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一
江梅丈人行,岁寒固天姿。
蜡梅微着色,标致亦背时。
然此柔嘉,支本仅自持。
乃以平地尺,气与松篁夷。
粹然金玉相,承以翠羽仪。
独立万槁中,冰胶雪垂垂。
水仙谁强名,相宜未相知。
刻画近脂粉,而况山谷诗。
吾闻抱太和,未易形似窥。
当其自英华,造物且霁威。
平生恨刚褊,未老齿发衰。
掇花置胆瓶,吾今得吾师。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二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译文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三
《清平乐》是由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等主演的古装剧。该剧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我对北宋的印象,也是我所认为的汴梁盛世。电视剧《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的,以宋仁宗赵祯的生平为脉络,展现了宋仁宗作为国朝君主一生勤政爱民、为政以仁,为北宋开创了繁荣太平的“仁宗盛治”的同时,又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宋仁宗赵祯上敬天命、下畏人言的温柔隐忍与舐犊情深。《清平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汴梁如梦正繁华的北宋。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是“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也是“大凡君子行藏是,自有龙神卫过湖。”在《清平乐》里的宋仁宗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朝堂,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君主,一个男人应有的柔情和隐忍。他是一国之君,为君者,要学会克制。此剧一开始就展现了作为君主的赵祯是如何隐忍和节制。小小的仁宗皇帝发现刘太后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以八大王为首的“皇帝派”主张皇帝亲政,害怕刘太后以辅政为名篡夺赵氏江山;以吕夷简为首的“太后派”则主张皇帝年幼不堪大任,当遵从先帝遗命,太后辅政至皇帝成年。因为年幼也因为要稳固江山,小小的仁宗选择了退让和隐忍,选择了总从先帝遗命。他自小就知道“一言可福万民 一言可祸四海”。
《清平乐》的原名是《孤城闭》,这座孤城是赵祯的,他用自己一生背负起了“四十二年不识兵矣”的岁月。四海平宁的浮华盛景映衬出独自一人走上龙椅的赵祯而那龙椅之下,则是入仕者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筑起的文臣风骨。他的殚精竭虑,他的勤勉宽仁成就了一个繁荣太平的“仁宗盛治”。只是,宋仁宗将最好的都给了百姓,却徒留了一生的孤寂给自己。赵祯,他为君、为夫、亦或为父,他看似高高在上,却也有着很多的无可奈何和孤独感,剧中他静静的坐在那里或独立行走时,我们总能感觉得到他的孤寂,紧闭的宫城背后,喧哗散尽,留下的时光只能是卷进历史漫漫长河中消磨殆尽,不落声息。
《清平乐》作为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服化道的制作必定是精良的。因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如剧中宋仁宗的衣服,每一套服装都很讲究,摒弃了花花绿绿的装饰,而是采用暗纹,既显得高贵又不晃眼;而百官的服饰也是按照官位高低,服紫、服绯、服绿。这样的服饰设计将宋代人以淡雅低调内秀,审美准确还原了出来,同时细节考究、形制轮廓上也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清平乐》从朝堂宫廷到街头市井,大到家具摆设小到一饭一蔬,都以历史为根据,营造出独属于北宋的典雅的气韵。
帝王的克制与权衡,名士的风姿与智慧,儿女情长的无奈与纠葛……世间万物,总在取舍之间,我用一生之力,换取一世的汴梁浮华三千。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四
原文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还写有“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五
日前,以北宋仁宗盛治为主要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式宣布于4月6日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该剧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由朱朱编剧,张开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王凯、江疏影领衔主演,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王楚然、刘钧、冯晖、张本煜主演,吴越、许龄月、曹曦文特别出演。
除此之外,《清平乐》也以实力班底引发关注:从提前曝光的“盛治芳华”版群像海报中,宋仁宗赵祯(王凯 饰)坐于正中央,左右两侧是母后刘娥(吴越 饰)与皇后曹丹姝(江疏影 饰),其次是公主徽柔(任敏 饰)与两位爱妾张妼晗(王楚然 饰)、苗心禾(许龄月 饰)。他们作为赵祯的家人,给予他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该有的私情爱憎。在徽柔右侧的是内侍张茂则(叶祖新 饰)与梁怀吉(边程 饰),而前朝臣子韩琦(杨玏 饰)、晏殊(喻恩泰 饰)、范仲淹(刘钧 饰)、夏竦(冯晖 饰)、欧阳修(张本煜 饰)、及教坊教习贾玉兰(曹曦文 饰)则立于最外,名臣高士熠熠生辉,如众星拱月般共同见证仁宗盛治下的'北宋风华。
而从定档版片花看,吴越扮演的刘娥以一句“你从未将母子私情置于国君责任之上”率先道出仁宗克己复礼的宿命。随着片花节奏渐缓,四海平宁的繁华盛景映衬出独自一人走向个人使命的赵祯。当赵祯选择承受这份来自自我身份的克制与权衡后,却发现已无法再兑现自己曾对女儿许下的诺言——要让她成为大宋最快乐的姑娘。他必须恪守自己的职责,而公主必须承担起自我的责任。在这高墙之下,他们学着用理智与责任去平衡私心与情感,用使命与抱负为百姓在雾霭中点燃一捧微芒的火。
应该说,《清平乐》以有别于以往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称职的皇帝,却是“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倾力还原更具烟火气的仁宗。
在王凯的演绎下,观众将得见“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的为政以仁和他的情感欲望。在前朝,他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开创了繁荣太平的“仁宗盛治”。在后殿,他是人子、人夫和人父,亦有仁爱孝悌、脉脉温情和舔犊情深,却碍于自己身上背负的重任,只能如履薄冰地维持着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在明君与慈父之间百般挣扎,将母亲、妻女与自己置于无法逃离的高墙之下。
而随着宋仁宗生平轨迹的不断推进,《清平乐》也将展现一幅气象开阔的大宋画卷。“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这里有国朝大势、名臣高士、民俗风貌……韩琦、晏殊、范仲淹、夏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等交相辉映,或铁骨铮铮,或文笔风流,或有经天纬地之才,或有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共同勾勒出北宋士大夫的文人风骨和政治理想,也传递出“仁宗盛治”下的人文情怀。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六
《清平乐》中,赵徽柔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儿,她心思单纯,不在乎功名利禄,只想要最纯粹的爱情,但身为公主,她的婚姻却不能由自己做主,最后没能和自己喜欢的梁怀吉在一起,而是过起了独居生活,终老一生。
赵徽柔美丽善良,却也有着不为世俗所屈服的刚毅,虽然向往爱情,但爱情对她来说太过奢侈,太过遥不可及,以至于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
原著小说中,赵徽柔与梁怀吉自小相伴,年少时对冯京的惊鸿一瞥唤起了她心底的少女情怀,后来她又与英俊儒雅的曹评相识相爱,但由于身份原因,两人并没有走到一起。
后来,宋仁宗为了补偿母族,将赵徽柔许配给了自己的表弟李玮,李玮虽然性格老实,但容貌丑陋,全家都是暴发户的风气,所以赵徽柔一直瞧不起他。
嫁人之后,赵徽柔与丈夫、婆婆常常产生诸多矛盾,在这期间,梁怀吉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两人过上了相互取暖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
赵徽柔在忍受不了夫家后,于一天夜里敲开宫门请求和离,此举引起轩然大波,朝臣纷纷上书,请求严惩公主,她与梁怀吉的关系也随之曝光。
宋仁宗虽然宠爱赵徽柔,却也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只能将她与梁怀吉强行分开,自那之后,赵徽柔便过上了独居生活,精神也在各种煎熬中逐渐失常。
这位被皇家捧在手心的公主,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却也是宋仁宗一生的痛点,赵徽柔刺痛赵祯的,是她那任性又凄凉的爱情悲剧。
公主与内侍梁怀吉,身份悬殊云泥之别的两人本不该有的爱情,却双双身不由己的陷入爱的沼泽,尤其是公主,任性却又虐心的疯狂渴求属于她的自由真爱。
其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剧中,赵徽柔与梁怀吉注定是悲剧,情深却终究不能抵抗皇家规则,并且就算没有身份之别,梁怀吉也根本不可能与公主有任何实质的感情。
因为梁怀吉是从小就陪伴公主长大的內侍宦官,梁怀吉对公主又敬又爱,但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份,两人是无法走到一起的,所以相比较于疯狂的公主,梁怀吉更加理智、冷静,但他所承受的痛苦一点都不比赵徽柔少。
清平乐村居教案特等奖篇七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