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一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能力目标: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情。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收集文明用语,并说说每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用。
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问题:“我”为什么应该和陆叶说“对不起”?
三、集体讨论。
1、作者的表现:开始是怎样的?(紧张害怕)
后来是怎样的?(鼓起勇气,超越自我)
2、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4、课文第四自然段先写周围的环境“静得出奇”,再写我的感受“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想象小作者当时的心情,最后写“我”的表现及心理活动,抓住“愣愣”“不敢看”体会作者的心情。在体会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描写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使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与教室里静得出奇形成对比,然后读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及心理活动,最后把体会出的紧张、害怕的心情读出来。
四、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1、通过预习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2、还有哪些生字你没学会?有什么困难?
3、本课生字较多,可以分类教学。如:
陆陈眶秒——可联系实际理解字义
挨超划搓谅——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4、书写:注意“陆、歉、凑、束”等
5、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6、给每个生字组词。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说声“对不起”
紧张、害怕鼓起勇气、超越自我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二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它们吗?一起读读吧!(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希腊国王麦得斯最喜欢金子,当听到神灵赐给他点金术时,他心花怒放地说――――(生齐答)
过渡:麦得斯真的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______”画出麦得斯做了什么?用“﹏﹏”线画出描写麦得斯心情的句子。
2、师:画好了就放下笔,举起手。谁来把你画的句子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导朗读。(体会:神奇、富有、高兴)
4、来,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学习情况。
过渡:谁来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
第5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麦得斯兴奋地来到花园,睢,你们看到了什么?他摘了一朵玫瑰变成了金的,又摘了一朵又变成了金的,所以——这使他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
(2)三次引读:
a、他的确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有香味的鲜花,而现在的花没有了香味,摸起来冰凉凉的。(女生读)
b、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而现在花不再艳丽,只剩下金色了。(男生读)
c、他喜欢有生命力的带着露珠的鲜花,而此时的花没有了生气。(全班读)
过渡:谁还想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6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牛奶、面包都变成的金的,麦得斯有了这么多的金子,但却肌肠辘辘,所以他闷闷不乐。谁来读读。
(2)指导朗读。
(3)师:来,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一段。
第7、8自然段。
过渡:你看,麦得斯喜欢的鲜花变成了金的,吃的面包和喝的牛奶都变成了金的,他闷闷不乐。当他饿着肚子,又一次来到花园,亲吻了美丽可爱的小女儿,小女儿立刻变成了一座金雕像。这是一座怎样的金雕像?想一想,和同座说一说。
(1)个性读
(2)是啊,面对着没有生命、冰凉凉的、不会喊爸爸的女儿,麦得斯痛苦地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3)三次引读:
a、他拥有了这么多金子,却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他痛苦地说:——(1、2组读)
b、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后悔极了,他痛苦地说:——(3、4组读)
c、他为自己的贪得无厌忏悔不已,乞求神灵收回点金术,他痛苦地说——(全班读)
同学们,我们通过抓住了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品读的方法,一步一步走进了麦得斯的内心,体会了他的心情变化。下面分组读读吧。
过渡:麦得斯这样痛苦不堪,那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一读9-11自然段。
2、三次引读:
麦得斯忘不了这个教训,我们也会忘不了这个教训。所以:
a、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抱着美丽可爱的小女儿时,他高兴地说:——
b、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却得到了金钱也买不到的亲情,他高兴地说:——
c、当我们学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也能高兴地说:——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时,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齐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理清脉络。
三、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湖()股()蝶()
蝴()投()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在文中勾画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语句。导读第一自然段。
(3)知道朗读。引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稍慢的语速读出夜幕中和睦宁静的氛围和小露珠的小巧玲珑。
3、导读第二至五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进行诵读,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小露珠外表的美丽及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分角色朗读,品味语句的节奏美,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导读第6自然段。读读、想想、议议。
(1)启发思考: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仅仅表现在外表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把这一段的第二句话进行重组,从而理解句意!
(3)读最后一句话,想想最后一句话,想想为什么会有“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的.说法!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把万物在阳光下充满了活力、生趣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
二、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三课时
一、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7自然段过渡:小露珠在阳光下反射霞光,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可是她自己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启发思考:小露珠“笑着”说明了什么?
(3)用由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体会大家对小露珠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
2、朗读全文
3、教师总结:同学都喜欢小露珠,这是因为她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她那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指导背诵。
(1)结合板书,熟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四
整体感知,重点体会;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思疑,互动释疑。
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字。
2、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让学生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培养质疑能力。
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关心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吗?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深受我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总理,也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这位伟大人物的一个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4、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默读课文,试提问题
1、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2、交流问题。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什么叫“元首”
(2)周总理的右臂是怎么负伤的?
(3)周总理为什么不抬起左手?
(4)周总理为什么不让工作人员为他撑伞?
3、梳理问题。学生提问题的类型一般有:词语的意思不懂,如问题(1);资料背景不清楚,如问题(2);内容不理解,如问题(3)、(4)。
4、解决问题。问题(1)、(3)比较简单,教师稍加解释即可;问题(2)可查找有关资料;问题(4)可留在下一课时讨论。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提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归类指导:“陪、祥、伤”要注意左大右小,“集、慈”笔画较多,要注意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五
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血迹斑斑等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即培养质疑习惯和释疑能力。
3、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揭示科学道路的崎岖,感悟奉献精神的可贵。
4、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最后一节。
学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提提问题。
搜集有关历年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
一课时
一、设计话题,引入新课
1、看,黑板上有两个词语:诺贝尔诺贝尔奖你能选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3、自由朗读这一节,并试着背一背。(随班生)
4、告诉你的朋友,“诺贝尔奖金”是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
5、诺贝尔在科学的道路上历尽千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信,我们来学习第38课。读读课题。
6、这里的他指的就是诺贝尔。
二、学习课文,提提问题
1、他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呢?自由读课文。
2、课文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4、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提提问题?
5、质疑
三、通过释疑,感悟奉献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词句的训练。词句活动室2;注视,环视,巡视的区别补充描写“看”的词语(仰视,环顾,瞄,瞪,俯视)
2、用“一边一边”说说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亲自,血迹斑斑,狂呼”等词,感悟诺贝尔的奉献精神。
四、谈谈体会、师生共勉
1、确实“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2、读读这句话。
3、结合课文,或结合你所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谈谈体会。
(1)1901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
(2)1911年居里夫人又以镭和针的发现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迄今为止,居里夫人仍然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4、再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鞭策自己。
五、小结
诺贝尔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篇六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工具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