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篇一
首先,简要自我介绍一下,我是13年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新闻方向的。大一入学时,遇到武汉大学的同学会心生羡慕,听他们讲武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曲径通幽的樱花大道、潇洒恣肆的教授;大二时,深入新闻专业课的学习,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中外名记者等等课程是自己第一次系统接触新闻这门综合性学科;大三,开始和好朋友时不时地去图书馆坐坐,美其名曰是要看专业书背单词准备考研,实际上也只是磕着话梅优哉游哉看杂志;大四,终于,我的考研征程拉开序幕。复习的这两个半月是我对在湖大四年学习与成长的回答,所幸最终不负初衷。既然是跟学弟学妹们讲讲自己的考研历程,当然要有始有终,接下来就我个人粗浅的准备以及思考经验做系列阐述。
就我个人以及和身边考研的同学交流所知,大部分人考研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种:
1、希望自己到更高一层的平台去深造;
2、本科专业不喜欢,换一个专业考研增加自己的专业复合度;
3、不想那么早就业或者恐惧找工作,希望再到学校待几年;
4、周围的同学都要考研,不明确自己的去向,好吧,那就随大流。
其中抱有学术目的的1、2类同学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考取心仪院校的。第3种同学后来也有过迷茫和彷徨,在跟我的交流中曾经谈到,读研也不想他想象的是一个避风港,如果当初能试着去找工作,也许结局会不一样。实用主义的检验者也只是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但是,我想对第4种同学说,千万不要因为觉得没事做才去考研,正如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果只是把考研当做备份选择的话,半途而废导致的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是准备过程中不拼尽全力带来的煎熬和懊恼是非常痛苦的。
只要是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老师、家长、以及朋友的意见做出的决定,一旦达成,就付出的热情吧。
每到三月四月,总会有大批的大二、大三、甚至大一的同学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要考研这个问题,我曾经看到还在准备四级的学妹拿着考研政治在做笔记,我只想跟这些十分努力的同学们说一声,努力没有错,可是要分时段,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这就涉及到考研的心态问题,很多学弟学妹抱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准备的足够早,那就一定没问题,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考研就只有几门课,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准备时间是大三的7、8月份,只要充分利用每一天,时间是绰绰有余。过长的时间消耗会使你们身心俱疲,考研是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不像高考还有老师帮你安排复习计划,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紧,不懂得劳逸结合,很容易走火入魔。我有几个很优秀的朋友,在大三时候的一月份就开始复习,前面一直很顺利,到了大三的12月份,离考试仅有1个多月时由于战线拉得太长,一直埋头复习心绪得不到舒缓,愣是复习不下去,我们劝过他们很多次,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回顾那些知识点的时候突然觉得什么都不会,很紧张,也睡不着觉,甚至告诉妈妈说我不想考了。到考场之后直到拆开信封开始答题我才开始放松,看到卷子上的题目大多数都会才感慨之前的紧张兮兮都是多虑了。
考研,是对生活多一种的体验。心中要把考研成功作为最终目标,握紧双手永远不放。但是绝对不要把考研当做生活的全部,你要懂得合理分配时间,要懂得休憩,要懂得和朋友聊天。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做任何事都是这样,有张有弛,方成大事。
这一部分是重点了,我也会尽我所能详尽介绍的。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是在家里而非学校图书馆完成自己的全套复习的。中间只是因为毕业论文的事来过几次学校,跟学校朋友的交流也仅限于通过手机、网络以及少数几次回校的面对面交流,关系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也一直相互鼓励,有什么资料大家都会共享。
大三升大二的暑假是复习的黄金期,我的很多战友都在这个时候报了各种辅导班,而我却在家里的襄阳晚报实习,白天各种跑新闻,晚上累得够呛,就在偷懒看电视。顺便说一下,我个人是没有报什么辅导班的,政治跟英语都是买的资料自己做(具体资料之后详述),战友们对辅导班也是褒贬掺半,有的认为梳理了头绪,有的则认为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把自己的复习计划打乱了。我认为辅导班还是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定,基础好的可以自学,自我总结能力稍弱或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酌情报班。
实习结束就进入九月份了,我一直准备的是武大的学硕。(学硕和专硕的政治一样;学硕考稍难的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二;学硕的专业一是大学语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法律基础,专业二是新闻+传播;专硕的专业一是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二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大学语文是大头,我就整理好了大学语文的笔记,什么都没管就一门心思的背,背到10月20号,第一遍才背完。我当时很着急,因为第一遍背完之后很不熟练,100多篇课文要过一边也需要1个月左右,而且因为全力准备大学语文,其他的政治、英语什么的每天也顶多只看了2个小时,在这样下去就效率太低了。没办法,我当时就决定,改报专硕,放弃大学语文。
当时心里很纠结,毕竟已经到了十月末,大学语文说扔就扔,新闻跟传播的东西当时还一点没看,转报专硕就相当于从10月26日从零开始复习,况且武大的专硕也很灵活,当时心里真的一点底都没有。不过既然做了决定,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当时刷微博什么的,看到其他的战友进度都比我快,有的人甚至专业课已经在过第三遍了,心里很着急。这里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自己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不能轻易被别人打乱,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味的求快,我们要做的,是求稳。
接下来,从十月二十六日开始,我的复习就全面开始啦。
政治——红宝书配合肖秀荣讲真题、肖秀荣1000题做平时巩固知识点用。
这个时候的政治是熟悉各种知识点,不用背,就是一遍一遍的看。我当时买了五种颜色的荧光笔,分别做不同的记号:蓝色是时间,橘x是概念,枚色是任务,x是事件,绿色是易错点等等,红宝书都被画成彩色的了,不过很有成就感。看完一章节就对着1000题做,对着讲真题看就行了,因为我复习的晚,所以保证每天2个半小时的政治,看不下去也要看,绝对不能耍性子不看。如果你复习的早,每天一个半小时就行。
一定要关注肖老师的微博,肖老师很可爱的,会在微博解答问题,同步会告诉你他这一系列书的使用方法。肖秀荣考点冲刺是必备的,也是必背的,11月出,拿到了就死背就行,之后12月又配合启航的20天20题查漏补缺。肖四和肖八也是最后冲刺阶段必备的练习卷,我又配合买了任rf四套题。感觉政治都是大同小异,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就没问题了,就是背大题的时候辛苦点,不过都是一些套话,多看几遍也就没问题了。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篇二
工程专业是一门广泛且深入的学科,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长的经验分享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下面,笔者将以自己的体会为例,分享工程学长经验,探究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培养基础知识
在进入工程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打好基础。仔细学习数学、物理等必修科目的基础知识,优秀的数理基础可以快速帮助我们理解工程学科中的各种数理问题。此外,学长们还强调了理解高等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在课外多进行练习,尝试更多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来建立更加牢固的数学功底。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顺利完成工程问题的计算,而且有助于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各种困难问题。
二、学习理论知识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需要仔细学习专业书籍,了解各种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义和实际应用。学长们建议我们要不断思考和吸收进取的想法,不断分析和研究各项工程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我们还可以主动参加各种技术讲座,参与各种研究和交流活动,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经验。
三、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和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因为工程学科比较宽泛,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小组学习可以通过分享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同时催化知识分享,并更好地理解学科内的各种知识点,更好地推进学习。同时,学长们还建议我们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可能发现新的学习领域,进一步定义自己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四、加强实践
学习工程学科的过程中,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各种工程方案的概念和理论,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学长们认为,实践课程、比赛和实习这三大方面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非常好的途径。我们需要尝试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增强自己的经验。
五、注重团队协作
工程学科通常需要协作完成的团队任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优势。团队协作可以提高我们的协调能力,为团队其他成员带去支持,尤其是在各种工程项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帮助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同时,积极与伙伴交流和学习可以增强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工程学科,并运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更好地满足各种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思考,尝试新的学会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去主导未来的工程领域。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工程领域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然而,作为一个工程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各种技能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长们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在与几位工程学长的交流中,我收获不少有关工程学习和发展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如下,并希望对即将踏入工程领域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
第一段: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方法
作为一个工程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学长们告诉我,要想在工程领域取得成功,学习是必须要付出的努力。工程领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中只是一个起点。因此,学长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多渠道地获取知识,比如读书、看论文、做项目等。在学长们的指导下,我也开始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第二段:技能培养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专业知识是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但仅有理论只是理想,缺少实践就难以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除了在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学长们还告诉我要善于利用实习、暑期实践等机会,参加一些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长们也强调培养一些实用的技能,如软件开发、编程、CAD等。这些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今后在工作中的箭在弦上。
第三段: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
在工程领域,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长们认为,工程领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可以从小组项目的分配、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中锻炼起步。在实践项目中,可以学习如何协调和统筹分工、如何通过沟通和合作改进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等经验。同时,通过担任班级学生会职位和社团组织职位等,也可以更好地锻炼领导能力。
第四段:沟通和交流技能的重要性
从学校到企业,无论处于哪个环境下,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长们还告诉我要多加练习自己的沟通和交流技能。首先,初次见面时刻契机,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和言谈举止,表达出自己的自信和热情。其次,增加与同侪以及企业职员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在实践平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第五段:坚韧与创新的品质
最后,学长们也强调了坚韧和创新的重要性。因为从初入校园到从业之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变量。而只有坚韧,才能从失败中寻求到机会;只有创新,才能使自己在人才济济与市场寡淡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长们也鼓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具备创新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结:工程学长的经验分享和心得体会,无疑给我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引。其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经验的积累、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的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的提升以及坚韧与创新的品质,都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在学长们的经验指导下努力探索和实践,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良好基础。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篇四
本站策划书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的策划书案例,供大家参考和使用。为了您的`方便,您可以收藏本站策划书栏目。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请教师兄师姐有关团日活动的计划与开展问题、大一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吸取其宝贵经验与心得。敞开心扉听取师兄师姐的指导与意见,促进直系间的交流,帮助同学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大学方向。
二.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00—22:30 南校d栋501
三.活动负责人:文娱委员xxx、组织委员xxx
四.活动参与者:税务xx班和税务xx班
五.活动安排:
1.由文委和组委联系直系联谊负责人,双方商定联谊时间和内容以及选定主持人。
2. 学委负责申请教室。
3.班委通知联谊举办的时间地点。
4.参加者到场后主持人宣布联谊开始并组织大家积极与师兄姐交流学习方法与经验,讨教有关团日活动的一些问题,并开始互动游戏。
5.联谊结束,直系双方各自留下联系方式。
六. 经费预算:身心委员负责购买活动物资,从班费支出相关费用。
七. 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第一次联谊,难免有些冷场。班委要起带头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敞开心扉交流。
2.身心委注意负责活动所需物资、道具的准备。
3.由于当天学校组织的活动较多,班委要提前通知同学,以便同学安排好时间来参加活动。尽量全班出席,实在不便者,须向班委请假。
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心得体会篇五
在大学生活中,工程学长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他们经历了我们正在走过的路程,面对过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他们的经验和经历会对我们有非常有益的启示。在此,我想分享几个工程学长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心得。
第二段:学习经验
工程学长们经历了我们正在面对的所有学习问题,他们的学习经验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参考。经过他们的经验分享,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等。因此在面临学习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工程学长请教并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尝试。
第三段:实习经验
工程学长们的实习经验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职业方向和行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知道如何选择实习机会、如何熟练运用职场技能、如何展现自己。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四段:总结经验
工程学长们的经验总结会对我们增长见识、优化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学习、实习和生活中总结出来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会对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深入思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第五段:结尾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种种挑战。通过工程学长们的经验分享,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心得铸就了他们的成就和智慧,更应该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因此,我们需要珍惜与工程学长的交流机会,借鉴他们的真知灼见,并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