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祖国山川真美就像一样的句子篇一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了解颂这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课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计教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这一课的不欢迎态度,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颂”以及这种文体的特点,根据“颂”这种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方法:了解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朗诵来还原作者的情感。以本课的学习为契机,带动学生对此同类型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体会“颂”这种文体的力量。
教学设计理由: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颂”这一种文体,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文章内容空乏,思想肤浅,以描写与口号为能事,缺乏真实情感。实际上,这是由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与文章作者的生活创作时代的环境经历相差太多所形成的理解代沟。黄药眠先生见证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在图谋强大的道路上的重重阻隔与挫折,历经波劫之后又见祖国枯木逢春的欣喜与激动,是当代中学生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中学生们并不真正缺乏情感,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沟通年轻的读者们与作家在爱国这一主题上的情感,达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无比自豪的认同,继而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文章理解的智慧阀门,必然会让学生对“颂”这一文体有全新的认识,从而喜欢上这一篇文章以至这一类文章。
那么什么是学习这一文体的适当方法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作者生平、思想与其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惟其如此才可以沟通学生与作家的情感;其次,诚如《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颂”这中文体中,作家将他们的喷薄欲出难以抑制的歌唱赞美的欲望寄寓在细腻的描写与大量的修辞等表现手法上,学生只有通过有情感的大声诵读,才足以将这种赞美的激情淋漓尽致地还原出来。
教学过程:
生:这篇文章都是空话大话,给人的感觉是在喊口号,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生:这篇文章是假大空的典型,没有真实的情感,给人很虚假的感觉,很肉麻(学生大笑)
生:这实际上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现在的中学生们全部都是独生子女,感情淡漠,缺少对祖**亲的真正感情。比如我们初中时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多同学都嘻嘻哈哈,根本没有一点严肃感。
师:(笑)全部都嘻嘻哈哈?包括你吗?
生:不,我很严肃的。
生:是。
师:你请坐。我们的当代中学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在和大家平时的交流中,我可以感觉到我们同学的热情如火,怎么能说是缺乏情感呢?我们有些人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不严肃可能有很多的因素,比如我们国民一贯的公共意识的缺乏和不注意场合等,这是另一个话题,不管怎么说,它不能证明我们同学缺乏情感。实际上,在对待爱国尤其是抗日爱国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学个个都是小“愤青”啊。(同学笑)
生:虽然我们对祖国的情感是真实的,但一般来说,我们都把情感放在心里,这种直接的表白给人的感觉太做作。再说,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我们多么爱妈妈,也没有人会天天对着自己的妈妈去直接抒情啊。(生笑)哄然说是,有人得意地点头)
生:(迟疑着)有
(生笑)
生:不肉麻。
师:为什么呢?
生:当时的环境、气氛和激烈的竞争会让人变成这样。
生:《祖国山川颂》的情感表达也是真诚的。
师:对,只不过我们和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相隔既远,在对情感表达和某些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代沟。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我们解读其它类型的文章,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出示黄药眠生平材料,与同学共同学习)
(出示歌曲《我的祖国》第一段歌词)
师:这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们同学应该基本上都会唱。
生:我们上学期的每周一歌唱过。
师:那太好了,我们先请同学在心里把这首歌深情地朗诵一遍。(注重号表面教师说话的着重语气)
(一分钟后)
师:你们感觉如何,有没有被感动的感觉?
(生笑)
生: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唱的时候一定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生齐唱
师:感觉如何?
生:很抒情,让我们有热血冲动的感觉。
师:是热血澎湃吧。我们显然被感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生:因为歌曲有音乐的伴奏。
师:对,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旋律和节奏需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生寂然,可能弄不清老师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这种节奏和旋律在歌词上看得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即便有曲谱,纸上的曲谱可以直观地把这种旋律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是啊,不能。如果真要这样,我们大家就用不着耳朵了。
(生笑)
师:所以说,我们得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声音。
师转向黑板上的课文标题,在“颂”上打了一个着重号。
生:朗读。
生:好
师:我想提两个要求:一是我们一定带着对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感情体验去大声地朗读;二是朗读中,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十分钟后)
师:你们有没有从朗读中感觉到作者的情感?
生:有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文章第二段,“我不仅爱祖国的山川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热爱得非常深。
师:一种细致入微的情感。体味得很好,不过你刚才读得不好,能有感情地读读看吗?
(生读)
师: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哪几个词上?
生:“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和“也”上。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来试试。
(生读)
师:还有什么感受?
生:文章第五段,连续运用了排比,表达了我们祖国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灾难与挫折。
师:表达了挫折?这话通不通?应该是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作者为祖国遭受的灾难悲痛的情感。
师:我感觉这一段不仅是表达一种悲痛的感情,还有什么感情在其中?
生:这一段最后,写作者看到祖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
师:很好。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吗?
生:对比,写祖国的经受的灾难来衬托出祖国重新兴盛的喜悦。
师:到底是对比还是衬托?
生:衬托。
师:对,你自己都说了衬托出作者多祖国春天来临的喜悦。
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有一些文章不是潜心沉思就可以体味出它的好处的,比如像颂这类文体还有像诗歌等需要通过大声朗诵,才能体味到它的精彩之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同学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朗读体味,请大家利用早读和晨读的时间,再进一步去把这个事情做好。下课。
祖国山川真美就像一样的句子篇二
“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所唱的每一首歌,它们总是发出同样响亮又热情的回响。”――著名现在作家黄药眠在他的代表作《祖国山川颂》中这样诠释祖国与一个赤子的心有灵犀。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热土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祖国是什么?她是时间的年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用热血和热泪编成的史诗。史诗上记载着盛唐的繁荣;记载着南宋的腐败;记载着虎门的耻辱;还记载着建国之后的雄风。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然而,这个民族在流尽了钟乳石一样的眼泪后,凭借她的坚韧与执着,岿然不动,屹立在古老的东方,我被她的自强不息震慑了!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的摇篮。她用甘甜的乳汁悉心哺育我们,给了我们黑眼睛、黄皮肤,让我们学会在黑夜中摸索前行,寻找那一线光明;她用慈爱的目光凝视我们,赐予我们勤劳、智慧,让我们变得像黄土般坚韧厚重。她教会我们在成功中收获经验,在失望中播撒希望,在山重水复时找到柳暗花明。祖国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
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哈尔滨晶莹的冰雕,是江南别致柔情的小桥流水;她有夏的热情奔放,也有冬的含蓄纯洁;她是雨后的七色彩虹,是戈壁滩上的丝路花雨;她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妩媚,也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美。祖国是风景,我就是那个欣赏风景的人。
祖国啊,这位拥有56个儿女的母亲,领着亿万子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不停息的奋斗、进取。冰天雪地无法让她放弃,地崩山摧无法使她倒下。世界已经意识到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正在崛起,一个坚韧不屈的灵魂正在成熟,她正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速度,更高、更强、更快地努力发展。
祖国,我的母亲,我要用最淳朴的语言和最崇高的爱表达我对您深深的敬意!祝福我的祖国有一个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祖国山川真美就像一样的句子篇三
在教学中我反复实践,感觉以小组为单位的预习探讨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故而,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此法。
在预习中,采用在作者经历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完成预习。故设计了上面的“预习要求”从同学们课堂发言和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看,学生们真是尽情展现才华呀。预习效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出预期。真是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平台,他们总会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总会不断给你别样的惊喜。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原设计是各组发表各组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各组之间的切磋机会;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同学觉得别的小组的发言与自己无关,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再者,也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取每一个精彩片段,以提出这一处的小组的发言为蓝本,其他小组补充或扩充。这样既有预习中的“预设”,更有学习中的“生成”。
祖国山川真美就像一样的句子篇四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的景象。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供奔走。
祖国的山河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
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大自然的季节的变换,催促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瓦废砖。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它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
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
这是多么淳朴的劳动者之美啊!
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里。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
你也许曾经在花下看见细碎的日影弄姿,你也许曾经在林阴道旁看见图案般的玲珑树影,不过,你最好到森林深处去看一看朝阳射进来时的光之万箭的奇景。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的怀念。这怀念是痛苦而又是幸福的。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供我怀念。
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
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形成了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我也时常约伴去登山。
我们登上了山头,回头看看所经过的曲折盘旋的小径,看看在脚下飞翔的鹰隼,就不觉要高呼长啸。
我们曾在大海的近旁度假。
碧绿的海水吐着白茫茫一片浪花,蔚蓝的天空像半透明的碧玉般的圆盖覆在上面,海鸥翱翔在晴天和大海之间。太阳就睡在我们的脚下。
还有黄果树的瀑布。
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近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涯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流水一去是绝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祖国山川真美就像一样的句子篇五
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
从老师角度,课堂有了活力,同时教师的精当点播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多角度的展示是教师更深入明白了学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毕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