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莺语流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1个,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 陶行知 慈爱 抚摸 孑孓 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 蝇——绳 纹——蚊
钩——构 饿——我 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 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b、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课文《放飞蜻蜓》这一课是一篇记事文章,是按“捉蜻蜓——识蜻蜓——放蜻蜓”的顺序来写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蜻蜓有关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蔡老师的这堂公开课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块状教学凸现
在课堂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学设计中的“识蜻蜓——识陶行知”这两大板块的存在,师生的多层次对话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二、文本解读精致
蔡老师对让学生了解蜻蜓知识这一教学设计中,能从图片入手,层层深入,并将课外资料适时补充,让学生对蜻蜓的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
商讨:1、课后作业能否增加一项:为蜻蜓做一张动物名片。
2、板书“陶行知”的位置应调整,不要与课题对齐。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