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幽默说说篇一
歌词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扬州故事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历来就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其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扬州建城始于24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扬州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春秋时代的运河,汉代广陵王的墓,南北朝的古刹大明寺,隋代迷宫、隋炀帝陵,唐城遗址,宋元时期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平山堂以及明清时期的楼、台、亭、阁、园林等,更使古城扬州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扬州这座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
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在这个春天里,应该到扬州去看一看,这个时候正是那里最美的时候。那里的天气,那里的烟柳,那里的琼花,都带着浓浓的春的气息。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幽默说说篇二
提起扬州,我的眼前就会浮起这样一幅画面:暮春三月,杨柳依依,微风拂过,瘦西湖的柔波泛起层层涟漪,湖畔的石凳上,一群文人雅士或是赏柳,或是赋诗,偶尔飘起蒙蒙细雨,就更有意境了。所以,扬州在我的印象中主要就是水,杨柳以及文人诗作。
扬州依于海,成于江,兴于河,美于湖。东海的波涛,长江的巨浪,运河的碧水,瘦西湖的柔波。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扬州,所以水是扬州的底色。然而对于扬州,水之美又大都集中在瘦西湖一隅。瘦西湖位于扬州的西北郊,原名保障河,湖身清瘦狭长,虽不及杭州西湖那么宽阔,但却以独特的秀美闻名于世。湖光水色之美,淡雅而又浓烈,温柔而又任性,清澈而又深沉,令人倾倒与痴迷。又有虹桥,长堤,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等名胜的映衬,更是增添了瘦西湖的韵味儿。所以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骚客喜欢追寻瘦西湖美的足迹,行吟泽畔,留下了许多墨宝遗迹,诗文词赋,楹联碑刻,神话传说等。
扬州地处江北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江南古镇”。所以扬州之水美亦表现在雨水之美。特别是在这样的季节,小桥流水,烟雨蒙蒙,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江南的雨巷,也许在蓦然回首的瞬间就遇见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何其浪漫啊!真的,扬州的雨细如丝,轻如絮,不像北方暴雨的雷电交加,只是绵绵的,细细的,长长的雨丝,像一层烟雾笼罩着整个城镇,一切都虚无缥缈,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朦胧美”吧。
在这样一个由水滋润的城市,历经千年,扬州人也不知不觉地具有了水性。他们许是看过了城市的繁华凋零;许是看过了财富的过眼烟云;又许是看穿了人生的流星一现。他们心静如水地过着闲适舒雅的生活,淡化了物欲,扬州人如水的虚静与从容也许就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超然。
说完扬州的水,不得不让人想起扬州的柳,因为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柳。很多时候,人们常把杨和柳并称为“杨柳”,因而根据扬州的地理特性,许多学者认为“扬州”应为“杨州”。其实古代确实有“杨州”一说,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知何时,“扬州”演变成了“杨州”。姑且不对此作考究,只说说扬州的杨柳吧。柳树是一种怕旱喜水的植物,因此非常适合在水源充足的扬州生长。在扬州,城里城外都是柳,所以一直流传一句“街垂千步柳”的说法,清朝诗人王士祯亦写过“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城里的柳树大都为垂杨柳,那路旁水边随风摇曳的柳枝,像极了舞台上的飘飘水袖,绵绵柳腰,它婀娜柔曲的优美形态,又与蜿蜒曲折的湖面,与轻盈的亭,拱曲的桥,逶迤的廊那么的协调和谐。所以人们都认为瘦西湖的灵气主要就是湖岸上的十里春柳。
然而,杨柳对于扬州居民来说远不止风景,扬州人爱柳、种柳,同时也用柳,比如柳器,柳茶,柳饼,柳鞭,柳花等等。穿梭在扬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会发现扬州人的生活已经与柳紧密联系起来了。正是这种与柳朝夕相处的生活,使扬州人渐渐具有了柳的品格。杨柳不择土壤,因而有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许多人认为杨柳太贱,但他们却不曾想到杨柳的这种“贱”实则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文静柔弱外表下的刚强之性。柳枝轻柔却不易折断,这也就像扬州人外柔内刚的品性。
扬州之秀水佳柳吸引了历朝历代许多文人的驻足流连,从而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比如汉代的枚乘,唐代的骆宾王、张若虚、李白、杜牧等,宋代的苏轼以及元明清的许多文人,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就更数不胜数了。如果说唐朝是诗的鼎盛时期,那么扬州一定就是这一时期最绚烂的一笔。初唐时期,“吴中四士”之一的扬州人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篇压倒全唐,留给了后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千古名句。晚唐诗人杜牧在扬州做官时,也留下许多诗章。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清代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在我国文学书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画风冲破了时弊,别具一格,把理念转向大众化,通俗化,使扬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在扬州城一直流传一句俗语“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所以正是扬州这种崇文的传统铸就了今天扬州人的诗性。
没有扬州的水就没有扬州的柳,没有扬州的水和柳,就不会有扬州的诗词文学,不会有扬州的古典文化,因此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时代在变,扬州城也在变,历经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化,扬州人正以他们闲适从容的水性和柔中带刚的柳性来弘扬扬州的诗性,扬州人的诗性。
在当今的打舞台上,扬州正发挥着它的文化和生态两大优势,不断前行……我看到了曙光。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幽默说说篇三
一个多愁善感的作家第一次来到这个誉世驰名、繁华阜裕的地方,我无法融进他白日里的喧闹。待到夜幕拉平的深晚,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缠绵的灯火为同情我而把地上的踪影也勾勒出一个昔日的俏丽。
那是你吗?为什么仍是一个人孤倚?
我快步凑上去,要让我的影子再到你身旁,那儿依旧有你的依靠。
我不奢求什么,只想让你枕下眉头的疲惫,只想让我找到昔日片刻的欢乐回味。
长街寂静
夜深时的灯火一样孤枕难眠。
一阵好事的狂风打搅了你的思念,也打搅了我的思念。
被作弄的你弱不经风的踉跄摇曳,你的探视的目光却刺痛了我模糊的眼眸。
才发现,紧入梦寐的闷石长街,同样不能遮风挡雨,哪有一个等待我再来的你?只一个等待你再出现的我在低吟一曲这地方三月烟雨的落魄。
这么多年,你在这落魄里孑然泣立了多少回?绝望和心碎了多少回?
调皮的夜风再揉乱我原本就蓬乱的头发,却不经意的梳顺了我的记忆。
多少年前,你原本是一个如这狂风一般的女孩,天涯来去,喜欢周游世界。你生性讨厌拘束,你说要走遍世界各地。去感受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
你接受不下我的劝阻,你说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舞台,而我,把我的舞台复印在一间小屋里,供我表演的道具只是一只笔、一沓纸、一方案台的需要。你用双脚去接触世界,我用大脑去感悟世界,所以天注定,你我早晚会各奔所地。
你终于要走
我忧伤,你忧伤
临走时,你对我说,蝴蝶很美丽,但她不能只生活在山沟里,她必须飞向更宽更远的大地,只有在广袤的空间里,她才能找到更多的花儿,她才会更美丽......
要走的,终究要走
我问你,能不能成全一次,就一次的哀求。
你闭了目要把溢出的泪挡住,可是已经溢出眶的,挡也挡不住。
拾了泪,你摇头。你仰头盯着天边即失的云霞,我凝目盯着眼前即失的你。微风吹起你鬓角,如扬一只帆。你说:“你叫得住那瓣云彩为你停留吗?如果你能,我不走;你抓得住随风而去的岁月吗?如果你能,我不走。”
你于是低头看见了我的低头。
你说的我做不到,我只有无奈的向你松开手。
“只见你摊开两手什么也没有抓住,正如我此刻空空两手的走......”
所以你走了。
多情的人,总不免愁伤,愁伤中有一串串叹的悲凉。偶一阵耳风吹过,飘渺中有个声音告诉我:“情灭了,爱熄了,剩下空心你要不要......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却成空......”
用一声仰天长啸归结了所有哀叹,躲不过的,始终逃不掉。
独我知道,在那繁华背后,当烟雨狂欢了你的窗柩时,你的心却是那样疲惫,那样寂寞!
唉!
一声长叹,喊回了自己游离的思绪。
凭悼了,早些离开把,别扰了他人的好梦。
唉!
又一声长叹,就在我转过身,迈步往回的瞬间又迅速改变了我眼前的方向。
红光摇曳,霎那间将记忆闪烁成明暗模糊的片段。
是你,你终究是来了,终究是没有忘记这个地方!
这一刻,我却没有了期待中的惊喜。
眼前的你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你,只是三十年后的你。
多年不见,那偎风的两鬓给繁华的烟雨卵上了繁华的霜茄。我不得不唉叹岁月的无情,这么些年不见,人都老了。
你顺手理了一下耳边稀落的散鬋,眩目看着我,淡淡笑意从那记载世态炎凉的风霜印迹中挤兑出来:“我真的老了么?”
我笑,苦笑。
望着你希冀什么而又惶恐什么的脸,我只能笑,只能苦笑。
“你笑什么?你,不也还是老了!”
“是啊,我不是永远都比你老吗!”
“是啊,老怕什么,是人都会老的!”
我换开话题:“这些年,你过得好吗?是不是常到这条街上来......散步?”
你突然用三十年前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很好,每年都来,所以我很好......”说完依旧看着我,你看着我的眼睛想要从我的眼眸里看出什么,却不经意的把自己眼中那千方百计掩饰好的忧虑泄露了出来。
听着你的话,我依旧无言以对。
“那你呢?”你向耳边抹开自己能看见的黄发,叠着的眼眸一时半会儿舒展出昔日里依旧的情愫,看着我,但那缕思绪却又渐渐平和下来,眉宇间多了三十年前没有过的宁静:“你还是一个人!”
这些年我没闲着,你知道,他们就是我的妻儿,我的家人,人有奔头,心也就不空虚......”
你赔笑,点着头:“我知道,我知道,事业就是你的生命,这命比平凡人的命长......”
我笑,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对你苦笑。
多少年了,多少年了,难道你还不懂我的心吗?
不是不懂,是你结了痂的心为了呵护那份伤疤而不敢再颤动。可是痛,却依旧!
然而这样明显的苦笑,你懂,所以你依旧转身走。
一样的无奈,一样的翻过咫尺变天涯。
原来,三十年前不是你孤身来了这儿,而是我独自离开了这儿呀......
寂静的长街
难眠的灯火
依旧安慰这一个孤孑的我。
烟花.三月.扬州
一个多情的作家来到这个誉世驰名、繁华阜裕的地方,去寻找孤寂背后的真谛!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幽默说说篇四
今天,天气朦胧,大雾笼罩着大地,我有幸与全国的小记者一起相约扬州。
到了那儿,大片大片的竹子展现在我的'眼前。走进瘦西湖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长堤。长堤两旁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煞是迷人;尤其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在立春时便早已婀娜多姿的垂柳。那细长柔软的柳条被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吐露出粒立绿珠,那树影婆娑、青烟绿雾的奇妙景象犹如一幅独特的画卷,使得游人伫足流连。
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五亭桥,在桥上就闻到一股素雅的清香,淡淡的,令人心醉。朝下俯看,原来是桥的另一端岸边长着扬州的市花——琼花,一朵朵洁白的琼花在春风中怒放,在绿叶上有着闪亮的水珠,这不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吗?偶尔飞来几只彩蝶停在花蕾上翩翩起舞,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在五亭桥上走了一圈,瘦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美丽的白塔和碧波荡漾的绿水,让人看得心旷神怡。在绿水上,有着许多游船,船上洋溢着每位游客的笑脸,这时的大家脱离都市的市俗,在这美景中返朴归真。“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场春雨杏花红”,这样的美景真让我陶醉。
扬州的瘦西湖真是无与伦比,美妙绝伦啊!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幽默说说篇五
扬州,坐落在浩浩长江与千年运河的交汇处,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悠历史,璀璨文化,赋予了这座2500年历史古城的厚重、繁荣、精致与儒雅。“烟花三月下扬州”,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流连忘返,在这里奋力打拼,创造了几度辉煌,激起后人无数向往。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扬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挖掘城市内涵,以打造精致扬州为目标,彰显“人文、生态、宜居、和谐”的鲜明特色,不和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古城要古的经典,新区要新的现代”,着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精致产业,以打造文化博览城为目标的精致文化,以建设生态绿杨城郭为特征的精致人居。今天,站在长江岸边,沿江开发的强音,融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雄壮乐曲,响彻天地;站在运河岸畔,400公里市域环路产业带错落分明,一股大开发开放的激情点燃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希望。2007年,扬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财政收入21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80亿元,小康综合得分96分,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一串串闪光的荣誉。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让城市更精致,让民生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460万扬州人民以心血、汗水、智慧,以创业创新创优的故事,续写扬州新的篇章。
“烟花三月,精致扬州。”在发展的热土上,扬州像一颗明珠,在长江之畔,运河之岸,熠熠生辉,再铸辉煌!
“广陵自古繁华地”。历史上扬州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州郡,兴盛于汉,繁盛于唐,鼎盛于清,屡衰屡兴,绵延不绝,成就了其屹立千年的财富神话。今日,一度藉藉无响的扬州再度发出腾飞的强音,新凤清于老凤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互齐鸣。
从运河走来,向长江奔去。沿江沿河大开发,激励着扬州人畅想更加显赫的“掘金”梦想,以创造见证未来。扬州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策划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强势发展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打造精致产业,规划经济质态,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和企业二次创业,支持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着力引导资源要素向汽车、船舶、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及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中。
在发展的过程中,扬州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并进,相与取利,避免无序开发,减少遗憾工程,科学规划,步步为营,精心打造产业载体,要求2011年前所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先后建立完善“八区二园”,成为孵化企业的优良平台。近几年来扬州老城区共关停、搬迁58家企业;化工园移至下风口仪征,不仅避免污染城区,且与南京化工园形成规模效应;为避免各乡镇“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纷乱格局,要求乡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规划、合作共建,凡邻近省级开发区的乡镇一律不得单独建园、自鸣锣鼓。
自古以来,从吴王邗沟的折戟沉沙,到炀帝运河上遮天蔽日的锦帆龙舟,从汉代封都的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到大唐帝国的国际港口海上通衢,从宁启铁路钢铁巨龙一朝腾跃,到润扬双塔凌空江天飞虹,实现千年跨越,“公、铁、水”的三维网络,构建起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今天的扬州人终于有胆气地说:“扬一益二”说明过去我们在“运河时代”的“龙头”地位,当“长江时代”来临时,成为“龙颈”的扬州必会随“龙头”上海一起率先腾飞。
2500年通史性的文化积淀,东西通衢、南北要冲的绝佳地形,构成扬州的时间与空间之轴,铸就了其空前绝后、熠熠生辉的独特文化形象,汉代厚重博大、隋唐文采风流、康乾富甲天下,清脉长流,步步行至今日。近几年来,扬州着力推进文化扬州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弘扬传统、融通现代的文化工程,堪比春秋笔法之恢宏气度。
厚重的历史文脉和通史式的人文景观,有理由让扬州人对文化产生少有的执著。打造文化博览城是文化扬州建设的神来之笔。扬州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古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扬州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现在,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是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近年来,市里出台了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多座博物馆,目前建成扬州双博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剪纸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近30座。如今站在蜀冈之上,鉴真和崔致远这两位文化先贤正遥相呼应,彼此诉说着扬州文化建设的新传奇。
扬州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举,遵循国际上古城保护的成功经验,跳出古城建新城,书写传统与现代的“双城记”。实践中,坚持做到“五个保护”,保护古城的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街古巷古井古树,保护非物质形态文化;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保持古城原汁原味的“历史形态”。目前,仅市区就有484处历史建筑,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6处。“双东”街区(东圈门,东关街)是扬州古城改造的成功典范、精华之笔,2008年一年一度的“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主会场将设置在此,届时向中外来宾展示扬州古城改造的杰出成果。
扬州古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造就了扬州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扬州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活动举办,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在北护城河建设“绿色文化休闲长廊”,展示扬州漆器、玉雕及剪纸、刺绣、乐器、木偶制作等民间工艺;在教场地区建设“商贸民俗文化街区”,恢复一批“老字号”酒楼、茶肆、旅馆,重现扬州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文化;加强对扬剧、清曲等口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性改造。扬剧、清曲、漆器和玉雕等7个项目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绿杨城郭是扬州”,历代文人墨客对扬州传颂不绝的褒扬,正是扬州生态秀美、环境宁静、精致典雅的城市个性的真实写照。现代扬州建设抓准了城市气质,没有走上建造“千城一面”的发展误区,着力打造“人文、生态、宜居”的绿杨胜地。
近年来,扬州以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为新起点,在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在这座2500年的古城里,彰显出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宁静的城市个性。一水、一路、一街、一景……传统与现代、新城与古城、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蓝天碧水与城市神韵在这里和谐相应,保护与建设完美兼顾。
扬州尊重自然条件和城市基础,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再现“夹岸垂柳桃花”的优美画卷。重点做好“水”和“绿”的文章。扬州之名即源自“州界多水,水扬波”。水是城市的眼睛,眼睛亮了,城市才灵动起来。扬州先后投入330多亿元,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水环境治理,加快水污染整治;在“绿”方面,全面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打造沿路、滨河、环城400多公里的市区绿化长廊和城区东西南北五大“绿肺”系统。每年,扬州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了200多个公共“小游园”,市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环抱碧水蓝天,栖居于此的扬州人在都市的喧嚣中重拾一份难得的诗意。
扬州高度重视人居建设,突出加强住房保障,建立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解困定销房、补贴市民购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针对特殊困难居民,实施“831”安居工程,对人均住房面积8平米以下、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居住扬州10年以上的困难家庭,政府建房以低于成本价定向销售,有3000户特困居民、近2000户老房户住上新房。
绿杨城郭、维扬风情、小桥流水……如今,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城风格,既有南方清丽又有北方雄健的扬州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她美丽的容颜。老祖宗留下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和扬州人用双手创造的新城如此合拍地融合在了一起。东有广陵新城,老城新城相得益彰;西有新城西区,高档住宅错落有致,城市行政商务副中心浮出水面;北有蜀冈生态城,风景如画,生机盎然,宜居宜业;南有“扬州第二城”和“临港新城”,扬州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主战场和承载平台初露端倪。
“绿杨城郭新扬州”,已成为扬州市向世界推介的一张亮丽“名片”。“惬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已经成为当代扬州人现实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