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邓稼先的事迹简介篇一
邓稼先先生是一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他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加了解他的人生和贡献,我在这个周末看了关于邓先生的电影——《邓稼先》。
邓先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他还需要照顾老婆和孩子,即便如此,邓先生还是接下了他的任务。研发核武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邓先生当然也知道,那会导致他难以和家人在一起,但邓先生却果断的答应了帮助。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邓先生的爱国和不会退缩的精神,即使身负重任,与家人两地相思,邓先生也不会退缩。
再次就是邓先生对工作的投入。接了重任的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里,他带领着大家刻过度疲劳,思路中断时,他着急着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除了熬夜研究和研发,邓先生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炎热干燥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核试验现场对人的身体并不健康,可为了研究,邓先生顾不上自己的健康,一心用在研发武器。
邓先生应成为我们的榜样,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制造核武器,为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但是邓先生的精神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不要在困难面前退后,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努力做一件事,就会得到回报!
邓稼先的事迹简介篇二
邓稼先出生在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他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奋斗着。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那时,他可以选择留在美国,像他的好朋友杨振宁一样加入美国籍,快乐、幸福、自由地生活,并获得各种荣誉。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在他心里,祖国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他谢绝了来自同一所学校的老师和朋友的挽留,决定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诚、单纯、默默无闻的人,但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热血沸腾的中国人。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要研制核武器时,他只对妻子说:“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将交给一份工作。我不能照顾我的家庭事务和我的两个孩子。”他的岳父徐教授不知道。邓稼先为了祖国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生活,参加了中国的核研究工作;因为核武器的研究几乎是绝对保密的,所以他也为他的祖国保留了几十年的名字。他为大家留个小家庭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发展核武器不是一件容易和安全的事情。除了连续操作的疲劳和大脑的苦心经营,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就是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一次试飞时发生降落伞事故,原子弹掉在地上碎了。邓稼先深知其中的危险,但他一把抓住,把原子弹的碎片拿在手里检查。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肝脏已经受损,辐射已经侵入骨髓。但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的邓稼先,可以忽略这一点。他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参与研究。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放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此后不久,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发生了强烈地震。
难道不应该向邓稼先学习吗?面对挫折和困难,勇敢前进,永不放弃。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有利于成功的精神。同时,邓稼先为祖国奉献生命的精神也需要大家学习!
邓稼先的事迹简介篇三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原子弹、导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一次地下核试验,有一个机器出了故障。有人主张把机器拉上来查看,但这样太危险。为了安全,在寒冷的戈壁摊上,他亲自下井,解决问题后,,开庆祝会。他由于休息不好,只喝了一小杯酒,就倒下了。让人量血压,竟然为0。一直抢救了两天两夜,邓稼先醒了,开口第一句话是:“研究报告出来没有?”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邓稼先夫人采访录“我们所追求的是另一种东西”
拒绝采访
1992年在拍摄杨振宁的电视传记片时,为了表现杨振宁与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亲如兄弟的真挚情谊,记者决定采访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
4月初,记者在京几经周折才与刚出差回来的许鹿希通上了电话。十分激动地说明来意和希望采访她的打算,想不到,她非常果断地回答说,她不接受这个采访。担心她挂断电话,记者加紧说明我们上海电视台拍摄科学家传记系列片的初衷和诚意,以及已获得了杨振宁本人的认可等等。记者说了半小时,她始终只反复那句冰冷的回答:“我不懂你为什么要采访我,我又不是搞原子弹的。”如此,记者只好说:“那明天我当面来说明吧!”可能是因为我一味的韧性坚持,最后她终于答应见面。
邓稼先的事迹简介篇四
观看了人物纪录片《邓稼先》之后,我深深受到了震撼与感动。邓稼先的爱国之情,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
我们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那时候的国人遭列强欺辱,国人生活窘迫,到了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无数英雄先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流血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国防尖端领域急需攻克原子弹、氢弹技术。
邓稼先作为难得的物理研究领域人才,隐姓埋名为国家日夜工作,承受着巨大痛苦与压力,终于用了七年的时间研制出了原子弹,让我们国家不至于遭受外国的核威慑,能够屹立在世界之东方。《邓稼先》当中讲述邓稼先工作期间身上患上了疾病,躺在病床上也依旧带病工作,后来临死前都嘱托妻子一定要交付他制定的核发展规划蓝图到单位。
我觉得,邓稼先这种为国捐躯、爱国之情、全心专注的高贵品质,指的我们当代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学习,一定要从《邓稼先》当中有所领悟,用这些道理时时刻刻鞭笞自己,当我们遭遇逆境与挫折,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直到最终实现目标。
邓稼先的事迹简介篇五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样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那位朋友刚一进门,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那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不能不去。当游行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发给他们的小纸旗,还不觉得解气,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感到很扬眉吐气。但这一幕校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找到校长,要校长交出这名学生。
校长知道这事是邓稼先干的,但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之后,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放人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他的安全,就应想办法让他离开那里。
眼见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只得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这个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好学文,像我一样,学文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必须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对国家有用啊。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