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一
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复习课,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先说说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如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创设一个去猫数学乐园玩这个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一系列问题,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多处地方设计了对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浇了4棵树,小男孩浇了2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与“小男孩浇了4棵树,小女孩浇了4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进行比较,明白加法与乘法的区别,接着追问,4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如摩天轮这道题,通过三道算式的对比,了解到乘法与除法直接的联系。
我感觉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决了4人、9人浇了多少棵树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知道几人浇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说出5人,6人、7人等人浇了多少棵,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发现从上往下看,每人浇4棵,浇得人数越多,浇的总棵树就越多,并能很顺利的解决10人浇了40棵,11人浇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函数的基本数学思想,并运用规律解决了简单的数学问题。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在本节课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如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对比练习;另外还有拓展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如“小红和小强各要写48个大字,小强每天写8个,小红每天写6个。要写完这些字,小强用了多少天?小红呢?”另外还有“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那一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数学信息,而不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开始的基本练习有些简单,口算卡适当加一些乘加乘减会比较好;另外在植树的那道题目结束,要是添加一个乘加的题目,那么后面的“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这道题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三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特点,运用学具,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形的认识,进而透过现象获得对数学的理性思考。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从而能学会学。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要强调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多通过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多样性、实践性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数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加强学具的使用和有效使用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是通过感知,认识表象,获得概念认识,形成原理探究的意识。数学学科强调学习思维,而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可感的生活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就是直观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形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一年级《分与合》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拿出教具,或者老师根据学习喜好设计教具,将9张喜羊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分,学生们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那么,他们就能懂得分与合的意思,也为《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里我们只要学生动手分分、用笔记记,合作谈论谈论,学生们就能掌握这一学习内容,并能形成深刻的影响。当然,学生在不断使用学具中,也能初步形成一些数学算理。如《认识除法》学习中,我们就是通过教具的分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形的观察进行获得抽象思维。当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当下,我们的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构建特质。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形式多样,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的开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构建为基础,让他们学会学习。
1.让学生主体参与,实践获真知
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课堂师生关系,要重视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为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具的运用中讨论与交流,步归纳、验证,提升学习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如《圆的面积公式》学习中,我们先用“马儿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圆形,知道圆相关的知识,对圆的面积有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想想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然后,我们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方法,也就是沿着高切割成两部分并拼成长方形的,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怎么将圆面积转化。然后让学生们拿出圆规,将圆进行等分,然后进行操作。当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如被分割的蛋糕的样子,然后进行操作。我们只要注意引导: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不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观看学具,制作学具,在寓教于乐中找到解决圆面积的方法。
2.创造学习情境,思维获得启迪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如数形结合、转化思维、化归思维等等都需要学生在不断操练中渗透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品质。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为其创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内化,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虽然学生知道关系式,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对、相距、相遇、同时等词的含义不是很理解,导致理解错误,无法正确解答。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学具,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演示,根据题目的内容,独立思考、演示,从而理解题目含义,获得行程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动态表象,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而掌握了数量关系,学会了解答方法。此外,我们数学学习的重点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用教具教学能够让学生由外部的物质活动促成内心认知心理活动的转化。在使用教具中获得指定问题的解决,更会发现新的问题,扩大思维空间,对新知识有再的发现。如正方形学习,我们一般是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然后让他们合作分析正方形的特点。而学生不仅知道几条边、几个角;还通过量得出四个边的长度相等,角都是90度的认识之后,还可能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条边一样长。如此,学生可能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扩宽解决问题的思维。当然,我们在学具使用教学中还要依据学情进行设计,学具的选择和操作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和提高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也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过多的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氛围,通过合理使用教具让学生感知数学现象,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合理引导和调动,肯定会让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作者:朱青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五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
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问题“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呢?”,从而引出负数。这样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而例题二,由于前面在认识气温时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环节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知识,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这在例1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负数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而且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不但巩固所学内容,更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不足之处:对于刻度的教学,可能还不够详细,后者说还不到位,学生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你能接受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还是要细致,到位。
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而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对于正数的比较,因为是旧知识,所以不在话下。而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着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尤其是像—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六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谈一谈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的笔算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虽然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但是,笔算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笔算内容并不都是最基本的。如,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笔算算理、算法和相应的数目较小的计算基本相同,只是数目变大了。再如,一些步数比较多的计算。如三步文字题、四步整、小、分数混合运算等。对于前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处理的方法,后者则可以删减。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教学那些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内容。
2.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对于估算,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估算知识,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中估算内容仅作为选学内容来处理,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整套教材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使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笔者认为要加强估算,首先应该把估算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使估算能力的培养得到基本的保证。第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教材的编排要体现这一点可以结合计算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第三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后,要安排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教学反思篇七
“位置与方向”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东偏北50度、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