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随笔博客篇一
师:读题,默默地读。
生默读题目: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在失败面前,我是绝不会气馁的!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师:准备—开始—(生小手如林)最快的是赖鑫绍。
生1:内心独白。
师:(师在黑板上为相应的方阵加100分)为什么?第几人称?
生1:第一人称。
师:第二题。(播放课件)
生默读题目:王明咽着口水想:要是有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吃就好了!即便是能吃上一根火腿肠、一块饼干,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浑身无力啊!
师:准备—开始—(生小手如林)最快的是付彦君。
生2:旁观分析。
师:答对了,加100分(师在黑板上为相应的方阵加100分),为什么是?
生2:因为用的是第三人称。
师放幻灯片,学生第三题:张强望着红色的跑道,仿佛看到自己第一个跑到了终点,观众为他鼓掌,教练冲他竖起大拇指,队友们送来一束束鲜花,裁判长将那枚沉甸甸的金牌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师:开始——。最快的是刘宴霖。
生3:幻觉。
师:幻觉,是吗?是“仿佛看到”!这是产生的幻觉。(师在黑板上为相应的方阵加100分,并播放下一张幻灯片,学生看题:亮亮拧紧水龙头,看着地上的积水想:这么多水流在地上多可惜啊!要是人人都不关紧水龙头,那将会浪费多少啊?)
师:开始!(生举手)最快的是欧子轩。
生:内心独白。
师:内心独白,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评】通过竞赛方式,让学生与心理描写不断“磨合”,渐入佳境,不断感悟,由内而外体会什么是心理描写。儿童世界的本质就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生活,通过游戏习得能力,通过游戏满足情感需要……教者尽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绪中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便会更加明显。
(师表演:拿着盒子上下打量,抓耳挠腮,慢慢打开盒子,当盒子打开时,面现惊讶、惊喜的神情。)
师:表演结束。王老五在打开盒子前和打开盒子后心里在想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打算通过心理描写突出这个人的什么特点?(板书:突出人物特点)这个人是怎样的性格?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相互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教师下位指导巡视。)
师:时间到!(生快速安静下来。)谁来说一说?(生纷纷举手,师环顾全班。)黄钰仪,有请你。
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
师:哦,非常贪财的人。王老五拣到了盒子,他想……
生1:他想,这个盒子真漂亮,我要打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
师:看看里面是什么?贪财的人最希望里面是什么?
生1:钱!金珠宝贝。
师:接着……
生1:接着他打开了盒子,果然不出所料,里面果然是闪闪发亮的金币。
师:哇,闪闪发亮的金币!看到金币,在王老五的眼前又浮现出了一幅画面。
生1:如果我把它拿走的话,我不是可以成为大富翁了吗?
师:那就可以拥有什么?
生1:拥有了很多的钱?
师:拥有了很多钱用来干什么?可以买什么?
生纷纷说:房子、车子。
师:可以买一个大别墅,打算买什么车?
生纷纷建议:奥迪、法拉利……
生1:法拉利。
师:同学们,她刚才进行的心理描写有没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生1:有!
师:这是一个非常——
生齐:贪财的人!
【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身边的任何细节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教师运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展开。此处洋溢着自由活泼的气息,体现了教师推波助澜的教学组织艺术。
师:非常了不起,掌声送给她。(生给予热烈的掌声。)第二方阵的是谁?欧子麟,请你来,看你把手举得这么高,请你到前面来。
师: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
师:拾金不昧的人,继续说。
生2:他想,这个盒子这么漂亮。
师提示把句子说完整:他拣到盒子……
生2:他拣到盒子,想:这个盒子这么漂亮,应该把它交给警察,让它回到失去的主人那里。
师赞许地点点头:让它回到失去的主人那里。打开了它吗?
生2:没有!
师:讲得很好,真是个拾金不昧的人,谢谢你!(看到还有一男生举手想补充)请你继续说一说。
生3:我觉得王老五是一个好奇的人。
师:好奇心很强的人。
生3:对!他看到盒子以后,在想里面是什么?打开盒子一看,应该很惊讶。
师:很惊讶,那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生3:他想,得到这些东西以后,我就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豪华的房子住。
师:哦,好奇心很强,同时又有点——
生齐:贪钱的人。
师:大家觉得谁说得最好?
大部分学生说:黄钰仪。
师:黄钰仪说得最好,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了王老五贪财的特点。当然贪财不是好事,我们不要学他,我们应该学习欧子麟。
生齐:拾金不昧。
生:2100分。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此设计在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同时,更注意涵养学生良好的德行,恰当地践行了教师“语言与德性同构而教”的教学理念。
师读要求:根据图片写短文,题目自拟,注意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请大家观察。(师出示车夫和乘客的幻灯片,风声雨声响了起来。)在这张图片里,骑车的我们可以叫他“车夫”,坐车的可以叫她“乘客”。
师:在这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时候,他们各自的心里都在想什么呢?注意,我们在进行心理描写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纸就在你的手边,拿起笔来,开始写作。现在开始计时。
时间为15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师下位巡视,进行写中指导和提示。)
教育随笔博客篇二
薛老师说:“在上这一课时,我只备了三个问题。1、朱自清为何对日子有匆匆之感?2、为何读者会有匆匆之感?3、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这堂课被一位福建老师评为,“离生命最近的,一堂真正大师的课。”妙语连珠、不拘一格、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可如此结构复杂的好课只备了三个问题?让人不觉咋舌。那么来看看薛老师是如何解读这三个问题的:
1如何让学生体味文章之美?
匆古文的写法像窗户,下面有一个心,意为心思如窗格,有心烦意乱的意思。文章题目为“匆匆”,是一个叠词。叠词在汉字中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如“头涔涔、泪潸潸”若改成“头上冒汗、泪眼婆娑”则不美;“淋淋漓漓”若改成“手脚麻利”则不美。轻轻悄悄美在声音和姿态;斜斜的美在形状……叠词之美唯有这样品,这样读之后方才有所感受。(诶,以前我怎么从未读到,从未察觉这种美。薛老师的这番解读,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沉浸于中国词语的韵律之美、姿态之美、声音之美。)
2朱自清为何对日子有匆匆之感?
“时间无声无息,一去不复返。”因为人的日子有限,所以感觉日子过得匆匆。
“赤裸裸地来到这世上,又将赤裸裸地回去。”如果人的一生什么也没为世界留下,活得没有价值,一事无成,日子就会匆匆而过。
“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没有痕迹地流逝了。
那“每一个日子”呢?在起床时挪移,在洗手时过去,在默默中过去,在遮挽时过去,在睡觉时跨过,在叹息时闪过。越来越快,如此匆匆!
3为何读者会有匆匆之感?
可是我们也可以写:读书时,日子从翻飞的书页间过去;写字时,时间从转动的笔尖流淌;唱歌时,时间从飘动的音符飞去…….如此写来,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可是作者偏写了:吃饭、睡觉、默默、洗手……这些我们天天在做、习以为常、习惯地已被我们忽略的事情。是呀,因为习惯,我们忽略;因为忽略,当他流逝的时候,我们不会察觉。而朱自清敏锐地察觉并写下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惊奇之感,有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薛老师说:“经典的文章要经典的人来品。”他大概就是那个经典的人吧!因为博览群书,所以胸有丘壑;因为读书有法,所以教书有方;因为虚怀若谷,所以厚积薄发。所以上这一课只需备三个问题,因为他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致敬,学习!
教育随笔博客篇三
【实录】
学生: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老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泉水形态美。
老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
老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学生:白浪翻滚像书上49页图上的景象,泉水像闪亮透明的明珠洒落下来。
老师:说的很好。你能读出美来吗?
生读…
老师:这句话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我还感受到声音很美。我从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
潇等词语中感受到的。
老师:你能来模仿一下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老师:模仿的很像。你能读好吗?试试?
学生读……
老师:这么美的泉水,大家想不想把它记在自己的脑子里?
学生:想!(学生试背第一自然段)
【赏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朗读,明确指出要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在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培养语感。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地读书。我们教师往往注重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读,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读书方法。鲁迅先生说:“读书的方法,窍门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得其益,会其智,触其情。”我注意创设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诗意般的氛围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悟独特的体验。“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这句是第一节的重点,学习这句时我采用学生自主发现—感悟—朗读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重点句。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等词语,让学生入境入情。事实证明,学生有能力自己发现泉水的形态美和声音美,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感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才会读出美,才会和作者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代作者讲话。语文教学重在积累。特别这么美的写景文,更应该积累。于是我设计了背诵这一环节,目的在于积累内化语言。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实录】
老师:看看作者怎么写这么多的泉水的?
学生:用了四个“有的”
老师:你真会发现。那谁能学着作者的样来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段话呢?(学生思考片刻后)
学生:体育课上我们活动开了: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跑步,有的跳远。
老师:你觉得自己造的句子好吗?
学生:不太好。
老师:那么不好在哪呢?和书上这句再比较一下,我们一起来帮他提建议,好吗?
学生:书上用了比喻的方法,而他没用,所以不太好。建议他也用上比喻句。
学生写后交流……
老师:本课描写泉水的词语非常的优美,你想将这些词语变成自己的吗?
课后,老师布置你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写段话,好吗?
【赏析】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作文。特别这么美的写景文应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和学习写作方法。为此,我让学生小练笔,学习作者用四个有的的比喻句来写一段话。课后,我更注重本课优美词语的积累运用,我布置了让学生用上课文中的四字优美词语写段话。只要学生会用新学到的词语成文,那么说明他做到了真正的积累和运用。我们平时上好第一课时往往让孩子抄好几遍的词语,其实效果不大,最好的成果就是学生会默写,做到了积累。但是永远也达不到语文生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运用。为此,我将烦琐机械的抄写作业改为了运用词语写段话。不管题材怎样,不管语言是否优美,不管结构是否清晰,……只要是段流利的文字,只要用上了新学到的优美词语,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语言,那么作业就是成功的。因为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运用学到的词语,将书本语言真正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教育随笔博客篇四
学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老师:想到哪些诗句。
学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老师: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个诗情画意的国度,荷兰。去过吗?
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在我们走进真正的感受荷兰之前,先读读词语。
出示一组词语:
顽皮严肃偶尔汽笛平稳一抹牲畜毛毡漆黑
老师:自由读。哪些词差点读错了?毛毡牲畜
老师:同座位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只读一遍。
齐读。
老师:出示更难的四字词语。极目远眺辽阔无垠
仪态端庄剽悍强壮
绿意盎然悠然自得
舒缓平稳默默无言
老师:读第一排,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很宁静。
老师:出示图。装着奶桶的图。
绿意盎然
学生:我觉得大草原非常的绿,我从悠然自得感觉到动物很自由。出示图,对荷兰原野最好的表述。指名感情读。
极目远眺辽阔无垠
学生:想到了广阔的原野。望不到边的草原。
老师:第二行的词语有想读的吗?
学生:那里的动物应该显得很强壮,
师出示这里的奶牛仪态端庄,骏马剽悍强壮。
老师:读读看,这些词自然而然形成一首有趣的小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老师: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走进这诗情画意的荷兰。
学生自学。
学生:有4句话。第一句话是黑白两色的奶牛,第二句话是牛的姿势,第三句话是牛犊和老牛,第四句话是郁金香。
师继续出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你体会到这一份田园诗情了吗?
学生自己读。
指名读,点评:真让人羡慕、静静地品味。
老师:这样的色彩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喜欢最后一句话。草原上的动物多、花也多。
老师:出示图。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老师:第二句,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感觉老牛很爱学习。
老师:作者镜头由远到近,动的牛儿和静的妞儿做了比较,这样一个美美的诗意背景之下。连起来读读,展现这一份田园诗情呢。
指读第二小节。点评。读得很熟练,也很用心。配乐。
师继续出示要求:最后,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背诵下来。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点评:把美好的景物映在我们的脑海中。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你体会到这一份田园诗情了吗?
最后,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背诵下来。
老师:你能带着这样的要求自己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
学生自己学习。
交流。
老师:出示第三小节。按照你的学习所得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
学生:这一小节有4句话。第一句话写了运河,第二句话写了成群的骏马。第3句话写了骏马非常自由,第4句话写了骏马可以随便的奔跑,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老师:你怎么知道第三、4句话是写的骏马?
学生:它们指的就是骏马。
老师:摄影师的特写镜头是?
学生:骏马。
老师:有没有喜欢?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学生:很强壮。读一读,你出了什么?指名读,齐读。感受骏马的飘扬。老师听出了速度。
老师:他们还享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
老师:从哪里读出来?
学生:除了深深的……
老师:骏马是自由的,正是因为有它,变成了诗情的原野。齐读。它们是主人。我们的心中都会澎湃着一个词、自由、无边的自由。
老师:骏马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诗意背景下,什么多?
学生:运河多。
老师:你能记住吗?一句也行,两句更好。谁来?接龙背诵,一人一句。
不只是骏马、奶牛,还有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
老师:他们在干什么呀?
学生:在安闲的欣赏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
他们都享受着无边的自由、非常地悠闲自在。
老师:呼噜在干什么啊?
学生:在睡觉、打哈欠、在说什么呀?这里这么好,还是好好找个地方睡觉吧!
老师:你就是他们当中幸福的一员,谁来读一读。大家都很悠闲,都很快乐!齐读。
你想记得哪句话呢?
我们的眼前浮现着小动物,荷兰的人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忙忙碌碌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育随笔博客篇五
作者:佚名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4
薛法根特别感激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庄杏珍。他说,除了母亲之外,庄老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1992年庄老师第一次听薛法根的课,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时,薛法根预先做了一些准备。谁知老太太一听课就跳了起来:“你这是在上课吗?上课是不能作假的。做人不能弄虚作假!”一瓢冷水浇得薛法根差点晕倒,恨不得立即逃走。
1994年4月在吴江上研究课。薛法根精心准备了第二天的课——《可爱的草塘》。晚上8点钟,庄老师让他把备课的情况说一说。薛法根自以为准备得还不错,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草塘可爱的环节,感觉蛮好的,很得意。谁知刚说了两句,庄老师就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呀?草塘可爱是你叫学生想得出来的吗?这是要靠自己反复读课文悟出来的!”再说,刚开口两句,庄老师又叫起来。就这样,从8点说到11点,全盘否定,推翻重来。心里恨得呀……早知如此,何苦拜她为师呢!但心里清楚,她是对的。11点开始,重新备课,到凌晨4点才结束。8点钟上课,很成功。这篇课文,薛法根至今背得出来,刻骨铭心哪!从此,薛法根知道,钻研教材要从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才能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庄老师说:“什么叫做脱胎换骨?”“你不经历痛苦怎么成长?”这话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对的。
薛法根那时经常拿一本教材到庄老师家去,每讲一次(被痛打一次),就提高一次。之前,薛法根上的研究课,都是先过庄老师这一关。“课品如人品。”这是庄老师常对薛法根讲的一句话。“评上特级教师后,她老人家还是盯着我。一次我在苏州实小上课。一名小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罗嗦。我说,据说热心的人比较爱唠叨,你爱唠叨,肯定是个热心的人’。不知庄老师怎么知道了,马上打电话找到我:‘你那堂课上得不错哇’,她说,‘不过好像有个细节……’。她提到了那句话,‘这句话有没有过分的地方?有点油了吧。’末了,她严肃地警告我:要改!记住,课品如人品。”
从庄老师那里,薛法根不仅学到了如何钻研教材和如何上课,最主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庄老师还特别反对有了一点成绩就因循守旧,认为只有不停地否定,才能不断地进步。听薛法根上研究课,如果是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她转身就走,要骂的。薛法根的“顶真”的态度,就是从她那儿学来的。“说实话,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身上的好多缺陷很难改掉。所以,现在我指导青年教师,也是盯住不放。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