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一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制作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教具,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1/3sh(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没有在制作学具时候,制作出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教具,然后挑一组学生实验,得不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所以,缺乏对比性,如果加入这个教具的话,更能让学生深知等底等高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本节课沿着“猜想-验证”的学习流程进行,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数学推理能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学习改善学习方式。本课中学生“以旧推新”-大胆地进行数学的猜想;“以新转旧”-积极把新知识转化为已能解决的旧问题;“新旧交融”-合理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出了自信。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三
学习内容:
教材第27、28页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估计物体的体积。
学习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27页。
回忆“乌鸦喝水”的过程,是因为乌鸦把( )投到瓶子里,( )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就会涨起来。我发现所有物体所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的体积就是( ? )的大小。
(? )叫做物体的体积
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中,(? ? )所占的空间最大,所以(? ) 的体积最大;(? )所占的空间最小,所以(? ) 的体积最小。
要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 (?? ) 单位来测量。
2、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三、合作交流
1、常用的体积单位
(1)打开书28页自学,完成下面习题。(合作要求: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长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于帮助;对于问题用笔画下来。)
*计量体积要用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用字母表示分别为()()()。
2、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生活中计算机键盘上一个按键的大小约是1立方厘米,我还能找出1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有( )。我估计一根粉笔的体积约是(? )立方厘米。
(2)、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生活中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我还能找出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有(? )。教室中的电脑音箱的体积约是( )。
(3)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这样围成的空间大约就是1m3,1立方米约可容纳12个同学。我还能找出1立方米大小的物体,如(? )。我估计教室的体积约是( )。
四、归纳整理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________;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________;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_________? 。
五、达标测评
1、游戏说出一个比前一个同学的体积稍大一些的物体,稍小一些的物体
2、我会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台电脑主机的体积大约是18( )。
(2)一大堆土的体积约是15()。
(3)一个墨水盒的体积约是168( )。
(4)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5( )。
(5)一个苹果的体积约是200( )。
(6)一间客厅的面积约是30( )。
(7)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10( )。
3、判断:
(1)一台家用冰箱的体积是500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3)一条线段长12平方米 ()
(4)墨水瓶的体积为是140平方厘米? ()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习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习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六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原有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习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七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共同探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
(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习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习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八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而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体积单位比较抽象,我采用了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理解。
课前,预习新知,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概念”。我让学生先做了一个实验,内容是:找一个透明的容器,里面装入水,放放一定重量的物体,你会有什么发现?请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课上,现象交流,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课堂上,对于孩子们做的`实验现象进行了交流,内容丰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清晰。生1:我用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做了这个实验,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里面放入一个苹果,把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发现:水在慢慢的上升,当第二个杯子里的水满了的时候,第一个杯子还有很多水,我再继续往里倒,发现水溢出来了,从这个实验中我得出,因为苹果占了杯子内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水溢出来了。生2:我把透明的杯子中放入一块石头,再把这个杯子放入一个盆中,往杯子里倒满水,水溢出来了,把石头拿出来,把溢出来的水再倒入杯子中,发现杯子的水又满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也可以得出,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还有好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学生观察发现到物体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我注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1立方厘米是认识三个体积单位的基础也是重点,这一环节中特别感到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时,学生兴致很高,做好后纷纷与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比较,学生由于受学具的影响制作都是正方体,教师随机拿起一个把它捏成了球体,问:现在这个小球的体积还是不是大约1立方厘米?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在学生争论辨析中明白了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形状可以很多,随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列举出了很多身边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为后面找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通过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也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整个的过程孩子学的非常有兴趣,充分的教学准备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体积的意义体积单位。
小学数学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篇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