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丝绸的典故篇一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地方举办的“丝绸讲坛”,在这个讲坛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多启示,今天我想将这些收获和启示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生活中。
第二段:对丝绸文化的认识
在丝绸讲坛中,我们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丝绸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人文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是丝绸产业的源头,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丝绸文化,学习丝绸文化,传承丝绸文化。
第三段:关于创新
除了对丝绸文化的认识外,讲坛中还讨论了丝绸产业的未来和如何创新。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创新,丝绸产业也不例外。现在,丝绸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升丝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丝绸企业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时刻秉持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丝绸文化的需求。
第四段:关于文化交流
丝绸讲坛还关注了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议题。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具有悠久的丝绸文化,它们都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丝绸文化的基础上展开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丝绸文化的交流,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加强友好交往,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去,借助丝绸这一传播工具实现世界文明的交流。
第五段:结语
通过丝绸讲坛的学习与思考,我深深地感到,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丝绸讲坛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博大精深,更让我们认识到丝绸产业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让我们的丝绸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最后,我希望丝绸讲坛能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丝绸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丝绸的典故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 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3)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7)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 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丝绸的典故篇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自读,自学,自写课文内的生字词,能独立阅读文章,会查阅课外资料,有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集体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动、角色扮演学习方式,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大意,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理通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故事理解丝绸之路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从课文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展示,沉美朴实的图片吸引学生对图片主题的兴趣。
师:现在我们要去罗马,可以搭飞机,坐轮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样到达遥远的罗马呢?(学生小声讨论)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我们就走一条特别的道路,感受东西文明是怎么通过这条道路交流的。这条路便是——丝绸之路(板书)
二、新授:
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师:从课题中,大家对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表,)
让学生略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间相互帮助学习。老师个别辅导。
1、 读读记记“矗立、凹陷、戎装、循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美仑美奂”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2、在认识生字后,学生再细读课文,熟悉课文。
生: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4、师:大家读读第2到第12自然段,看看文章介绍了在丝绸之路上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进入第一个场景
师:走进“丝绸之路”,课文首先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学生读课文)生:安息国人民热情接待中国使者。
师:文中的哪些字词和句子表现了热情?
(学生交流,提问回答。学生分角色读出相的字词,分小组读相关的句子)
师:由第一个场景,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丝绸之路的第一层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板书)
进入第二个场景
师: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友谊之路吗?两国人民见面后就立刻分手吗?
(学生反应很强烈,立即提出从课文看出的故事发展情节,小组讨论,读课文)
(读出礼物及表演的相关句子)
师:由第二个场景,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丝绸之路的第二层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板书)
让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提问:丝绸之路对我们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联想到没有这条路,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多样,扩展学生思维)(板书意义)
6、播放视频,穿插张骞的事入,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跟着作者重走丝绸之路,重见了我们国家与安息国国民欢聚交流的一幕。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在以后, 们要继续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其意义。
四、作业: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回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好交流(友谊之路)
东西方互赠礼物(经济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丝绸之路》相关链接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张骞立功异域,效命疆场,遂投笔从戎。”(《史后汉书·班超传》)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骠悍骁勇,进如鸟飞,顷刻毕至,退如烟云,须臾消逝,每当秋高马肥,即四下掳掠,中原一带不堪其扰。西域一带有五十余小国,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必须控制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了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班超决心长期留驻西域,从公元87年起,又陆续平定了莎车等国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王朝7万人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南道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1~94年,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尉犁、危须等国先后臣服归汉,西域大小50国全部归属,汉章帝封班超为定远侯,西域从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纵横捭阖,使西域与内地联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从西域南道回国,历时17年,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余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叙了沿途见闻,为我们了解西域、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历史情况,了解丝绸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玄奘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其译著准确翔实,开一代新译风,并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使盛唐的翻译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罗(朝鲜)的佛学者还有传承关系,在国际上亦有重大影响。
他西行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变成了神话,后来经明代作家吴承恩写成小说《西游记》。唐僧及其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玄奘实为我国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国际交往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历史人物。
丝绸的典故篇四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
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客栈中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一张张黑白胶片,留下狂风中隐约的冷笑。
丝绸的典故篇五
1、感知丝绸的特点及其用途。
2、知道丝绸是中国的特产,萌发幼儿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丝绸服装、丝绸制品、丝绸若干块
蚕的变化图
1、情境导入
“老师穿的衣服漂亮吗?”
“是用什么做的?”
2、观察、感知丝绸的特点
(1)看看、摸摸、说感觉
“你们看看、摸摸,感觉怎么样?”
“平时见过丝绸制品吗?”
(2)丝绸的'来历(观看蚕生长过程的图片)
“知道丝绸是什么织成的吗?”
“穿过丝绸服装吗?”
“为什么人们喜欢穿丝绸服装?穿在身上的感觉怎么样?”
“除了丝绸服装,还有什么东西是丝绸做的?”
3、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图书,了解丝绸的用途。
小结:丝绸很漂亮、轻柔、薄、透气滑爽,是中国的特产,不仅可以做服装,还可以做围巾、被面和艺术品,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要织丝绸就要多养蚕,蚕多丝绸才织得多。
丝绸的典故篇六
丝绸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丝绸生活馆作为一个展示丝绸文化的平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丝绸生活馆,深深感受到了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参观丝绸生活馆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段:丝绸文化的魅力
参观丝绸生活馆之前,我对丝绸可能只是停留在细腻光滑的面料,没有真正了解它背后的工艺和文化价值。然而,丝绸生活馆的参观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各种展示和解说,我了解到了丝绸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深入了解了丝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柔软光滑,更是源于它背后的千年智慧。
第二段:丝绸文化与中国传统
丝绸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丝绸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在丝绸生活馆中,我看到了丝绸在衣物、室内装饰、工艺品等方面的广泛运用。丝绸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实用性,更是审美和精神享受。丝绸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柔软的面料和独特的图案,传递给人们一种亲切和优雅的体验。
第三段:丝绸与当代生活
尽管传统丝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社会,丝绸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生活馆在参观中也展示了许多现代化的丝绸产品,如丝巾、围巾、家居用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延续了丝绸的传统精髓,更在设计和用途上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丝绸的运用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进入到了更多的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第四段:丝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参观丝绸生活馆,我感受到了丝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丝绸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传统工艺,更是为了传承其中的智慧和精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丝绸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因此,丝绸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丝绸生活馆这样的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丝绸文化的魅力,才能让丝绸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更加夺目的光辉。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通过参观丝绸生活馆,我不仅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热爱和向往。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丝绸文化,并参与到丝绸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丝绸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和幸福。
总之,参观丝绸生活馆是一次深入了解丝绸文化的好机会。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丝绸生活馆能够继续开展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丝绸文化。
丝绸的典故篇七
第一段:引入背景和目的(200字)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座丝绸生活馆,这座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了解丝绸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与丝绸相关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技艺。作为一种被誉为东方纺织艺术的代表,丝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希望通过参观丝绸生活馆,能更深入地了解丝绸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第二段:参观过程和感受(300字)
当我踏入丝绸生活馆的大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展厅中的各种精美的丝绸服饰和面料。那些色彩鲜艳、织工精细的丝绸服装让我目不转睛。接着,我来到了丝绸的生产工作坊,亲眼目睹了丝绸的制作过程。从蚕的养殖、蚕茧的剥丝、丝线的织造,到最终的染色和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无数的努力和智慧。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丝绸的制作工艺,还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于丝绸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第三段:对丝绸文化的思考和感悟(300字)
丝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丝绸生活馆则是将丝绸文化展现给世人的窗口。在馆内的展览中,我了解到了丝绸衣物的不同形式和传统的丝绸制作工艺。丝绸作为一种独特的纺织品,不仅柔软光滑,且色彩斑斓,能够体现出东方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在丝绸的制作技艺中,我也看到了无数工匠们的艰辛和智慧,他们将丝绸制作发扬光大,并且创造出了无数新的设计和样式。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四段: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和启示(300字)
丝绸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制作过程和艰难,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丝绸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织品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并且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优雅和精致的象征。在人们追求速度和方便的现代社会,丝绸的精神和品质给了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在追求事物的质量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和品位;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丝绸文化的精神可以引导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美和外在的精致。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参观丝绸生活馆,我对丝绸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对丝绸制作的工艺和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对丝绸文化所表达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丝绸生活馆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探索更多关于丝绸的奥秘,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丝绸文化的精髓。
丝绸的典故篇八
贝壳和丝绸,一个来自于海洋深处,一个源自于蚕的结缔物。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美好。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价值。我曾经对此漠不关心,直到最近我读到一本书,讲述了贝壳和丝绸背后的故事,我才有了新的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贝壳在古代被广泛用于货币交易。在原始社会,没有普遍的货币流通,人们往往使用贝壳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贝壳因其稀缺性和美丽性而成为一种珍贵的商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贝壳作为货币的局限性,于是转而使用金属硬币。尽管如此,贝壳仍然在一些地方被当作传统货币使用,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然后,我了解到丝绸的历史和价值。丝绸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古人用蚕丝制造出丝绸,这种柔软而有光泽的材料在世界各地都被崇尚和追求。丝绸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享受,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追求美、追求舒适的欲望。丝绸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材质和质感,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接着,我开始思考贝壳和丝绸的联系。贝壳和丝绸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它们都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贝壳作为货币媒介,推动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而丝绸则是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互通的纽带,让各个文明之间实现了交流和理解。贝壳和丝绸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进步的轨迹。
最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快速变化和瞬间满足,却很少去思考这些物质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的意义。贝壳和丝绸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漫长而渐进的,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贝壳和丝绸的价值超越其自身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类文明的魅力和意义。
总而言之,贝壳和丝绸虽然看似毫无联系,但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通过了解和体会贝壳和丝绸的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进步的轨迹。同时,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珍惜每一个细节。贝壳和丝绸背后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丝绸的典故篇九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