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上语文教案全册教案篇一
ppt展示(俗世奇人――泥人张)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冯骥才简介)
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用“贱卖海张五”的方式加以回击。“海张五”只有自食苦果,花大价钱买走了泥人儿,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天庆馆偶遇“海张五”。(开端)“海张五”拿“泥人张”取乐,“泥人张”用脚下泥捏“海张五”的头像“回报”他。(发展)“海张五”继续斗嘴,“泥人张”成批生产“海张五”的头像,贱卖海张五。(高潮)“海张五”只有花高价钱来买泥人。(结局)
3、从“人物”的角度来说
“泥人张”是一个智勇双全、个性内敛、技艺精湛、镇定自若的人。他技艺精湛,用鞋底的泥就可以捏出“海张五”,只有核桃那么小。他还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贱卖海张五,打击了“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4、从“主题”的角度来说:通过描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表现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和智勇双全,表达了作者对泥人张的敬佩以及为民间有这样的“奇人”“绝活”而感到自豪。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伏笔照应悬念设置对比手法侧面烘托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1、“那天下雨”和“泥人张从鞋底扣泥巴”形成伏笔照应。
2、人们瞧着“泥人张”如何“回报”“海张五”。设置悬念。
3、“海张五”的气急败坏和“泥人张”的镇定自若形成对比。
阅读活动三、品味语言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情节简单却悬念迭生,曲折引人。人物形象逼真,这就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关。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品味这其中的妙处。
赏析语言的方法:
1、修辞
2、传神词语
3、幽默生动的方言
举例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
3、“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手法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
八上语文教案全册教案篇二
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 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 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2、修辞
明确:腊梅 蝴蝶 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八上语文教案全册教案篇三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蔫怵抠撂发怔吃荤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干练捏泥人的水平高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八上语文教案全册教案篇四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 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 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 亚洲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 活动 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八上语文教案全册教案篇五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罗丽红
一、教材内容总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词并解析成语的意思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2、通过预习,收集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教师活动: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农谚,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给课文分层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3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特别是让同学们收集农谚的过程,让学生更学习到农谚和物候知识,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帮助和总结
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曾文婷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
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形式:由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自学思考题:
1.给4-12段分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继续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我问题。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基础(文字资料,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