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一
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
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
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准确切入,精巧设计,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
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
生:没有
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
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师:英雄是什么意思?
生:英勇的人。
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英”的意思是花,“雄”的意思显然是男性。那么英雄的本意是指男性中有像花一样杰出的人。那么木兰身上有不少杰出男性的品质,那么这种杰出品质在诗中如何体现?刚才那个同学找的那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什么品质?:
生:反映了木兰可以为父亲、为国家牺牲的一种品质。
师:那你可不可以为这句诗读出英雄的气魄呢?
师:好,有豪气
生齐读诗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要求读出木兰替父从征时那种豪气。
师:木兰是“英雄”,还体现在哪儿?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可以看出她的英勇。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师:“度若飞”是什么意思?
生:像飞一样,再读读。
师:再找找看,木兰的这种英雄精神应该表现在战场上,诗中哪儿写她打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不是
师:这样的环境有没有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怎样把这首诗读出木兰的那种豪气来?
(评:紧扣问题“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步认识木兰——英雄木兰)
师指名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读得太好了,大家给他点掌声,去年的时候,你们获得古诗文朗诵一等奖的时候,老师眼前浮现你们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读得非常好。
生齐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很好,读得一字高唱,写木兰战场上的生活,好像只有这几句。
(评:朗读指导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生读准、读好。)
师:好,木兰的故事方老师也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从小就对这个替父从军,女扮男装,杀敌立功的英雄充满了崇敬。到长大的.时候,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有些遗憾,感到这首诗和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极不匹配,遗憾!于是方老师悄悄地把这首诗改了一下,幻灯展示改写的《木兰诗》,生边看边听师读。内容如下:“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斩敌辕门下,劫粮丛莽中。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壑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矿野尸相望,大漠血流横。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丹骒蹄儿轻,赤骁身子重;为保家国安,何必分我是骒骁?”
生:老师你写的着重是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
生:改后更能突出木兰是个作战英雄。
(评:方老师大胆改写《木兰诗》和学生分享感受,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肯定。在老师心中总觉得木兰是个英雄,她就应该是这样的,当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对自己妄自非议的修改还是觉得不太好,木兰是个英雄,但她和赵子龙、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不同在木兰是个女英雄。既然是个女英雄的话,她最终还是个女的。同学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她是个女的吗?好,我们先从出征前的前三段来感受一下,木兰有没有出征前女性的情怀?齐读诗1-3节。
(评: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充满激励。“初识木兰——英雄木兰”到“深识木兰——女儿木兰”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设计精心,很自然流畅。)
师:这首诗的开头和本首诗的开头有什么区别?这首诗的开头木兰在干什么?生齐答:织布
生:我觉得木兰当时一定在想,快出征了,我的爹爹已经年迈了,那可怎么办?
师:太懂事,太体贴了。
生:如果让我的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师:爹爹去出征,我该怎么办?
生:担心父亲
师:四个想象,看出木兰非常忧愁,忧愁什么呢?担心什么?这样的一个形象是什么形象?
生齐答:女儿形象。
师:试着读一下第一节,课开头大家读得太高亢了,能不能读得忧愁点?
生齐读第一节。
生:我可以去替父出征。
师:看来啊,木兰替父从军不是莽撞的念头,而是在叹息之后的念头,多么体贴、多么孝顺的,多么懂事的女儿!多么矛盾的心情!再把诗的第一节读一遍,感受木兰那种无奈的心情。
再次齐读第一节。
师:你还从别的地方看出木兰是个女性吗?
生:从第三段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有两个地方重复出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看出木兰对家人的思念,比男子更感性一点。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二
“北方鲜卑族与蒙古境内的柔然族之间产生的这场战争,为何而战,该不该战,该不该愚昧地表达对天子的忠诚?”
“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
“北魏统治者既对异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弄得民不聊生。”
一份份有关《木兰诗》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摆到了桌上,如上所引的另一种声音也訇然响起,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于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担心学生们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特意布置了这场围绕《木兰诗》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短短一星期,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查来了不说,从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木兰从军》,到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再到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竞相亮相,无一不说明了花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欣赏和喜爱。
而另一种声音的响起使教室里沉默了,花木兰的形象在一部分人心中黯淡了许多,“如果她真的是英雄,她真的爱自己的祖国,她就应该设法去制止这场战争,不让祖国蒙上污点。”“花木兰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不能拔高她。”“一个女子身上拥有那么多优点,不可能。”“花木兰不该去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冲锋陷阵!”
我立即将同学们的看法归为两类,一类是史学的(科学的)眼光,一类是文学艺术的眼光,并提醒同学们不要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确,《木兰诗》寄托了无名氏与广大劳动人民对善良、勇敢、淳朴、孝顺的花木兰的热情讴歌,对美好人性的热情讴歌,花木兰以及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已经过了文学艺术的典型化处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得将其与生活原型一一对号入座。明确了这一点,从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高度再来看《花木兰》其人其诗,就这样,同学们随着我的设计一步步走进了花木兰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她的精神和人格所达到的空间,也走进了诗的境界与彼此发自内心的一份份感动。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等奖篇四
教师:昨天能背诵课文的举手,有多少?昨天还不能背诵的同学抓紧时间,这是要默写的,现在请大家背一遍。
(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你最喜欢背哪一节?
学生:第四段。
教师:那你背一下。
学生:万里赴戎机……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讲了战士英勇善战。
教师:我补充:朔气……表现了木兰的坚韧。
学生2:喜欢第三节。
教师:背一下。
学生2:东市买骏马……
教师:为什么?
学生:好背。
教师:好背也是原因,为什么好背?
学生2:有规律。
教师:什么规律?
学生:互文,排比。
学生3:我喜欢旦辞一段,也因为好背,因为前面有“旦辞”,后面也有这个。
学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学生3:我喜欢问女何所思……一段。
教师:为什么?
学生3:写出了她的爱国。
学生4:写出了形势急迫。
教师:写形势急迫是为了烘托?
学生:孝顺。
教师:烘托爱国,孝顺。大家说了自己喜欢的段落,都有自己的道理。
描写木兰从军准备的段落:
学生:东市买骏马……
教师:战场环境恶劣。
学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战争残酷。
学生:将军百战死……
教师:木兰勤劳。
学生:唧唧复唧唧……
教师:木兰内心的担忧。
学生:问女……,昨日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非常替她的父亲担心。
教师:昨天我们还介绍了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请同学把东市……这几句翻译一下。
学生:在东西南北到处挑选东西。
教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学生:将军战士出生入死回来了。
教师:对,不能翻译成将军死了,壮士回来好了,今天我们该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一起读。
学生朗读。
教师:大家先总结这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征战归来。
学生:可汗赏了很多东西。
教师: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啊,我们看关键的句子?
学生:愿驰千里足。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她是女的,怕砍头。
学生2:两个原因:1,她太孝顺了,2……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品质?
学生:孝顺,不被财富诱惑,爱国。
教师:不当官就爱国吗?换个词?
学生:不贪图功力。
我们看看第五段应该怎么归纳?
学生:辞官回乡。
教师板书。
教师:中间有个字,策勋十二转的转,赏赐百千强的强。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千里马。
教师:好,大家再互相背一下。
(学生自己背诵)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背诵(学生背诵),大家有什么问题?
学生:送“儿”还故乡,为什么不说女儿?
教师:同学们来回答。
学生1:女儿儿子都在古代称儿。
学生2:因为人家不知道她是女儿。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
学生3:当时女儿是不能参战的,所以她称自己是男儿身。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但是女儿不参战的说法更合乎作品,而说女儿也是儿我觉得更有人情味。
教师:第六段,为什么木兰急忙回家,官都不作?
学生:孝。
教师:不要什么都用孝,孝能说明一切问题吗?大家自己读一下,体会一下。
学生自读。
教师:怎么都不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为什么她要回家?
学生:爷娘,阿姊,小弟。
教师:大家多想一下,故乡到底什么吸引了木兰?
学生:家,父母。
学生:有她的伙伴。
教师:哪句?
学生:出门看伙伴。
教师:这是她故乡的阿?
学生:不是,是战友。
学生:她家乡有衣服。
教师:是阿,女孩子还是喜欢自己姑娘的衣服,不喜欢军装,她还是喜欢回来当漂漂亮亮的女孩子。
学生:她还想她的房间,开我东阁门……
教师:为什么?
学生:战争睡的不舒服。
学生:还有她的亲戚朋友也想念她阿。
教师:这点找得不错哦。
学生鼓掌。
教师:从哪里看到的哪?
学生:爷娘闻女来……
教师:是阿,每个人的动作是不一样的,父母?
学生:出城。
教师:说明思念很深阿,那么阿姊呢?我请女同学来说……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你站一会。
教师:木兰的姐姐怎么表现?
学生:当户理红妆。
教师:弟弟呢?
学生:磨刀,想以丰盛的佳肴来宽待姐姐。
学生2:姐姐打仗,风餐露宿没有什么好东西,想做点好的给姐姐。
教师:通观这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所有这些场面用什么可以形容?
学生:欢天喜地,亲人团聚。
教师板书:亲人团聚,你坐下。
学生:木兰多少岁呢?
教师:这个不知道。
学生2:反正比你大。
教师:木兰回来之后干什么?
学生:脱我……
教师:抓词语。
学生:脱,着,理,贴。
教师:说明木兰心情。
学生:很高兴。
教师:对,说明木兰当时的欣喜的心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的反应?
学生:惊奇。
教师:的确,伙伴十分惊奇。
学生:那她怎么洗澡呢?
教师:联想很快阿,马上联想到洗澡了。
学生:那她不洗澡阿。
教师:这可能要想到当时的习惯,但是当时的习惯我也不知道。
(学生稍微有些混乱)
教师:这肯定有很多不方便,但是也说明花木兰非常……
学生:机智,聪明。
学生:狡猾。
教师:对,但是怎么狡猾都出来了?
好,大家再把这段读一下。
学生:亲情。
教师板书。
教师:她回家的生活很……
学生:欢乐,平淡。
学生:但是皇帝赏赐的东西她也可以拿回去阿。
教师:你认为皇帝赏赐的东西她拿回去了吗?
学生:拿回去了!
学生:如果是拿回去了就不用着“旧时“衣服了啊。
学生:她可能不好意思拿女人的衣服啊,所以家里只有以前的衣服。
学生:她说不用尚书郎,她既然官都不愿意当了,当然不会要财物。
学生:不一定!
教师:愿驰千里足,骑马能带那么多东西吗?
学生:她有伙伴啊!
教师:作品中没有交代她是否拿了,但是她官都没有做,应该看出她不向往荣华富贵
学生:我不觉得,因为女人不能当官的,所以她不能当。
教师:官不能当,但是钱还是要拿的,那么她拿来干什么那?
学生:当盘缠啊,孝敬父母啊。
学生:赞扬。
教师:赞扬什么?
学生:孝顺,看重亲情。
学生:我想通了,肯定她是向皇帝要些补品,回来孝敬父母。
学生:能。
教师:背一下。
学生背诵此段。
教师:最后一段似乎与前面没有联系啊?
学生:有联系,与伙伴的话有联系。
教师:怎么理解呢?
学生:可能是对木兰的赞美,不是有安能辨我是雌雄吗?所以是赞赏木兰。
教师:那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借物比喻人。
学生:木兰。
教师:同意是木兰的举手,同意是作者的举手,好多人是没有反应啊。
学生:我觉得是伙伴,哦,我觉得是作者。
教师:作者要干什么?
学生:起一个补充作用。
学生:这里是说木兰很机智。
学生:我觉得是木兰,因为上面是伙伴的话,这里木兰解释给他们。
教师:我觉得大家都有道理,两种可能都有。现在请大家思考:作品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替父从军。
教师:但是。写打仗的只有几句话,写的比较多的是什么?
学生:回到家乡。还有3段。
教师:略的是?
学生:4、5段。
教师:为什么主要事件很简略,而其他的写得很略?
学生:突出木兰的孝顺。
学生:前面说了是备战,备战是为了父母。
教师:是一种儿女之情,还有回乡的感情,这样,对木兰的性格……
学生:进行了描写。
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影响木兰的形象,反而使形象更为生动,所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读者都喜欢这个形象。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等奖篇五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资源]
1.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