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所以在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经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逻辑主线,是资金价格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经济手段,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形势越宽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条件越宽松,反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会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美国出现了因监管不力以及过度金融化造成的次贷危机,而这次危机亦成为全球极度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起点。以20为起点的全球极度宽松政策中,能够看到的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相对应的宽松的财政投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当时延缓次贷危机所发生的连锁反应以及推动经济复苏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国家强化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之下,国家经济发生了复苏的迹象。但是这种复苏并没有长期持续,从到开始,一些关键指标再度恶化,经济发展出现拐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的下降、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严重、大宗价格商品波动较大等。年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当然“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来看,由于各国初始条件、经济环境、央行决策者的认知等方面不同,利率市场化改革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模式或存在一般性经验”。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达到七十四万亿,20可能会累计达到八十万亿。在经济增速上,2016年的全年经济增速达6.7%。预计年末,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7%到6.8%之间。在gdp基数不断扩大,外部经济形势挑战严峻的当下能够取得这样的经济增速,其实已非容易,这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之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经济成就。伴随世界的风云动荡,中国高速经济的时代也逐渐远去,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平缓增长态势。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投资面临收益递减的挑战,在近期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荒。资产荒意味着缺乏优质的资产进行投资,资产荒需要我们对资金的安全性进行反思与风险防范,于是理财与同业领域受到治理。资金面较过去更加审慎,资金荒开始凸显,直接表现就是利率的提高。
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基于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第5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指明的方向,为防范金融风险,将金融回归到服务于实体本源等,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总书记总共二十九次提到“风险”,十二次提到“金融风险”,九次提到“金融监管”,金融工作的重点已经聚焦在了金融风险防范的问题上。金融改革必须坚持坚持市场化的取向,也就是聚焦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等方面。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工作的三项任务。从长远来看,就是秉持着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理念,防范经济脱实入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当下而言,必须防控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既可以是个别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者操作风险,也可以是系统的金融风险。在风险的防范过程中,既要注意风险防范措施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要对风险防范的结果进行评估。从金融工作的基本原则来看,必须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金融工作的本源。在满足回归本源的要求之后,必须优化整个金融结构。既包括优化金融机构的结构,还包括优化金融产品的体系结构,以此来防范基于组成部分不匹配、相互冲突以及相对独立、缺乏沟通所导致的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从这样的要求出发,宏观审慎监督和微观审慎结合是这次风险防范的主线,也是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的要求。在这样的监管机制下,还要求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升和加强自我监管,而这些都是全面强化监管的主要体现。金融工作的市场化导向。主要体现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以及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构建这几个方面。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消灭价格套利的过程。市场越发展越完善,市场导向越明确,那么跨市场套利以及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寻租的可能也在降低,这是我们进行市场化导向改革的根本动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是一个跨越于一行三会之上的综合性的金融稳定发展机构,从此也掀开了从更高级别来监管金融发展的一页,而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更利于对当下金融行业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混合经营行为进行监管。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对应的是利率的官方统一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是贯穿整个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利率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利率对一国利率及汇率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利率市场化,不仅指的是利率在一国国内的市场化,也包括利率的国际间的市场化。因为只要存在不同的利差就会有套利,这种套利既包括监管套利,也包括跨市场的套利。要解决这种套利只能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来消除,让货币在不同市场之下的利差不断缩小。利率市场化所对应的'是利率的双轨制或者多轨制,存在利率的双轨制或者多轨制就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泛滥。影子银行存在抵消货币政策的效率,还将逃避监管,扰乱现有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及贷款利率市场化。但是在这两者当中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存款利率市场化,出现了许多商银行倒闭的状况。“西方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的利率自由主要目标是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决定利率,但是,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利率波动越来越大”。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揽储成本攀升,急剧攀升的商业银行的揽储成本将会迫使商银行将授信对象选择为回报高的领域,这会滋生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滋生,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增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次增量的改革与存量改革结合。所谓增量改革是要争取民间资本参与到银行的建设与设立当中。存量式的改革,意味着我们将对于原有的国有资本的银行以及新的民间资本银行采取逐步放开利率的做法来促进。利率的市场化,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能够尽可能消除影子银行,防范银行内部的寻租行为,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而在当今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想推动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则需要对整个经济大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且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结果来推行相关的政策。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就这种经济形势下的相关政策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发展方式转变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1]。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2]。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乃是改革与创新。以往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政府以退为进的决策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续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继续推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渐弱化政府的支配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民间力量[3]。第二,政府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当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决要循序渐进,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为拉动国内消费提供条件。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创新为力量,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2.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项动态化的建设正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纺织业、服装生产业、皮革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使人口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呈正比,可见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现阶段以及下个发展阶段,我国都要将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
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在近十年经历了由过热到过冷的过程,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业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趋向平稳发展。然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房价必须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增长。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调控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一个调整,从改善房产需求入手,为房产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动高端住宅的市场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剑平.中国趋稳的经济形势下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29).
[2]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j].新金融,2012(01).
[3]闫坤,张鹏.20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dd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与中国“逆”调控[j].经济研究参考,2012(07).
[4]李惠武,谭炳才.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j].南方经济,(02).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篇四
摘要:进入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影响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经济走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进入20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受其拖累,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第一,次级抵押贷款中仍有较大部分要在—期间视贷款的风险情况调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是可调整的),由此将引起一定的贷款违约行为,加剧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及衍生产品的资金链条很长,随着其影响的逐步传递,衍生产品投资者的损失情况仍在发展中,近期开始在不少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年度”报表中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在“次贷”等问题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预期总体悲观,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低。2008年1月份美国新开工房产许可证数量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33。1%;全球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先行指标综合指数2008年1月份为135。8,比6月份下降了2%,是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二,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依然突出;根据美联储2008年2月对国际主要银行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授信标准。第三,财富效应支撑的消费增长放缓。第四,对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的担忧,国际资金流向开始调整。从20第二季度开始,外国政府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出现较大规模的负增长。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面临缩减压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世界经济预计将有明显反应。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高增长的支撑,世界经济将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出现全球性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一,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减税、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望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振荡,推动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第二,受美元持续贬值的拉动,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消费者信心回升,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年12月份的75。5上升到78。4;就业整体保持平稳,单位小时劳动工资还有小幅增长,这些情况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支撑。第三,流动性紧缩主要由市场信心引起,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为6。6%。只要房贷市场的信用危机不再大规模向其他领域扩散,随着美、欧、日等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流动性紧缩状况有望得到较快改善。第四,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2—3个季度)将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也将有明显反应。但在刺激经济政策作用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支撑下,世界经济发生持续回落的可能很小。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走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开始显现。1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和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1—2月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为16。7%,增幅明显降低。第二,美元贬值迫使我国出口商压缩利润空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离岸价格)12月到2008年1月,提高0。4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则贬值13。24%,我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第三,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会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并影响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
(二)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恢复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部分地区和部分月份的价格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对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雨雪冰冻、春节和价格翘尾等因素综合影响下,2008年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扣除其中的价格翘尾因素(1、2月份分别为5。8和4。7个百分点),雨雪冰冻、春节因素等带来的新涨价因素为1—2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集中在局部区域和全年的少数月份,因此估计对全年价格走势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
问题。此次灾害发生在南方,但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影响很小,主要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农业、林业、电网、工业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各方面发布的初步数据,导致的农业损失为500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多亿元,工业损失200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仅从农业成灾面积和其他行业直接损失对产值的直接、间接影响分析计算,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0。5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例如农业方面通过补种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工业方面通过提高开工率水平补回产值损失等,则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明显减小。综合这些分析,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估计此次灾害对2008年经济增长水平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灾后重建。如果仅考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在此次灾害中受到的直接损失,并以此作为恢复重建的投资额,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0。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个部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仅是以上计算的程度。考虑到2008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在灾后重建项目申报中,不少地方显示出大思路、大手笔,要打造某某中心、某某基地等,都是大项目。这一苗头一旦蔓延起来,很可能引起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三)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统计指标包含的翘尾因素,还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旺销而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国内后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从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看,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物质基础和企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房市和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遏制,部分农产品短缺下半年可望明显缓解。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逐步减弱,预计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1、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从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作用,预计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集中显现,供给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2、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消费价格上涨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影响不大。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此外,价格监管措施也会发挥稳定作用。因此,即使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预计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小于2007年。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农产品价格呈现攀升趋势。但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变化看,2008年年中一些短缺农产品供给数量会明显增加,在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上升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就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近几年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遏制工业品提价冲动。
3、总供求关系趋向好转,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紧张情况逐步缓解,总供给增长潜力扩大,这是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的基本条件。预计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趋于改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趋于回落。根据我们对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周期性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2007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上半年投资增幅提高的滞后表现,由于20下半年投资即开始趋稳,因此从投资增幅回调趋势的滞后带动效应看,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有可能随之回落。
4、正确估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因此,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相当审慎,以防加大涨价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难以刺激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增加,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在供求平衡,竞争趋于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引起的成本增加,通常会迫使企业设法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进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适时平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不能回避的。
5、翘尾因素对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我们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是2007年翘尾因素的两倍。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模型分析表明,考虑翘尾因素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6。3%。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模型预测及以上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全年价格上涨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四)高度重视股市、房市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都难以避免资金过剩问题,并进而导致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严重泡沫化。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从股市看,前几年股指偏低,存在价值低估现象。2006年股市的上涨带有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特征,而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预期,也为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撑。从房地产市场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结构扭曲和住房需求持续增长,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应该高度关注,我国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导致经济较大波动。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开始改变,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向下波动的可能,警惕其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的影响。住房和汽车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中住房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购房需求快速扩大与房价加快上涨相互推动,使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是推动经济增长高温趋热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市出现相反的变化,则也是引起经济增长向下调整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住房交易量在明显缩小,在信贷受到较严格控制,企业上市筹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明显紧张,降价售房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市场房价下降,将改变预期,引起持币待购的现象。购房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与房价下降相互推动,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需求进一步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将逐步减缓,对经济增长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预计经济增长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回调。
股市吸纳、筹措资金的功能和财富效应对房市的影响主要是:股市收益率高时,会分流购房资金,减少房市的需求;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可以筹措到运营资金;股市的赢利可以增加购房需求。从这些影响看,当前股市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增加购房的需求(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购房需求(资金被套在股市,家庭金融资产减少);同时,会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数量,缩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总量和购置土地、进行开发的能力。综合看,是起着引导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收缩的作用。
总结以上分析,当前房市股市的变化,潜伏着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出发,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
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
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未来经济走势,还是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着手。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幅有可能趋稳
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当然,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需要注意到,在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加快发展的条件较好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潜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的变化,预计不会对近期投资增长形成明显影响。所以,重点需要警惕新的投资反弹。
(三)出口增长可能平稳回落
受外部因素影响,考虑到国内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税收等有关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影响,预计出口增长将逐步减慢,但在一系列支持出口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作用下,预计总体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因此对近期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明显。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房市股市的变化,主要会影响到更长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需要综合考虑,妥善调节引导。
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调控各项需求的前提下,近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10。5%左右,cpi同比涨幅在7%左右。
三、政策建议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缩性的,也有扩张性的,既有影响当前的,也有关系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针对这些问题,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宜以结构优化为中心,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环保、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安全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选择项目,重点推进重建基础上的优化升级。要继续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但应该尽可能少用额度控制办法,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针对美元利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利率调整宜更加谨慎。
(二)继续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宜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抑制不合理出口增长,鼓励资源性产品、关键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方面的合理消费
在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注意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从信贷资金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符合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适度降低其对售房款的依赖,提高房价的稳定性。
(四)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客观压力。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体制转轨型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延伸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宜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五)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为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粮食和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六)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综合考虑2007年价格翘尾因素和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冰雪灾害等突发因素可能推高消费价格,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可适时平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
(七)加快资产市场基本制度建设,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股市经过2007年以来的调整后,许多股票依然存在估值偏高的现象。为防止国内资产市场的大幅震荡,2008年应继续着力加强股市基本制度建设,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股票市场交易中的非法炒作行为。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五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五次问卷调查。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专家们关于世界经济形势、20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势以及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等问题最新认识和判断。
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
根据7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为此,我们对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的专家预期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5%—3.0%”之间;48%的专家预期在“2.0%—2.4%”之间;3%的专家预期在“2.0%以下”;1%的专家预期在“3.1%—3.5%”之间。总的来看,近一半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5年美国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但也有超过一半的专家认为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根据7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5%,67%的专家预期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在“1.0%—1.4%”之间;25%的专家预期在“1.5%—2.0%”之间;8%的专家预期在“1.0以下”;没有专家预期在“2.1%—2.5%”之间。总体而言,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四分之三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四分之一的专家预期2015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形势比较乐观。
2015年下半年美国是否加息?有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美国将在下半年选择加息。
对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
根据7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8%,中国gdp增长率为6.3%;根据7月3日世界银行(wb)的最新预测,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1%,20中国gdp增长率为7.0%。据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中国上半年gdp增长7.0%。那么,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4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7.0%-7.2%”之间;36%的专家预期在“6.8%-7.0%”之间;8%的专家“同意wb的预测”;7%的专家“同意imf的预测”。因此,超过一半的专家认为中国能实现2015年年初制定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
2015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那么,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化趋势如何呢?考虑到cpi比上年上涨2.0%,因而超过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5年中国物价水平将持续下降,通缩压力将进一步上升。
201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那么,2015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增长态势如何呢?考虑到20ppi比20下降1.9%,因而超过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5年中国ppi将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此外,超过八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5年的人民币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三分之二的专家认为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呈现下降趋势。
相对于整体经济与投资增速的放缓,201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考虑到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10.5%,因此,超过九成的专家认为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仍持续保持放缓态势。
201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65722亿元(按美元计价为1.0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9%(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增速下降明显。那么,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5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2015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超过八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5年m2的增长态势和2014年基本保持一致,这可能意味着2015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5年下半年央行是否会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查结果显示,62%的专家预期2015年央行会在第三季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1%的专家预期央行不会在下半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7%的.专家预期央行会在2015年第四季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而言,近八成的专家认为2015年下半年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可能释放了中国央行在2015年下半年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号。
2015年下半年央行是否会继续降息?在什么时间降息?调查结果显示,51%的专家预期中国央行会在2015年第三季度降息;29%的专家预期会在2015年第四季度降息;20%的专家预期中国央行不会在下半年降息。有八成的专家认为2015年下半年央行会降息,这也预示着中国在2015年下半年仍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外,2015年上半年,央行连续多次实施了降准、降息等定向扩张政策。64%的专家认为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已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下降”;61%的专家认为“有效降低了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缓解政府债务偿还压力”等。也有16%的专家提出了上半年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其他观点,包括:有利于促进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资金脱实入虚问题妨碍了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不少资金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流入股市,实体经济仍然融资难;基本未能传导至实体经济;效果不明显等。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对2015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可能实施的空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专家认为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处理好化解债务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64%的专家认为是“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59%的专家认为是“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1%的专家认为是“加快推进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进行营改增,降低企业有效税率”;50%的专家认为是“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49%的专家认为是“扩大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措施,引导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方向”等。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关于新常态下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降至7.0%以下。
此外,我们对未来五到十年可稳定并提高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4%的专家认为是“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小微企业,支持经济新业态较快发展”;74%的专家认为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所导致的资源再配置及其效率的提高”;73%的专家认为是“简政放权,约束政府治理边界,交由市场支配资源”;71%的专家认为是“加快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允许民营资本以独资或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51%的专家认为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原材料、建筑服务等产业的出口潜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51%的专家认为是“《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实施”;49%的专家认为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三产占比不断提高”。此外,有7%的专家提出了未来五到十年稳定并提高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其他政策,包括:通过提高教育数量和质量,依靠人力资本积累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改革汇率形成机制,通过人民币适度贬值促进进出口增长;自由贸易区的扩大;人力资本提升;新型城镇化将逐步化解既有城镇化模式的困境,有效释放市场空间;乐观经济增长预期指引下的积极反周期需求管理政策;改革投融资体制,开放环境保护、市内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领域的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