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四上语文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狭薄雾耀芒释毅陪锻炼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三、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6.课件出示: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的歌唱着。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5.教师小结。
6.再读列宁的话。
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1)活灵活现:把列宁过险路的六个镜头填写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枪舌剑:对于列宁过险路这一事件,警卫员们各有想法,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险。你的看法呢?找意见不同的伙伴展开争论。
部编版四上语文说课稿篇二
在现今,说课逐渐成为现阶段极其重要的一种教研活动。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四上语文说课稿篇三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部编版四上语文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家王安忆以风趣生动、幽默含蓄、富有童趣的语言,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孩形象,让人感受到一个小男孩的男子汉魅力。
课文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材料,使全文结构清晰明了。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男孩的天真可爱、鲜明个性外,还要学习作者按人物性格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了解小标题概括、揭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会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4.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实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对男子汉的形象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进而探究文本,形成对“男子汉”的'理性认识。
2.诵读法。多种方式阅读文本,让学生熟悉文本,便于整体把握文章。通过反复诵读、重点词句的诵读,加深人物的情感体验,再现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法。以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同学们身边的男子汉引入话题,启发谈话,初步感知男子汉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解决生字词,疏通内容。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认读,重点指导和检查多音字,最后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词义,进行识记。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解题,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课题中“我们家的”指谁家的?(作者家的)
(2)如果是作者家的,那么作者是一个人,为什么是“我们”?
提示:原来这个“我们”不仅指作者,还包括她的亲属等人。
(3)平时我们在说“我们家的……”这句话时,都会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呢?比如说我们说“我们家的孩子”“我们家的小狗”等等。(让学生试着说这句话,同时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亲切喜爱的感情)
明确:本文的课题中“我们家的”说明作者对这个男子汉有一种深深喜爱的感情。而且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这一家人对这个孩子都带有这种感情。
(4)如果让你在这个标题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你认为应该加什么?(感叹号)
(5)齐读标题,并读出感叹号的效果。(课件展示文题后加感叹号)
2.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老师提出问题: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大家看是什么?(有小标题组成)
(2)那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呢?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小标题的文章,想一想。(概括每部分内容)。
3.研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每个部分的小标题能说明这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及时补充。先找句子,再总结性格特点。明确:逐渐成熟;自主自立;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出示课件)
4.挖掘文章主旨。
(1)刚刚对小男孩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请你说说小男孩身上有哪些让你感动、值得你欣赏或引起你共鸣的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课件:有的同学认为男子汉应该是男性的成年人,应该是健壮的、刚强的,而文中写的是男孩,不能称他为男子汉;有的同学则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他可以算是男子汉。你认为男子汉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本文的小男孩是男子汉吗?(学生自由回答)
(3)齐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的这些句子“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这几句表现出了作者看到“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步步成长感到喜悦,作者说“这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奇妙”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回答。
(五)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课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风趣、幽默而有含蓄。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使全文的脉络清晰明了。
部编版四上语文说课稿篇五
登山说课稿
说教材
《登山》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记述列宁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他仍旧走那条小路的经过,赞扬了列宁同志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这篇课文记述列宁和巴果茨基一天内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两个起因、经过、结果,这点是不同于学生常见的写事文章,需要渗透,为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第二是:课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几次对话,将两次登山有机地串成了一条线。第一次登山通过人物的对话,突出了列宁主动选择走险路的过程。第二次登山时则通过人物的对话,不仅突出了与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处,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文路清晰,层层深入,充分反映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这篇课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课文通过记述列宁两次走那条险路的经过,赞扬列宁自找苦吃,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列宁的这一精神从他决定走险路时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而决不只是表现在下山时。虽然第一次走险路有为了看日出的原因,但经过钻研教材,深入分析,联系全文来看,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勇气和魄力,说明了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这是应该把握的基调。
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决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社八册教材中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课例。《登山》作为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二课,起着巩固、强化训练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训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课后“思考·练习”5题制定的。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因此,可以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促进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表达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是:
重点:同目标一、二。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出列宁第一次登山不光为了看日出,而是在锻炼意志。
课前准备:
师:投影片;有关列宁的材料。
生:阅读有关列宁同志的文章,了解时代背景。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明学习目标。
列宁到底为什么登山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通过这样质疑,想达到三个目的:1.弄清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抓主要内容作了铺垫,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2.从学生质疑入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主体性发展。3.将写事文章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课文相结合来质疑,既避免了学生随意性,起到了导疑的作用,又能围绕重点,颇有味道。)
二、了解列宁第一次登山的经过,体会列宁主动锻炼意志的品质。这一过程可分三部分进行。
(一)抓住“就走”,了解列宁是主动选择走险路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质疑提出的)读第二段,初步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在交流自学情况后,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路险的句子,通过“路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和“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比较,再利用书上插图的直观效果,引导学生体会出这条近路太窄太险。并假设如果你面对这样的险路会怎么样呢?(害怕、不走、返回)可列宁是怎么决定的呢?学生读书找出后启发学生再次比较:“我们走那条小路吧。”和“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在语气上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出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的决心大,态度坚决。
(二)抓住“您能过去吗?”,体会列宁的勇敢。
教师提出问题:当巴果茨基对列宁说:“您不能从这儿过”时,列宁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带着问题读11至15自然段。自学交流后,启发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反问巴果茨基呢?他的问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并进行填空练习“您能过去吗?您____,我____。”(您能走过去,我就能走过去。您不怕危险,我也不怕危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列宁是那么勇敢,那么充满自信。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3至13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列宁(问路时)着急—(选路时)坚决、自信的语气变化。
(三)抓住“向前走”,体会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战胜艰险的勇气。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面走,他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他害怕了吗?巴果茨基让他“往回走”,他听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找到课文的第17自然段。教师抓住“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让学生展开想象:此时列宁会想些什么?抓住“向前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走?说明了什么?从而体会到列宁没有被危险吓倒,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险路,表现了列宁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这时,通过师生合作朗读15至17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抒发学生对列宁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的赞美之情。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列宁走过了险路,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壮丽景色的心情,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8自然段。
三、通过学习列宁第二次登山的经过,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