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好。
2、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晴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拓展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堂资源: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上网搜索一些有益动物的资料,并制作动物名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有感情地读题)
[激趣:喜欢蜻蜓吗?读出你的喜欢]
2、 通过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捉)
二、 揭示结果
过渡:我们知道那只不幸被捉的蜻蜓最终是幸运地又被放了,课文哪儿告诉我们?(板书:放)
1、 指名读文
2、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三、 再读全文,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
请大家再细细读文,边读边划出应该放飞的原因的句子?
(同桌交流)
1、 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文中进行了解研究蜻蜓的习性特点,认识它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师应认真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2、 大组讨论交流,分三块进行,可随学生的发言随机展开,以一点带动一块的学习。
交流:你同意把蜻蜓放掉吗? 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一) 蜻蜓吃什么?
出示2—6小节:为什么说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 尾巴有什么作用?
出示7----10小节的前部分句子。
(三) 眼睛的结构
出示句子,指名读,出示复眼的结构图。
朗读指导,在充分读地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陶行知这个人物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等。
3、 指导小结:
4、 再读第11小节,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你听了他的读,有什么想说的?)如:商量的口吻(教师范读理解)、急切的语气、想象蜻蜓的高兴。特别是对“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一句的想象与理解。
四、 课堂拓展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写蜻蜓的两首诗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准备的有益动物名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大家交流。
五、师总结: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吗?
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蜻蜓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放飞蜻蜓》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闽侯县实验小学 肖林香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放飞蜻蜓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