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演义启示和感悟篇一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虽勇冠天下,可他有勇无谋,还尽干一些卖主求荣的事。想那时,国贼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马,就收得吕布前来归降,而吕布竟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这正如张飞所骂:“三姓家奴”!
想当初,吕布其实是可以和刘备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可是他骄傲自大,根本听不进军师陈宫的良言劝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谗言,最终被曹操活捉,身首异处。
再看诸葛亮,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勇有谋的他最终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他自己也当上了一国的丞相。
《三国演义》中,周瑜不停地为难诸葛亮,有一次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羽箭,而诸葛亮凭着智慧,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还上演了一出“空城记”,成功击退强敌,凭的同样是胆略和智慧,这正是吕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白帝城黯然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像魏国的司马氏那样越位登顶,而是遵循先帝托孤遗嘱,一心一意辅佐阿斗,先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但他的一腔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永远为世人所景仰。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像吕布那样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意志软弱、见异思迁。要多学学诸葛亮,胸怀远大理想,凡事都能动脑子,有勇有谋,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
文档为doc格式
三国演义启示和感悟篇二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深有感触。
这是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刘备字玄德,以卖鞋为生。他遇见了张飞、关羽,大家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于是他们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兄弟。刘备大哥,关羽比张飞大一点,做二哥,张飞做三弟。然后他们收兵买马,创建了蜀国,故事发生了。
三国也有一些故事:如空城计、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草船借箭。话说刘备把诸葛亮调到东吴孙权的,周瑜看不起诸葛亮,他想一计。对诸葛亮说:“你要在三天之内凑齐十万支箭,不然按军法处治。”前两天他就喝酒,他准备二十只船,每只船十个稻草人。他预测第三天会起大雾。鲁肃担心诸葛亮会被杀掉,但诸葛亮不动于衷。第三天果然起了大雾。诸葛亮的船往曹操阵营开去,曹操命令放箭,等船的两边的稻草人满了,就回去。这次诸葛亮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轻而易举地借得了有十万余只箭。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厉害,真是令我很佩服他。
三国演义启示和感悟篇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三国演义经典名著读书启示,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其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可算是智勇双全,神机妙算,我对他可是无比的佩服。下面我就说说他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空城计”的故事。自从诸葛亮失了街亭以后,准备带兵离开西城县。谁知司马懿带了十万兵马,向县城逼近。而这时诸葛亮手下只有两千老弱病残的兵。怎么办呢?诸葛亮想了一条妙计。他挑了几个好兵装成老百姓的样子,在扫大街,城门大开。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门下,看见几个百姓在慢悠悠的扫大街。诸葛亮在城头上,手里拿着鹅毛扇,一付很悠闲的样子。司马懿一看,心中想:“我带着十万兵马诸葛亮都不着急,他肯定有埋伏。”所以司马懿没敢再向前进攻,便退兵了。
第二个是“木牛流马”的故事。在一百二回,长史杨仪报告说:“我们的粮草在剑阁,如果派人马去搬运,很不方便。”诸葛亮笑道:“其实我早想到这一点了,以前所积的木料,还有在西川买下的大木料,我可以教工匠做木牛流马,牛马不喝水,不进食,搬运粮草非常方便。我已下令制造了,只是还没有造好。”众人听了都非常高兴。造好一千个木牛流马后开始运粮草,非常方便省事。不料被魏军看见了,抢走了五六匹。司马懿派人比葫芦画瓢造了两千只,也开始用于搬运粮草。手下人把情况报于诸葛亮,诸葛亮又教了一个办法。他派兵拦截魏军的运粮兵,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了一下,它们就不会动了。救援的魏兵来了,对木牛流马抬也太不动,运也运不走,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兵装作天兵天将的样子,把木牛流马的舌头又转了一下,就轻而易举的把它们赶走了。
这两个故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我非常喜欢他。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数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队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遂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却是用草本植物做的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战胜孟获,七战七败,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本领高强,又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孟获,孟获诚恳地说道:“您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宏大量的情怀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去解决深层的问题。所以,当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一定不要大打出手,换个方式,也许就可以把“敌人”变成朋友!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做就多了一个朋友,少了一个敌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早就慕名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次,我想和大家一起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也肯定有当世的真英雄。
就说说蜀国的汉昭烈帝刘备,他双耳过肩,双臂过膝,虽说样貌平平,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义气。就在刘备得知关羽被残害时,他为失去了这个曾在桃源里结过兄弟而哭到在地,那一刻,他的面庞上在也看不见平日里严肃,正经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兄弟手足之间的情谊。他的二弟关云长也非常重情谊,竟因曹操有恩在华容道放过他,要知道,他可是做了军法保证的。
在我看来,这当之无愧的智多星就是诸葛亮。他为刘备做过的丰功伟绩简直数不胜数,这都是靠他的智慧来慢慢积累的。三国中的许多计谋也都是他去想出来的,如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的锦囊妙计也让刘备在危急时刻得意脱救,他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是让周瑜一败涂地。由此可知,诸葛孔明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三国中这么多英雄好汉,怎么能一聊而尽呢?我这笨笔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你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可以与我交流哦。
今年暑假我看了《三国演义》。没看时我一直很好奇,《三国演义》是什么故事。打开后,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那年,天下大乱,逐渐形成了“孙刘联盟”对战曹操的百万大军。两军在不断的消耗中,渐渐的形成了合围之势,庞统使用连环计使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向中原退去,刘备趁机向北挺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之中,也不乏英雄人物。
比如说诸葛亮,他一生中,排八阵、布迷谷、借万箭、取中原、擒孟获、入祁山、造牛马、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一生丰功伟绩无数,只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
可是他的人生也有很多遗憾。
庞统在“落凤坡”死后,诸葛亮从那年开始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从那时起,孙曹两国就开始攻打蜀国,虽然诸葛亮用“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术想缓解紧急的战况。但是关羽一意孤行,大意失荆州,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死后,只要运用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马,姜维不能吞曹也可以无损撤退,可是刘备早死,阿斗无能。硬是直接投降,蜀国从此走向灭亡。
也比如说曹操,他是一位君主,哦,不,应该称他为奸雄耿为合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百万大军本应稳赢,却因为自高自大断送了自己的军队。
后来,他如果肯接受华佗的治疗,也许就不会死,更不会把已经发展的基业被司马家族抢走。
在三国中,有很多小势力司马家族就是其中一个。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迁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吞曹灭蜀一统江山。
这本书看完了,我却有种无法言喻的感觉,总感觉它还没结束。
但是它的确结束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也结束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我认识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故事有:火烧连环船、三顾茅庐等,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是这样的:刘备去世前,嘱托诸葛亮尽力地辅助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不负重托,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时,南蛮又来犯蜀。南蛮是当今蜀国的威胁。叛乱的首领是孟获,他在当地很威风。诸葛亮本能轻松地平定叛乱,为了让南蛮真心地归附于蜀国,诸葛亮采用“攻心”策略。
诸葛亮利用孟获的弱点将他第一次生擒。当孟获被带到诸葛亮面前时,孟获心里一点也不服输,说是自己不小心上了诸葛亮的当。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军师让人放孟获走孟获回去后,重整军队,再次进攻蜀国,却又一次被诸葛亮活捉,孟获任然不服,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把孟获放走了。
就这样孟获被捉了放,放了又被捉,直到第七次诸葛亮放他走,孟获不走,要求永远归顺于蜀国。
读过这篇文章,我知道诸葛亮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懂得人心,心胸非常宽广。孟获被抓后,诸葛亮给他吃大鱼大肉,美酒给孟获喝。经过七次,孟获诚心诚意地当上一名大将。诸葛亮知道不是战争才能统一天下,而是信任。
比如我们班上打架,不都是不信任造成的吗?甲把乙的钢笔不小心摔坏了,乙气冲冲地说话,很有可能发生冲突,如果乙说没关系,甲会愧疚地说对不起,甚至会从超市买一个偷偷地还给乙。
是的,天地间最广阔的不是大海,不是天空,不是沙漠,而是人们心胸。有广阔的心胸自然会交到许多朋友。朋友间有宽广的心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朋友间要以诚相待将心比心。只有得到朋友的心,才算交到真正的朋友。诸葛亮七擒孟获实际上擒的不是孟获的人,而是孟获的心。
三国演义启示和感悟篇四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佳作。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黄巾之乱,诸侯相争,还是三国鼎立每次受苦受难最多的总是无辜的百姓。刘备尽管挂着“仁义”的牌子,但在逃难时曹兵追上无辜的百姓,尽情的屠杀,血流成河。苦果还是百姓尝。董卓迁都时火烧洛阳城三天三夜,还把居民迁往长安,一路上累死,病死的群众无数,洛阳城上火光冲天号哭不止。
当我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三国演义启示和感悟篇五
我最近在与一位深谋远虑的老师交流。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了,这位老师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书中有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通过这三绝,让我们了解到各实力人物如何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
诸葛亮真乃“智”的化身,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欲擒故纵南蛮王孟获、吓跑司马懿的空城计、大雾中草船借箭、上方谷司马懿被困,计计得胜,真乃智绝也!
三国演义是智慧的战场,不论兵多兵少,只论将才和智慧,这是其中的精髓,也告诫我们:做事要有巧妙的方法。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学习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