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一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在岳阳楼上刻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家的诗和赋,(并)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像那细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茂盛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月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心胸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高兴到了极点。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岳阳楼:游览胜地。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坼[音“撤”]:裂开,分开。
乾坤:天地。
戎马:比喻战事。
涕泗:鼻涕和眼泪。
参考翻译:
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吴国和楚国从湖的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动。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北方的边关正在鏖战,我*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
赏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三
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字词讲解:
一词多义
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丈夫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十分
去:
1)去国怀乡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3)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空:
1、浊浪排空天空
2、长烟一空消散
通:
1、政通人和顺利
2、北通巫峡通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中心思想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主题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四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五
岳阳楼离居住地很近,火车提速后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几家邻居相邀到洞庭湖游览。这岳阳楼以前到是来过几次,现在有时想写写“循着邮票的足迹”,一些去玩过的景区再次去看看也是为了写这篇文章,于是怀着一种与故人相见似的心情来到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我国发行的《中国历代名楼》邮票,岳阳楼位列其中。金碧辉煌的楼阁屹立于古城门上,掩映于绿荫丛中,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古时由长江水路到岳阳,岳阳楼是必经之门。当我站在宽敞的平台上,仰望着岳阳楼的全貌,重檐飞角,古朴典稚的雄姿让人肃穆。进得楼内,在古色古香的楼厅大堂里,徘徊流连,在高接云天的最高层顶楼窗前,凭拦远眺,整个楼宇巍然高耸,雄伟壮观。楼厅大堂里的诗文对联,琳琅满目,使这座古代名楼充满着一种艺术的魅力。远处,壮丽的蓝天,浩淼的碧波,绰约的'帆影,黛冒的山色,与这雄伟的岳阳楼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瑰丽画卷。置身其中,不由人的思想不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自由飞翔。
知道岳阳楼是从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开始的,那还是上小学时,我读的第一篇古文就是范仲淹写的这篇《岳阳楼记》,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绝唱,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还只是上小学的半大孩子也只是似懂非懂。由于作品较短,读起来又琅琅上口,加上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文章,读的遍数多了,兴味也浓厚了一些,对文中描绘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万千气象”,也多少能领悟一点,从此岳阳楼,这个千古名胜便在我儿时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听到一些关于岳阳楼的传说,也看到一些岳阳楼的图片,特别是偶然读到一些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文章,于是,对古往今来久负盛名的岳阳楼就心驰神往起来,总想一睹为快。所以后来每次到得岳阳楼,总是要站在楼前的平台上仰望、端祥岳阳楼的全貌,总感到这岳阳楼气势雄伟,构筑精巧,整座主楼是纯木结构建成,没用一颗铁钉。整座楼宇,飞角重檐,雄伟壮观。不由得不从心里赞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
岳阳楼的高厅大堂里,那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全文的大屏,隽刻于廊柱及壁板上的历代诗人、书法大家题咏岳阳楼的诗词、对联,竟境深远,字体遒劲,不由人不从心里感叹祖国文化宝库的无比丰富。
登上岳阳楼顶层,凭拦远望,碧波滔天的洞庭湖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述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遥望洞庭湖,千帆意发,一望无际,一派繁荣景象。这时不由得从心底里赞美祖国山河是何等壮丽。
至此,我对于岳阳楼登上中国邮票倍感理所当然,对邮票题名《中国历代名楼》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徘徊于岳阳楼的高厅大堂之上,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景物之中,最能激起我情感浪花的还是那大雕屏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这句话儿时初读《岳阳楼记》是不能深刻领会其意的,今天看来,这句千古名句对于那篇文章来说是“文眼”,对于范仲淹来说是后人对其高风亮节的品格赞叹的“依据”,也许人们不知道岳阳楼,也许人们记不全《岳阳楼记》,但这句千古名句,许多人必定是记忆深刻的,或许是人们通过这句话记住了岳阳楼,记住了范仲淹,我想集邮者也许会因为这句话而记住了岳阳楼邮票。这句话勘称画龙点晴之笔。因为它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之感慨,而是表现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忧乐观,也揭示出了中华民族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与崇高精神境界。过去,我们总是把古代士大夫说成不为国家,不为民众的暴利之徒,无论是岳阳楼宇,还是《岳阳楼记》,不正是激发后来人忧乐天下的最好教材吗。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六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元古八年(1085)孟夏,米芾将《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阳楼。
明宣德年间至正统三年(1426~1438)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明成化七年(1472)五月岳州知府吴节重修落成岳阳楼。明嘉靖二年(1523)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岳阳楼诗集》。明嘉靖六年(1527)五月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岳州知府李临阳修整岳阳楼,作有《重修岳阳楼记》。明隆庆元年(1567)岳州知府李是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
清顺治三年(1646)九月,岳阳楼毁于战乱。清顺治七年(1650)知府李若星重修。是年,毁于火灾。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岳阳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倡捐重建岳阳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岳州火灾,延烧岳阳楼。清乾隆五年(1740)湖广总督班第拨舵杆洲岁修缮岳州府城垣及岳阳楼。冬,兴工重修岳阳楼及城垣。重建的岳阳楼其制三层,楼右侧建有宾馆。清乾隆七年(1742)岳州知府黄凝道修葺岳阳楼,捐建宾馆前厅。次年,请刑部尚书张照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勒于楼屏。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岳州知府兰第锡、巴陵知县熊懋奖请求修葺府城。经湖南巡抚梁国治等先后具奏,修葺府城垣及岳阳楼、文星阁。清乾隆四十年(1775)巴陵县知县熊懋奖承修岳阳楼,并于楼右侧建“望仙阁”,于楼左侧重建“仙梅亭”。
岳阳楼记说课稿课篇七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