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消费心理报告篇一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轿车将要普及化的发展阶段的前期,但国内汽车消费却持续低迷。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收入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认为中国家用轿车的普及也要从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开始,而且国内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也沿着这条路子走来发展,但效果却令人并不满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拿到我们国家就不适用呢?原因就在于,时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况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也不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与祖先们有了很大不同。正是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了,我们不能再按以前的那些需求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认识到这些特征,将对今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一、现阶段,我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现状
一相题为“我需要汽车吗”的消费者心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致与上述结果相似。其中,回答“现在我不需要汽车”的比例高达70.3%;回答“今后我可能需要汽车”的比例有47.3%。调查虽不能表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但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看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消费者对购车的欲望还不是很强。
(二)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
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尽管其中包含贷款消费。
(三)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
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统计和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
1.市场上小型车可选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需要的国产中挡车可选性却比较小
2.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完善(消费税、信贷等)
3.汽车保险制度很不完善
二、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这点无可质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2.优化对策
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20世纪60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需求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去认同或购买某种汽车,我们只能去生产消费者喜欢或需要的汽车。在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后,企业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为谁生产这些汽车和怎样来生产这些汽车。全文在分析完我国目前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以生产国产中高档轿车为主,以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兼顾公务车市场,在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时,走国产轿车的精品名牌之路。
消费心理报告篇二
1、求实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注重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主要目标或是追求保值的心理动机,这类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收入不高、消费观念比较保守或是比较注重传统习惯。这类心理动机的消费者在选择珠宝首饰时,比较注重宝石的品质、镶嵌的牢固程度、镶嵌用的金属成色与重量,或者购买比较能直观反映其价值的饰品而不太注重款式是否时髦。
2、求廉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追求物美价廉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产生求廉的心理动机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或者是收入较高而比较节约。持这种心理的顾客可能受生活圈内环境的影响重在追求拥有。这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总是喜欢到市场上考察多家珠宝企业,作横向比较后再决定到哪家企业购买,他们一般不注重品牌的选择。
3、求名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追求名牌或吉利的商品名称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心理动机。产生这种心理动机的原因主要是收入较高或社会地位较高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名牌产品或名牌服务的消费来表现自己优越的身份和地位。这类消费者会对名牌产品盲目地追求,而不太在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对应关系,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的就是质量好的。
4、祈福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满足自身安全需求而诱发的购买心理动机。产生这种心理动机的原因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对珠宝消费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认为珠宝中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可以保佑佩戴者一生平安,身体健康,持这种心理动机的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除了考虑首饰佩戴美学因素外,还要对珠宝品种有特别的选择。如对中国玉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翡翠饰品,因为他们认为翡翠能驱凶避邪、治病和保佑平安;而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与他的生日相对应的生辰石首饰,因为在西方,生辰石被赋予与中国玉一样的意义。
5、求新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比较注重商品的新颖和时髦的心理动机,产生这类心理动机的原因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年轻消费者,喜欢追求新奇和时尚,这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喜欢紧跟时代潮流,容易受媒体宣传的影响或者是追星族,是珠宝流行首饰的经常性购买者,但每次消费金额不一定很高。
6、求美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注重商品外在美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心理动机。这类购买心理动机主要是追求商品的款式、造型、包装等方面的外在的美观,这类消费者主要是文化界人士或青年女性,他们在购买珠宝首饰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也不会十分注重价格的高低,造型美观与否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7、好胜的心理动机
这是一种以注重消费的效果和场面为主、或是力求在消费时气势压人的心理动机。这种购买心理动机支配下的购买行为不是在购买自己急需的商品,而是力求在质量或价格上胜过别人。这类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会不顾周围人的反应,不顾款式是否时髦,只要在质量上或价格上胜过可比对象就行,是一种争强好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荣心较强的消费者。
珠宝营销人员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要主动与顾客交流,搞清顾客购买珠宝的目的和心理动机,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销,是能否留住顾客的关键。
消费心理报告篇三
[ 摘 要 ] 本文对消费者心理进行分析,经济心理体现了消费者要求其产品实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心态。文化心理是消费者对广告设计的艺术要求,能给人以回味、深思、启迪以及精神上的升华,提高人们美的层次和符合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心理需求。反常态心理是在广告设计中把合理和不合理的元素并置,使人触目惊心,给人强烈的感受和思索,从而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商品的广告构思既要求有过硬的产品又不能对商品本身的广告等闲视之,应始终抓住消费者心理这一关键,因此说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构思之魂。
[ 关键词 ] 经济心理 文化心理 反常态心理
一张好的广告,能使人终身难忘,回味无穷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一张低俗的广告,使人感到生涩、庸俗,甚至于对产品本身都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商品广告和消费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广告的针对目标是消费者,因此广告设计师要深刻了解消费者心理,在进行艺术性处理,使消费者看了以后真正有种挡不住的诱惑,它不仅简单做到了广而告之的程度,而且还发挥其产品的艺术魅力。
消费者心理可分三种:一种是其经济心理,第二种是其文化心理,第三种是反常态心理。
一、经济心理
经济心理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是否实用,质量是否过关,而价格是否合理的一种心理活动。“雪碧”广告中的“晶晶亮,透心凉”这句话本身就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电视广告中的年轻人迫不及待的喝雪碧。液体、冰块与冰块之间的相互撞击,本身画面的淡蓝绿色调,使人感到好个凉爽世界,激起消费者的品尝欲望。日本手表商从飞机中空投手表,而手表不坏,使消费者认为其产品质量过硬,是可以值得信赖的。我国山东潍坊拖拉机厂的电视广告也是很成功的“不到三年,本就回来了”。它紧抓住农民的求实、可靠,价格合理。另外有的商店经理在春节前夕,广告牌上书写者“有钱、没钱,买双新鞋回家过年”上面是一幅夸张的巨大鞋子造型广告。它起到提醒消费者心理意识的作用,利用佳节,促进人们购买商品的欲望。(它是民族风俗的派生)
二、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则是指对广告设计的艺术要求,能给人以回味,给人以深思、启迪以及精神上的升华,提高人们美的层次和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包括三点:一、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二、强烈的视觉效果;三、高尚审美情趣,表现手段亲切感人。
《索尼录像磁带》广告,采用不同一般的俯视拍摄,经过夸张处理后,几堆录像磁带盒好似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端,加上直升机的对比点缀和淡淡浮云及地面景物的陪衬,画面生动新颖,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隐喻其商品质地的出类拔萃,广告信息十分清晰有力。著名美国的《派克钢笔》系列广告则运用简洁有力的对比手法,将制作精美的钢笔分别放置于粗糙的木板、砂石,铆焊的金属板上,以粗糙衬托精致,以简陋比华美,把钢笔的高级精美的现代化感表现的十分突出,加上醒目的商标,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种貌似平淡的艺术处理,信息传达极为有力。这前一个例子,有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从商品本身揭示引人入胜的美感,后以主题鲜明突出,信息单纯集中,用反衬的手法,从差别中达到和谐的美,使主题鲜明突出,增添广告的艺术魅力。
香港有一幅政府对广大市民注意小心用电的张贴广告:在许多电线中,有一条毒蛇正盘蜒而出,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对人发起进攻,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使人们能谨慎地使用电器,不被电所伤,就象不被毒蛇所咬一样。日本索尼电器广告,以立体、复杂的电器线路结构,构成“sony”字母,其中“o”字母又像一个地球排列其中,使人感到索尼电器的科学感、精密感、时代感,以及畅销于世界的视觉效果,上述两例广告在视觉上能立即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有吸引力,能抓住观众的视线,使人驻足而望。
如童鞋广告是一双手托着一个孩子的双脚。它是利用了人类永恒的主题母爱来进行广告宣传,使人感到这种童鞋一定是柔软、暖和。“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的童鞋”的广告词又胜似诗句,更加深了广告的爱意色彩,使人们难以忘怀。
三、反常态心理
这里应该提到广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反常态心理”。正常心理在设计中的运用虽有一定的商业效果,但毕竟属于常见。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与能引起强烈反响,能给予一定刺激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反常心理表现相比,正常心理尤其容易被人理解、被人接受的一面,但也有力量不足,影响不深刻等弱点。反常心里设计更易“触及灵魂”“强烈”而又“印象深刻”把握好反常态心理表现的基本原则,就能使广告设计中的创意新颖独特又强烈,并能收到特殊深刻的广告效果。如鲜嫩美味的蛋黄不是从蛋壳中出来的,而是从牙膏管里挤出来的。反常的表达,别出心裁的创意,表现出产品的优质。比喻牙膏里有鸡蛋那样的柔软和美味。又如橡胶轮胎的广告,它借大象的头,象征巨大的橡胶轮胎来说明橡胶的坚固耐用。《日本先锋牌音响设备》广告,巧妙地把美国纽约的高大建筑群与闻名于世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剪辑组合在一起。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音响旋律的迷人力量,以上这些反常态的广告手法运用是成功的,他们让真实和不合理并置,使人触目惊心,给人强烈的感受和思索。
一个成功的广告构思,必须建立在消费者心理基础上的。正确把握消费者心理,才能创作出好的商品广告,才能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并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在商品质量竞争激烈、商品广告大战的当今世界,既要有过硬的产品,又不能对商品的广告等闲视之。其中广告构思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其艺术性,在构思上着力于情趣美与寓意美的追求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创意,其重要的核心就是要始终抓住消费者心理这一关键所在,因此我在本文中要说: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构思之魂。
参考文献:
[1]占鸿鹰 刘境奇编著:《广告创意设计》 东方出版中心
[2]李巍编著:《广告设计》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消费心理报告篇四
1.初恋
消费者进入商场,与商品的接触,犹如初恋的人们。如果他(她)舍得驻足,就意味对商品有好感,就有着进一步交往的可能。当消费者站在商品面前的时候,说明商品已经打动触摸到他(她)的心门。因为在注视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觉享受是使消费者购买这种商品的最初动力。消费者会因商品吸引而进入店内,或者在店中浏览时被某件商品所吸引,在哪里驻足观看。就象男人的用眼睛扫人一样,一有心仪的一刹那,就会让其驻足留步。好的商品也一样。
2.吸引
消费者关注商品后,其视觉享受会刺激他(她)对这一商品的兴趣,这时他(她)会注意商品的其它方面,如使用方法、价格甚至功效、性能等。如果有了这一层感觉,就说明商品已经打动了消费者,同时吸引他(她)对商品引发兴趣。
3.联想
消费者被商品吸引,进而产生兴趣,这样,就不但想看一看它,同时会产生用手去触摸商品的欲望,享受通过对商品的触摸而产生的满足、亲切感,继而产生联想,联想自己在使用商品的情景,甚至乐趣。
4.奢望
当然,他(她)又会产生疑问: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还有比这更吸引自己的商品吗?所以,引发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欲望后,就会使他(她)
5.权衡
产生购买欲望后,消费者就一定会在心理去比较权衡(如价格、质量等),这是消费者表现出犹豫不决。这时他(她)会受到营业员或同性或异性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有时营业员的精练介绍和推介,将是最会有用的。
6.自信
经过一番权衡比较以后,消费者就会觉得“这东西不错,蛮适合自己的。”,此时消费者已经对自己的眼力产生自信,同时也对自己选定的商品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营业员的诚心推介、品牌的诚信、使用的习惯、购买的心态等。有了信心,就有产生购买的心理动机和决心。
7.实施
一旦下定决心,消费者往往会实施购买行为,此时如果营业员稍加赞美“先生(小姐),您的眼光不错!”会更巩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要知道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赞美。同时,营业员要迅速出击“我帮你包好。”不要延误时机。这样,购买行为就应运而生啦。
8.满足
购买后会有一种喜悦和自豪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购物后的满足感,包括满足于拥有商品的喜悦和享受到店员优质服务的喜悦;二是商品使用过程中的喜悦,这种喜悦直接关系到会不会产生重复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如果消费者同时获得两方面的满足,他(她)将成为商品的忠实消费者。
消费心理报告篇五
与之相对应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通过电费账单了解自己购买的电力来源。中国消费者目前无法自主选择所购电力的来源,这使得他们无法像德国和美国的部分消费者那样“用钱投票”,支持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绿色电力”支付更高的电费,大多数受访者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可以接受每月超过10元的电费增加。中国家庭每月平均电费支出在100元左右。
比欧美更偏好“绿色电力”
此前已有研究计算出中国公众愿为更清洁的空气支付可观的额外费用。这项调查似乎再一次印证了这一发现。比起欧美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的“绿色电力”消费意愿更强。
为实现气候目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在达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20%的目标。在此背景下,20针对英国家庭用户的调研发现,近一半(48%)的受访者有意愿购买绿色电力。另外,怀卡托大学riccardoscarpa等研究发现,大多数英国家庭愿意为绿色电力多支付费用,但自愿多支付的部分尚不足以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高昂投入。
,针对美国的市场调研表明,一半左右(52%)的美国公众有绿色电力的购买意愿。此前,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整理各电力企业二十年来的'调研数据发现,公众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兴趣及支付意愿超过其他的电力形式,但了解却并不多。
难以影响电力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室主任刘强认为,中国公众对于绿色电力的更高青睐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中国,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体会是非常深的,尤其是最近的一二十年,可以说只有中国人才知道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但是,刘强同时认为,公众消费意愿对于中国整体电力结构的影响有限。因为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1%。这意味着,此次调查所涉及的部分仅占较少的市场份额。
而对于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七成以上,且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工业用户来说,微小的电力成本上升都难以接受。“算一算大企业的电力在成本结构中的比例,结论就很清楚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电力涨一分钱都受不了”。
“光给用户涨价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真正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是在价格上下功夫,而是要在整个能源系统上下功夫”,刘强强调,这主要还是供给侧,而非需求侧的问题。
电力蛋糕怎么分
在需求侧,无论是居民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目前都并没有选择电力来源的可能性;而在供给侧,不同能源形式的电力生产企业之间,利益的纠葛从来不曾间断。
近几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制约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构成中所占的份额。creia政策咨询部主管彭澎告诉中外对话:“不少地方政府公然违反《可再生能源法》中关于‘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规定,为了税收、就业和拉动地方经济,优先选择火电,而不惜浪费大量风电和光伏发电。”年全国“弃风弃光”合计388亿千瓦时,超过匈牙利2015年全年用电量。
“地方上一定会优先保证火电”,刘强告诉中外对话,“一方面,火电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可以带来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火电厂涉及的就业面更广,地方政府要考虑社会问题”。
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的christinelins表示,“限电”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盈利空间,从长远来看,将会降低整个行业的投资热情,并减缓对可再生能源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