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以初冬为题的教案篇一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日月潭教学实录。
(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答:喜欢。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地名嘛,写在黑板上,想去的小朋友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课题:日月潭
师:请大家仔细想想这三个字的意思,猜猜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日月潭?
生:因为这个湖一半像太阳,一半像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生:因为湖中央有个小岛叫光华岛,它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的一半像圆圆的太阳,就叫日潭;南边的一半像弯弯的月亮,就叫月潭。日潭和月潭合起来就叫日月潭。
师:你知道得真详细,谁告诉你的?
生:书本上看到的。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也知道得和他一样详细,请举一下手。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老师要表扬你们,因为你们都学会了用心预习课文。恭喜你们又学会了一项学习的本领。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课文中的这句话,请刚才没举手的小朋友用心地读一读,举手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读。
(出示: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想一想,想要很快记住这两句话,先要记住哪几个词语才不会出错?
生:太阳,月亮。
生:我觉得应该记住“北边、太阳,南边、月亮”。
生:我认为还要记住“光华岛”。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词语。)
师:好,现在让我们用心记住这些词语。
生轻声念词语。
师: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那两句话,别忘了用上刚才记住的这些词语。
师:不要睁开眼睛,记住了的同学站起来背一背。(大部分同学都站起来背这两句话)。
(点评: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来猜一猜“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同时又以学生在课外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印证,体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执教理念。)
(二)
师:想去日月潭旅游,你现在最想知道些什么?
生: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师:哦,这个问题简单,相信有很多小朋友能帮你解决,谁来告诉她?
生:在台湾省。
生: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你们两个都说得不够明白,谁能说更明白些?
生:日月潭在我国台湾省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这下我听明白了,肯定能找到了。不过,如果你把课文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会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自由读。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哦,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信息,只是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还有别的吗?
生:日月潭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湖。
师:你发现了一条更有趣的信息,只是出了一点小毛病,谁能帮他改正?
生: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师:对呀!范围要明确,是台湾省最大的湖,不是我国最大的湖。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去调查一下,我国最大的湖是什么?明天一到校就轻声告诉班长,说对的每人加一颗五角星。
(三)
师:到日月潭去旅游,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师:那是个湖泊,是自然风光。我想你想去的地方应该是娱乐场或儿童乐园吧!
生:那里的风景美吗?
师:用心读过课文的小朋友,你们的答案是——
生大声齐答:美。
师:那让我们把课文中你认为风景很美的句子找出来,你找到后把它们划出来,轻轻读一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记号。
师: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美景。先说说你认为最美的那一句吧。
生: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清晨的日月潭很美。
师板书“清晨”。
师:同样认为这句很美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薄薄的雾,应该是模模糊糊的,会很美。
生:隐隐约约。
师板书“隐隐约约”。
师:对。这个词和“模模糊糊”意思差不多,可读起来却美多了。跟老师读两遍。
生齐读。
生:我觉得要读得轻一点。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你们觉得她这样读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你们也来读读,也许能比她读得更美呢!
生齐读。
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板书“中午”。
师:和他观点相同的小朋友请举起手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中午的日月潭很清晰。
师板书“清晰”。
师:你知道清晰什么意思吗?
生:中午有太阳,可以把日月潭的美景都看得清清楚楚。
师:请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它。
生读词语。
师:根据你们的判断,课本中的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生:中午。
师:你们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有碧绿的湖水和小岛。
生:岛上的树木长得很茂盛。
生:周围的山上树木很绿很绿,还有漂亮的.房子。
师: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心情也放晴了,嗓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谁来读读这一句话。
生读。(音调稍高。)
师: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日月潭晴天的美丽吧!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晴天的日月潭这么讨人喜欢,那雨天的日月潭你们喜欢吗?
师板书“雨天”。
生齐答:喜欢。
师:那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种美丽?
生:轻纱。
师:见过轻纱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见过什么纱?
生:我只见过新娘子穿的婚纱。
师:新娘子穿婚纱美吗?
生:美。
师:婚纱就是用轻纱做成的。新娘子穿婚纱很美,那日月潭披轻纱应该也很美。还有什么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仙境。
师:为什么?
生:神仙住的地方肯定是很美的。
师:还有哪个词语让你觉得美?
生:一片朦胧。
师板书“一片朦胧”。
师:谁来读一读,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一片朦胧,我想是模模糊糊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点看得清,又有点看不清的意思。
师:是呀,看得清清楚楚是一种美,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也是一种美。要欣赏到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有一份美的心情。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四)
师:现在你能当个小导游,把日月潭介绍给大家听吗?
指名一个学生上台讲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上能当个小导游了。如果你想当个好导游,请把课文中那些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再记一记,在笔记本上写一写。如果你想当个超级导游,请到网上去找找关于日月潭的传说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听,肯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以初冬为题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2、指名读1(师评:雨下得可真急呀!……)
3、指名读2你还想怎么读?(雨下得可真大呀!)
你听雨真的下起来了。(雷声)
4、师: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假如此时你就站在窗前,透过窗外你都看到什么呢?
生:生:外面雾蒙蒙的,看不清楚。只听见轰隆隆的雷声。
5、书上说,齐: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读)
6、这让我想起了《日月潭》中的一句话——(齐说)“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7、再读这句话。齐读
8、在这一片朦胧的世界里,我好像听到田里的秧苗在说下吧下吧,我要喝得饱饱的,长得又大又壮。
师:还听到谁在说——
生:我好象听见青蛙再说下吧下吧,我要痛快的洗个澡了。
师:这真是一个快乐的雷雨天。
9、一起来读读齐读4、5段
10、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指名读1、渐渐地读得真好。
指名读2、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这雨中的美景吧。(齐读456)11、小结
师:天就快晴了,让我们跟乌云告个别吧,示词语,齐读(巩固)
四、写字
示:蝉、蜘、蛛
预设:都有虫字旁。都跟动物有关。
是呀!你观察的可真细。以前我们学过虫子旁的字吗?生:蚂蚁。师板书。
师:我们先来写一个虫字旁。那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b.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写在田字格的中央。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低,右边高。左窄右宽。
你写的字一定很漂亮。
1先范写:师:小眼睛看过来。先写一个虫字旁,注意下边提要提上去。右边的单竖不要太长。
注意:单的竖稍长,知右脚是个小点,口不要太大。朱的第二横要长,撇捺要写的.舒展。
会写吗?看着黑板来写一写。
2生练写
3师生评议
(看看这位同学的字,请仔细找一找,他哪个部分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哪一笔需要提醒提醒,这个字会更漂亮!谢谢你的提醒!用掌声感谢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
4生再写
(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字,哪里写得好?写完了,仔细看一看,在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字旁边打一个五角星。)
五、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写的这样美,他一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我想:要是能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也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以初冬为题的教案篇三
一、打听——激趣细读
师:知道老师今天来干什么吗?猜猜看!
生:老师今天来给我们班上课的。
生:老师今天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学棋》这篇课文的。
……
师:小朋友说对了一半,告诉你们吧,老师今天来打听一个人,不知道你们认识不认识?
(众生议论,感到奇怪,纳闷。)
师:(出示秋及两个学生的肖像图)这不,老师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呢!看看认识他们吗?
生:(争先恐后)老师,我认识他们,这位年龄大的名叫秋,是围棋能手,那两位是他的学生。
师:看来小朋友课前在吴老师(本班的原任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认真读了课文,可是老师听了你们介绍后对这三位仍不太熟悉,你们能把他们介绍得更具体,更清楚吗?为了更好的介绍和好称呼他们,我们来为这两个学生分别起个名吧。(学生起初有些为难而后兴奋起来。师生商订给一个学生起名叫“冬”,给另一个学生起名叫“春”。)
师:老师现在给小朋友们们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我要打听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人,如果能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的话,那一定很生动!也可以同位同学在一起合作,模拟介绍,同学们看这样可以吗?(学生表示赞同且积极投入阅读,同位合作,教师交流其间)。
随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我扮演“打听者”的身份,煞有介事地向学生“打听”一个人,学生在奇怪与纳闷中与阅读兴趣接轨,产生了对文本的亲合与关注,激发孩子走进文本并急切想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送词——感悟语言
师:小朋友认真地读了课文,为了你能介绍得更精彩,我们先分别为这三个人送几个合适的词好吗?(小朋友们很兴奋)
生:我送秋“独一无二”、“举世无双”两个词。
生:我送秋“围棋老大”。(众生大笑)
生:(很自信)因为书上说秋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围棋能手,就是围棋老大。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思考,你好样的。(同时向学生竖起大拇指)
生:我送冬专心致志,这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生:我送冬聚精会神、勤学好问两个词,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他学棋时专心致志,不懂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生:我想送春一词是三心二意。
生:我也想送春一个词叫马马虎虎。因为他在学棋时老走神儿,这样是学不好棋的。
……
师:(小结)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还送给了他们那么多恰当的词。让老师长了见识,还学到了那么多的词语。
随想:学生阅读本文是遵循从感知到感悟的规律。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后,产生了对课文内容“原生态”的认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笔者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开展对课文中人物进行“送词”游戏式活动,意在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反馈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人物形象的把握、词语积累与交流。
三、介绍——积累语感
师:刚才小朋友们准备得很投入,看得出很认真。谁能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向老师介绍一下这三个人呢。(生纷纷举手)
生:我介绍秋,古时候有一位……(背诵第一小节)
生:我介绍冬,这位学生(手指着图)学棋时专心致志、勤学好问。看,他听得多认真呀!有不懂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后来他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
生:春这个学生(手指春的肖像图),学习一点也不专心,你看他学棋时老是走神儿,后来他的`棋艺没有多大长进。
生:我想一边表演一边介绍(做出“走神儿”状,拉弓射箭动作)……
……
师:(高兴得)小朋友们的介绍很精彩,让我认识了秋、冬、春这么三个人,还增长了不少见识,谢谢大家。
随想:阅读是吸收和倾吐的统一过程,他不单纯是吸收、内化,而且要倾吐、外化,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本环节,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其实质为“背诵课文、吸收内化”的化身。把积累课文语言、内化人文情感、张扬阅读个性、唤起儿童灵性、语言的外化和语感的积累、激起长效性阅读兴趣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四、采访——取向价值
师:认识这三个人后,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们两个问题,一是秋、冬、春师徒三人,你们想学习谁?为什么?二是你们想批评谁?怎样批评?(生饶有兴致)
生:我想学习秋,当一名全国独一无二的科学家。
生:(毫不犹豫)我当然想学习冬了,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听讲),成为一名成绩出色的学生。
生:我想学习冬,因为秋去世后,他就是全国的围棋老大了。(众生笑)
生:老师,我虽然不想学习春,但是我想他现在如果能改掉走神儿的毛病还来得及(学好棋的)。
生:我想批评春,(用手指着春的图像)你学棋太马虎了,不专心,这样怎么能学好棋呢?
生:我想给春一点忠告,春这位同学,请你快点儿改掉你的坏毛病,不然的话,你会后悔的。
师:批评地对,忠告地好,学习就应该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
生:我想批评冬,你的棋艺虽然很高,但是你不助人为乐,你应该在课间多帮帮春才对呀。
师:批评得好,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呀!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的批评而鼓掌。(掌声响起)
生:我想批评秋,你不会当老师,上课没有趣,要不春怎么老走神呢!
生:(顿悟似的)秋,你(教学)太不负责任了,你的学生听课时老走神儿,你为什么不严格要求他呢?只是提醒是没有用的。
师:是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老师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师带头给这两位学生鼓掌)
师:(总结)这堂课经过同学们生动具体的介绍,老师认识了这位古代围棋能手以及他的两位学生;在大家的精彩的表扬与批评中老师也懂得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师上课要严而有趣。老师真的感谢同学们。
以初冬为题的教案篇四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阿房宫》公开课实录。
生齐:有
生(举手):我就是先对照书本看看生字读音,因为古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再对着书本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上课时假如老师翻译时可以对照自己还可以考虑一下文章中心句是哪一句?还有总结比如说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
生:(没人举手)
生:(学生窃窃私语)下课以后再跟老师讨论。
师:那我就想现在和你讨论。
生:现在可以大家一起讨论。
生:(没人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对,六国一旦不能享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都被运到阿房宫来了。那么其他还有很多地方即使有注释,也值得我们推敲,比如说有一个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我不和同学们讨论了,大家回去看看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资料对这句有不同的注释,不同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那你推敲一下看看哪一种你认为更好,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帮助,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当然黄老师今天不能和你们一一再讨论了,我只是告诉你们一:预习课文除了根据注释弄清字音,理解字词,还要发现问题,第二:还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解决问题。一般说,高中教材类的文章,大家自己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文意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理解文意后我们还可以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说,这篇文章黄老师读的遍数肯定比你们多一些,每一次读文章在我脑子里就变得短一点,读到最后是越来越短,就变成了一段话,这段话黄老师把它写出来,大家来看一下(幻灯片)(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我留了那么多括号,知道干吗吗?生:我们来填。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师: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里去,你们从课文里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其势之雄大”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不难,找好就抬头看我,一抬头就意味着你找好了,不要我们有同学吓得一节课都不敢抬头。
学生看书。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
师:你把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没人举手)从众是个可怕的心理,自己要动动脑筋。
生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了,你说说。
生:我觉得绝大部分都是,但有些句子不是。
师:那你说说不是的。
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不是,表现宫女的凄清。
生齐声:不是
师:哎,现在怎么这么多人说不是呢?刚才问有不同想法的举手,怎么没人说呢?(点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是。
师:哦,黄老师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想法,你说它是,我可以问你两个问题吗?“蜀”指什么地方?不要看书。
生:蜀地。
师:蜀地指今天的大概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就我们这个地方,阿房宫是在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生:陕西。
师:对,陕西阿房那个地方,是不是阿房宫一直从陕西做到我们四川这么大?
生摇头。
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师:好,有没有其他句子写宫女多的?
生举手:我觉得“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还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生:女的
生:是。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的?我也认为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说明皇帝太忙了,宫女太多了,三十六年都没挂上号,所以我经常发一句感慨:阿房宫最大的奢侈和浪费不是树木、珠宝,而是青春和生命。十四岁进宫,三十六年五十岁,无数的美丽的什么就这样耗费了。
那么写“宫中之宝可谓多”的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举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生:“蜀山兀,阿房出”
师:非常好。“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都砍光了,你看这耗费多么巨大。我们学习到这里,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黄老师和同学就用几个“重”“壮”等来描写阿房宫,而杜牧却用一大片一一连串文字,哪位同学说说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呢?写宫女多,我们一句话就完了,他却用一大排的文字描绘,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尝试说一下。
生:是不是赋?
师:是的,非常好,这个时候大胆的猜测,当然我们还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这就叫做赋,这个赋课文题目有,是种文体,但在成为文体前,它首先是种表现手法,《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赋者,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者也。就是铺陈。从我们这些句子同学们也能看的出来,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下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赋的特点,黄老师来把文章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赋”的表现效果。
师:配乐朗诵。
刚才老师诵读了全文,为了加强效果,配上了古典的音乐。现在同学们可以先自由诵读一下,有谁愿意尝试一下,选择一两个句子、一两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有哪位同学主动试一下?我们就读宫女多的那一节,那节赋比较典型,来试一下。
生:(举手)诵读
生全体:也。
师:对,大家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也”?
生全体:六个。
生全体:最后一个。
师:对。前面五个“也”是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又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我们要读出一个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下面同学们集体把这一段再读一下。
(生集体读)
师: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段?
生全体:是。
生全体: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呢?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指名)你说说对这几个“后人”的理解。
生:第一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生全体:和前面两个一样。
生:国君。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法也很多,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忽然有感而发,把杜牧的最后一段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作者写的和我写的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生全体朗读。
生18:我觉得都有长处。(生笑)
师:“都有长处”,还有半句话,言外之意,你们能补充出来?(教师的追问丝丝入扣。)
生全体:都有短处。
师:你说说看我们的长短看。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生笑)
师:不要紧,你说杜牧好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你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刚才两位同学比较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你们对我不是很公平。(生笑)为什么道理呢?我就觉得杜牧从秦的灭亡、秦的奢,来告诫历代君主、以后的君主要引以为戒,但是我觉得这局限了历史思考的意义。我做君主吗?我不做。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会做君主吗?可能性也不大,是吧?所以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读《阿房宫赋》,就不能从中汲取一点什么吗?这时候我就想到一开始我说的,这篇文章我读到后来就成了几个字,其实用三个字就能把全文的内容和结构都表现出来了。
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概括全文内容。《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谁愿意说说?生:奢、亡、鉴。
师:对。我读到最后,只剩下这三个字。课后,同学们好好背一背这篇千古第一赋,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奢必亡,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以初冬为题的教案篇五
设计思想:
《霞》是冰心晚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全文四百余字,这一短文,是作者一生素养的自然独到的发挥,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哲理的警句。引领学生徜徉其中,无论在艺术修养还是思想情感方面,都会有不少收获。因此,教学此文,除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写作托物言志的哲理散文之外,还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鉴于此,在本文教学过程中,一要加强诵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二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
《霞》是冰心的晚年力作。作者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引发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示。教学此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在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法;通过诵读,欣赏作者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生命的认识,并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欣赏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花》(教师出示幻灯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师:这首小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明人不能封闭自己,划地为牢,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笼中之鸟。
师:那么这首小诗采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它通过写墙角的花,来说明一个道理,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你能仿照这首小诗的写法,另选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吗?
活跃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
师:有同学写好了吗?请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犹豫地站起来)水中的鱼,当你游进网中时,末日就近了。(大家大笑)
师:形式相似,但缺少意蕴。
生: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时,根基就没了。(大家鼓掌)
生: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掌声)
师:不错。想不到大家都成了小诗人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学习冰心的一篇哲理散文——《霞》。
2.朗读课文
师:谁来朗读全文?(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学生诵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畅,发音较准。
师:这篇散文短小精悍,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前半部分写什么,作者由此感悟到了什么。
3.讨论探究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课文,初步感受了这篇散文的美感。下面请大家讨论刚才老师提的两个问题。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发言?(有部分同学举手)
生:课文前半部分就是写霞,写作者童年时对朝霞和晚霞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生:“云彩”“云翳”象征困难、困境。“霞光”象征成功。
生:“云彩”“云翳”还象征痛苦、挫折等。“霞光”象征快乐。
师:不错,大家把握得比较准。那么,刚才整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生:只有经历了更多的困难,生命才会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生:经历过痛苦,快乐才显得珍贵。
生:是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全班同学笑)
师:同学们太棒了!下面我们齐读课文后半部分(从“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到最后)。
师:这篇散文,作者借霞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才更有价值。这种写法,就是哲理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师: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文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4.拓展延伸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记得钱钟书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里面有一篇论快乐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人的一生之中,幸福是短暂的,而痛苦又过于漫长。有时我想,爱该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了吧?然而,她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全班同学笑)
师:不错。小小年纪,思想却这么复杂。(同学又笑)
同学们凝神静听,全班一片静默。
生:请刚才那位同学不要过于伤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快乐与痛苦,只有一种情况与另一种情况的对比。只有经历过最深切的痛苦的人,才能体验到最无上的快乐。(同学鼓掌)
生:初三升中考试结束后,我走过了一段最彷徨无助的'日子。因为我知道,这次考试我失败了。成绩出来后,我果然与省重点中学无缘。但后来我想通了,一生中,一两次的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我现在在这里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我,我想我一样会学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得很深入。我现在要说的是,挫折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它能加速人的意志成熟,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人生。为什么挫折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永远失败呢?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所以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拨,放弃成功的希望。对他们而言,一次的挫折就可使他们失去再次胜利的可能。所以,一两次的挫折并不算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了信心,放弃为成功奋斗的信念。当你真正做到“愈挫愈奋”时,挫折即将过去,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齐):谢谢老师!
(11月获市课堂教学实录竞赛二等奖)
课堂评点: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以“导”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这节课,教师找到了散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发挥了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4.这节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注意了“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