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篇三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
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
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
得氧、失氧的角度
是
fe2o3+3co====2fe+3co2
生: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师:在复习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请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cuo+h2====cu+h2o
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
2h2o2====2h2o+o2↑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fe+cuso4====cu+feso4
fe+cu2+====cu+fe2+
师: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
[合作探究]
2na+cl2====2nacl
h2+cl2====2hcl
[课堂小结]
上述[合作探究]讨论后,得出: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篇五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第一课时: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