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教学反思篇一
周五为新教师执教了《需要多少钱》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一课。本次公开课教学,虽是为新教师而上的,但实质上也是一次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的很好机会。
《需要多少钱》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改版后的教材首次引进了“点子图”。而如何运用好“点子图”,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也是一次很好的挑战。通过教学,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把探索的机会还给孩子。
30+6=36元等来探索12×3的结果。这样让学生充分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孩子的表现非常精彩。
(2)注意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
经过探索,孩子们的方法非常多样,可我并不是仅停留在方法的多样化上,而是让孩子充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点子图与表格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把点子图的方法用表格来表示吗?能把表格的方法也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吗?点子图与表格及摆人民币模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在一步步的比较中,让孩子的思维逐步清晰,计算方法逐步浮出水面,从而较好地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0xx版课标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很注重挖掘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在探索12×3=?时,学生所用方法虽不同,但有一共同点,将新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加法或是表内乘法再进行计算。我适时地告诉孩子,转化是我们学习上的好方法、好帮手,当遇到复杂的题或是遇到新知识时不妨可以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或是旧的知识来解决,就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数形结合、比较等思想方法,也在本节课得到很好的渗透和运用。
本课教学虽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让孩子充分进行操作后,再来充分地交流反馈,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巩固练习的时间,因此如何做好时间安排上的把控,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教学反思篇二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在评价学生计算速度时,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做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索口算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先利用教材“买泳圈”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法知识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结合班级的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如每张课桌配有2把椅子,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办学条件优秀的现代化城镇小学,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都很重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时刻以“成功从这里开始”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生2:买5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
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
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
生2:15×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5,10×3=30,5×3=15,30+15=45(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师:谁能说说咱班每张课桌配有几把椅子?
生:2把。
师: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一组有多少把椅子?
根据问题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告诉大家可先存入“问题银行”,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点评〗
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本案例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本案例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教学反思篇三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用白纸剪出蜻蜓、房子、飞机等图片让学生欣赏,问:你想学会这种手艺吗?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生:把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很快完成。
师:很好!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看书上的图案具有什么特点?
生:是的,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尝试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师:在我们的身边轴对称现象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轴对称特征的例子。
生: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我们的身体,眼镜、碗,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师: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对称轴却有两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圆)甚至有无数条。注意对称轴通常画成虚线,是直线,不能画成线段或射线。
师:要求学生看书的第30页练习
生:图(1)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蝴蝶头和尾的直线。
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第一架飞机头和尾的直线。
图(3)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中间那条竖直的直线。
图(4)不是轴对称图形。图(5)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
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动手操作,有的扎三角形,有的扎飞机,有的扎人物等等,并相互交流。
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可以沿折痕对折,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师:第30页图12.1-3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
生:这些图片中每组都是两个图形而不是一个图形,可是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但这两个图形沿着虚线折叠也能互相重合。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说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师:(1)请标出上图3中点a、b、c的对称点。
(2)举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生:提问学生到黑板上做出对称点。
师:要求学生做第31页练习。
答案:图(1)(3)(4)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的,图(2)不是。
师:出示(小黑板)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画图,小组讨论,教师纠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成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都能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课时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生:1、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轴对称图案,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四、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12.1─2、6。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教学反思篇四
课题分一分(二)课时五(28)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引导探索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1、按分数圈一圈
443514
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小组合作完成:
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独立完成,在分组交流。
板书设计:
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教学反思
对整体的理解比较熟练,学生能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符合应用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课题比大小课时五(29)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有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涂一涂,使涂色后的图形能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
2、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4、教师在黑板上图示1412,: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
三、拓展应用。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下面图形中涂出它的14。
折纸、涂色,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折纸,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
板书设计:
比大小
同分母:分母相同,分子大的这个分数就大。1/43/4
同分子:分子相同,分母大的这个分数就小。1/51/6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的活动,充分感知分数的大小比较,再尝试说出比较的方法,学生兴趣比较浓,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得比较好。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分一分一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0÷8
引出: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408÷4612÷3840÷6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但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有些学生对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不太理解。
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