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一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二
梭罗对生活的理解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升华的。“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心灵,远离自然也就是远离了自己心灵。”书中如此说道。这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异曲同工。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热爱自然的,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探求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悟。
《瓦尔登湖》中蕴含了一些东方色彩,在对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点一滴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只有完全抛弃尘世的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找到归宿。
当身边一切的平凡成为经典时,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细微的东西,用心灵才能看清。
学会观察,试着像梭罗一样的思索,时刻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成为伟大,浅显便成为深刻,稍纵即逝的思绪便成为永恒的哲理。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三
这应该算是一篇读后感,但又不仅仅是一篇读后感。
《瓦尔登湖》被称为风靡全球畅销百年的文学经典,感动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号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
头衔这东西多有无中生有之嫌,我相信在看到这个头衔之前没有人知道塑造读者的25本书是什么,看到《瓦尔登湖》被冠以这个头衔之后,也依然没有人知道塑造读者的其他24本书是什么。
我认为的好书并不应当是大家都觉得他好的才是好书。书如同其他任何生活中的东西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自己能从中汲取营养或者说塑造自己的对自己而言方能算是一本好书。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只因影响了太多人,所以是好书,然而说来惭愧,我竟一本也没有读完过,尤其是被奉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书读不到十页,电视剧看不超过两集,抱歉,祖国的这点文学精华我实在有点吸收不了。所以…《红楼》是好书,但于我不是。就像海参鲍鱼鱼翅熊掌之类,是好东西,但我从未吃过,我的成长是靠吃小麦玉米花生红薯。或许是吃惯了粗茶淡饭,再吃精致的营养之食,一时半会竟也难以适应。
稍稍有点扯远了,再回到《瓦尔登湖》,当时买这本书也是因为看到在文学书架上的描述而深深被吸引:“两年森林中的冒险之旅,一场灵与肉的视觉震感”、“一本充满宁静、孤独与智慧的书,是心灵永恒的栖息地。”哇,先不说书的内容如何,单是这简单粗暴的描述就让人对书中可能的生活向往不已。
奉上神坛的东西被捧的越高就可能摔的越碎。
随着自己在和友人的相互监督下逼着自己每天读一点,终于一本三百多页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已接近尾声。译者高深的文字功底给这本书也涂抹了一层中国文学的色彩,阅读的时候一些关于景象和感受的描述还是细致入微。梭罗(《瓦尔登湖》作者)两年的森林之旅中并没有什么冒险,他只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在纷繁浮躁的都市里我们或许都会有那么一种向往,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梭罗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有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理想和事业大部分人都有,但付诸行动的勇气和行动本身没多少人有,所以我敬佩他的勇气!
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读一个人。把《瓦尔登湖》放在梭罗的一生以并且对照自身,宏观的再来看待一下,或许更有意义一些。
梭罗是美国人,生于两百年前的1817年,1837年哈佛毕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一位名叫艾默生的思想家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在瓦尔登湖体验生活的时间是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瓦尔登湖》出版的时间是1854年,梭罗病逝的时间是1862年。
我又想起当年读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同样都是随笔散文,《坟墓》带给我的感受远远强于《瓦尔登湖》,所以说单纯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讲《瓦尔登湖》不见得是一部好的著作。但如上文所述,结合梭罗的一生,或许能找到《瓦尔登湖》读起来比较晦涩的答案和它的意义。这本就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两年来的生活记录,随笔感受而已,没有谁的思想不会变化,也没有谁的感受会一成不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时不时的心情好坏导致看待同一事件同一事物的不一样呢,更何况作者两年的森林生活,怎么会一直想的都一样?又或者说这本就是梭罗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而已,他本身并不需要别人来阅读和解读。人至暮年,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生活,走过弯路,有过迷茫,但却真实的生活过,这就是意义。如同我写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文学含量,也没有什么高深思想,但这是我当下的真实感受而已。或许多年后我再重读《瓦尔登湖》又有了新的感受和见解,但那是那时的我,并不是此时的我。当我的暮年到来的时候我也并不见得会觉得有后来的我就比之前的我更优秀。《瓦尔登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不为中国人所知的,1989年25岁的年轻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身,有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因为海子和海子的死,再加上后期书商的运作,大家开始接受《瓦尔登湖》是本好书。
海子也是一位天才,天才相惜,或许海子是懂梭罗的,所以他看的懂《瓦尔登湖》,也能感受到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梭罗的思想,所以海子将《瓦尔登湖》奉为至宝。你我皆凡人,天才的世界我们未必能懂,所以《瓦尔登湖》你我未必能看的到精髓。
那一年梭罗22岁,刚刚从哈佛毕业两年,还在老家的一所学校里教书。在同一所学校里教书的还有梭罗的哥哥约翰。哥俩从小兄弟情深,年轻有为,又在同一单位任职,让人好生羡慕。那年夏天,有一位名叫艾伦的17岁少女从别处搬家过来成为梭罗家的邻居。美丽活泼的少女新到一个地方便迫不及待的想认识新朋友,于是敲开了邻居家的大门。开门的梭罗看到这个清新靓丽的姑娘一怔,感觉自己忽然得病了,少女离开后梭罗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很明显,年轻的梭罗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可是梭罗后来才知道被爱情击中的除了他,还有他感情深厚的哥哥约翰……俩人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弟弟聪明且隐忍,不忍破坏兄弟感情,第二年,哥哥向艾伦表白了,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之后,梭罗以自已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期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毒迅速蔓延,发展成了败血症。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如果梭罗生活在今天,或许他会在车水马龙的夜晚撕心裂肺的唱:
她渐渐忘了我但是她并不晓得,
遍体鳞伤的我一天也没再爱过,
所以,梭罗的种种超现实体验,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一种逃避呢?
佛讲,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离梭罗的时代已经太过久远以至于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梭罗人物个性。或许天才都是孤独的,但天才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天才本不孤独,或许是因为天才聪明,看到了常人无法看到的因果,经历了的人事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了独特的闭环,自己走不出,别人也进不去吧。
《瓦尔登湖》该看的不是内容,而是人生。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四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五
两年在笔尖上流转,瓦尔登湖边留存着梭罗的一方天地。他将凡俗置若罔闻,保持着孤独的自由,应当是个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谁会如他一般,毅然放弃太多生活体验。既不用聚富敛财,也不需抵抗诱惑,一生孑然独居,不入世俗。许是他没有饕餮的胃口,又许是他对凡俗无过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间之人谁也不甘如此,谁也不愿松开功名利禄的衣角吧。他犹如隐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隐君,仍坚持着求知笃行的报负。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却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说:“我爱他,可我没法喜欢他,与其去挽他的胳膊,还不如去挽榆树的枝条呢。”梭罗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性让朋友望而却步,即便是他们明白,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罗好比一棵树,蓬勃向上,独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长着。其余人只得远观,不愿靠近也无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与凡俗似乎划分了楚河汉界,彼此远离,默默观望。
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念之间的欲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个大发横财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商业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倒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拥有神仙一般的物质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人们便随波逐流地投入获利颇丰的行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为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诱惑。
但在此处境中的梭罗,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够聚富敛财又怎样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贫自守,这便是我的人生。梭罗说,“就算我获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样多的财富,我的志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坚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为活出自己。
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命运与自然有着无尽的牵扯,他将他的才智奉献于自然,他将全部的热爱投身于乡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对自然,他依然是充满思想的学士。海子曾这样评价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来的是他自己。”兴许梭罗便是如此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通过生活,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自然,他成为了多情的孩子。他说:“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还是存着一颗难得的纯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得灵动和真实。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对污浊的世间的蔑视,他的叛逆,是对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离不弃。他,不浮于表面,拥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与人流格格不入者,却是坚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永存于瓦尔登湖畔,欣赏着湖边的大好风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