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一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欣赏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1、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1资料助读:师生交流介绍作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谈初读体会(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3提出思考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师: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形体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服饰 飞动的美
心灵之舞 神态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二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着,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着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明确:奇、妙、好等。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三
1、正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解释: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3、内容理解
a、本文作者是 ,观看的是 (国籍)舞蹈,表演者是 。
b、作者观看舞蹈后觉得这舞是 (用原文中词语填空)。
c、回忆一下,作者是从 、 、 、 等方面来描述舞蹈的美。
d、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了 之美,本文主要体现了 之美。
e、将下列句子序号填入句中相对应的横线上。
1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的轻捷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2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3我就要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4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f、假如我是诗人, 。假如我是画家, 。假如我是作曲家, 。假如我是雕刻家, 。
“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忘怀了自己”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
b 她是舞者,不应该忽略观众。
c 她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一切。因为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四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课题:游褒禅山记授课人:高一刘卫红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板书: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五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和她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板书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体会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的滋味。”(在书中批批画画,写下自己的感受)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理解了贪婪、惧怕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的事情。
b、我知道了窃读的滋味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从人物的动作,心理等重点语句去体会这种窃读的滋味。
a、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c、“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d、“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e、“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f、“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g、“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3)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看来,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
(4)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4、我想用一句话或名言来形容林海音读书的样子。
……
(五)作业
1、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更多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的名言,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创作。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2、提出学习目标。
(1)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是“偷”吗?(体会窃读的意义)
(2)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摘抄它的理由(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并作记录方便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1)、体会窃读的意义
我知道虽然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仍然坚持,只因为她酷爱读书。……
(导语:实际上林海音和其他读者不一样的地方,只在于她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
(2)、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小组展示,互相补充)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可用朗读等方式展示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如:a、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b、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c、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d、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2)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如:a、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
b、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c、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d、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e、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
三、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的资料展示
(1)读书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窃读记》的其他节选。
(4)林海音的生平。
……
2、个性展示。
(1)谈读书经历。(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片断描写。如: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
四、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课后的综合性学习中自己较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一次活动。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小石潭记》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观舞记的读后感篇七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小石潭记》教案设计5。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案设计5》。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