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班篇一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一课时。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班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班篇三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3、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明确:
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思乡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班篇四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班篇五
说明:模型阅读要合理,节奏要慢,根据情绪基调的需要。(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生自己读,老师叫名字读。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感受风景的描写。(朗读黑板上的节奏,放映幻灯片,教师及时指导阅读)
说明:“读百遍,其意自觉”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学生的自我阅读、教师的引导阅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整首歌曲铺路。
结合朗读(或观看动画flash)后的感受,同学们写生(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将歌曲中的景物描绘得合理、生动、形象。(教师点评,挑出好的进行鼓励和示范)
说明:初一学生对事物有较深的直觉感。通过学生的手记,歌曲中的景物在他们的眼睛的底部,可以唤起学生对自身经历(或媒体中的场景和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和理解文本材料的目的。
全文分析:
这首歌的前三句话描述了几个场景。情绪和氛围的异同是什么?它在文本中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肯定:1)写一共有9种风景,即藤,树,乌鸦,桥,水,回家,路上,风,马,逐字逐句地,一个场景,简洁但不简单,然后与枯萎的加冕,老了,晕,小,流动,古代西方,薄和其他不同的修饰符,概述了荒凉的深秋景象,简洁而有意义。
(2)前三个场景营造了一个萧瑟的秋色,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引爆了旅行者内心的悲伤。
第二句话是,这三个风景是清晰和安静的。甚至家人的笑声和笑声似乎也能听到。与他们的不确定性相比,他们感受到了拘留之旅的艰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色彩和语气是一样的,都是“悲伤的风景”来烘托旅行者的悲伤;第二句是“快乐的风景”,对比了旅人滞留的艰辛。(老师及时的板书)
这九处风景是什么颜色的?
的确:“夕阳西下”,时间越来越晚,光线越来越暗,暮色越来越浓,使得上面的景物越来越增添了黄昏和苍凉的气氛。
结局说了什么?
很明显,人在这种环境下“流浪者在地平线上”,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破他们的肠子”因为怀旧,所以风景的描述可以完全与人们的情绪,这充分反映了混合风景的创作意图与情况。
描述:1。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分组思考和讨论。第二,要采用讨论的方法,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习惯。形象是歌曲的血肉,情感是歌曲的血液,思想是歌曲的灵魂。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通过对歌曲形象、情感、思想的全面分析和欣赏,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
把整首歌再读一遍。(宣读的感觉)
你能用现代汉语描述这首歌吗?(要求:使用第一人称,可以自行安排语序,可以添加或删除数据,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互相交流。选择一到两个学生的作品与全班同学交流。
老师的西水:晚霞缓缓进入西山,残云染红了天空如血。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犹犹豫豫地沿着古道走去。强烈的西风吹起了黄土,模糊了我的视线,但在模糊的中间,我看到路边有一棵干枯的藤蔓,附在一棵枯枝落叶的老树上,一只乌鸦孤独地站在树枝上歌唱。突然,我飘过一座小桥,听到桥下的水声,看到人们在抽烟。我不禁担心,我的心都碎了,望着天空,叹息道:“在世界的尽头,我的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