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褚时健读后感篇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猜,褚时健大概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也是最有能力证明这句话的真实性的人了。
我第一次知道褚时健先生其实是一次处于八卦猎奇的心理无意中发现的。当时王石和他的情人田小姐的八卦轰轰烈烈,出于好奇我打开了他的博客想看他对此有何感想。结果无意中看到他写关于褚时健先生的事,尤其是那段关于褚先生76岁还在承包山头准备大干一场的那些话,我也许已经记不得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但我一定很受触动,以至于看到这本书就完全被吸引了。
严格说来我看的传记类书籍并不多,也就无从谈起传记类书籍的套路。但我想,一般能够出传记的人大多有他不凡的那一面,才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好奇。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褚时健这个人都做了什么,他是谁,他的过去与未来。可这本书剖析的极为清晰,从他的祖父的父亲谈起,到他的儿时童年,每一个转折点,少年时扛起家庭责任,青年参军,解放后服从分配,壮年时被打成右派下放,中年时接手破落的糖厂,乃至于后来扬名的玉溪卷烟厂,关进监狱,一手打造褚橙的种种。对于像我这种好奇心极强想要了解褚先生的人而言,这本书满足了我大部分的问题。当然,除了被关进监狱这里有点语焉不详,稍微有点遮遮掩掩之外,其他都很不错。
一个人能够成为很多人都尊敬的成功者往往既有过人的天赋,良好的家教,更多的也跟他的性格特点有关。褚时健先生显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闲不下来,必须要干点实事才觉得没有白活。少年时的他在父亲早早过世以后,就扛起了酿酒的职责。他说,心里有事的人,不会醒不过来。他心里自有一个生物钟,无论多紧迫,无论多瞌睡,他一定都醒的来。前年有本书叫,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的确如此,要干事的人从来不需要别人吆三喝四,他自知道他要干什么。
他从小做事就有个特点,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的好好的。因为他说,做一件事,力气一样的花,马马虎虎地做力气都白花了,认真做总是没错。这种性格特点,让他酿酒比别人省材料,酿出来的酒也比别人更醇香,度数更高。以后无论是做什么工作,他的这一特点都让他工作做的更认真,更踏实,更能做出成绩来。
而一辈子都在云南省内生活的褚时健先生之所以能够果决有见识,也离不开他从上学时保持的习惯,无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只要有可能,晚上睡觉前就一定读几十页书。关于习惯,他这么说,一开始养成习惯是很痛苦的,但一个好习惯养成后却会获益很多。他的另一个好习惯,即每做一件事前都会琢磨一下,他自己说他是心里有谱才去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七八成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去做的。
认认真真过每一天,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这句话我们所有的人小时候老师家长都一定这么说过,可我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无从谈起落实这句话了。而这本书里,褚时健先生的那些过往,却无一不证实这句话的真实性和对他起的作用。他做事喜欢简单直接,反而很多事越简单越做的好。和百姓沟通也好,和领导沟通也罢,他这种直线思维模式反而让他做成了大事。也许我们都向往简单,越是在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中越喜欢简单。
纵观全书,每一个转折点褚时健先生都没有被打败,他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他的这种乐观精神让他一次次挑战生命里的困难与烦恼,最终胜利。也许,成功并没我们想的那么难,少纠结多做实事,做事的时候多动脑不要光动手,要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都是他所经历过的并验证有效的原则。对于他而言,大概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一刻。有谁能像他那样,在76岁高龄的年纪里,挂着胰岛素袋子走遍山头呢?有谁像他那样在这样的年龄想起未来还规划着五年十年呢?年龄在他这里似乎是不起作用了。
读完整本书,书中我最喜欢他的少年青年时间,一个人能像褚时健先生这样能屈能伸,会生活懂生活,干实事少动嘴,这一生大概也就无憾了吧。
褚时健读后感篇二
书中褚时健关于企业经营方面的话虽然不多,但都很朴实,直白,很容易看懂,比如关于品牌,他说“要说对品牌的认识,最早还是来自于和我母亲去集市上卖酒的经历。卖酒的人不止一家,同是自家烤的酒,买的人是有选择的,要闻,要尝,好的酒才卖得上价。就是这种经历,让我认识到品牌的价值。”褚时健这种化繁为简的解释,即便是对于商业一无所知的人,听完也能懂个大概。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反,一知半解的人恐怕无法用寥寥数语讲透一个道理,只能靠一些晦涩的名词来装点门面。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投资经理讲一家公司,大体是说了如下这段话:“我很看好xx公司,它所在的赛道非常好,它属于新物种。我们复盘了它的成长路径,基本上是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投资人要理解它的底层逻辑,首先要重装自己的思维系统,更新思维模型”一句话听完让人摸不着头脑。
褚时健看很多书,但看完后总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表象中找到根本的原因。比如,为了存放橙子,果园里面建了一个冷库,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入库的水果大量腐烂。后来请来了专家,专家也只是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检查一遍,也没解决问题。褚时健找来了与水果储藏和冷库相关的书籍资料,自己阅读钻研,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进行重新设定,最终调节出来的冷藏温度和湿度很好的解决了橙子的存放问题。
创业的时候虽然已经一大把年纪(七十多岁),但褚时健仍保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不迷信老经验,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搞种植。比如行业传统经验认为一颗橙子树到了10年,就该换掉了,因为之后橙子的产量就会下滑,品质也会下降。但褚时健不迷信,他通过钻研发现,只要让老的树根上长出新的根,肥料吸收好了,同时也剪掉一些老枝长出新芽,产量和品质就不会下降,那么果树也就不用10年就换一次。所以果园的老师傅感叹说老褚干了几年总结的东西,比他们干了二三十年的人还多。后者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只是拿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干二三十年而已,根本上来讲是没有持续的学习,更新知识。
行行出状元,优秀的企业并非一定出自所谓的“好行业”。时不时的能听到“投资就是要选好赛道”这样的话。或许当有些人提到“赛道”的时候,他们可能指的是某一个细分行业或者某一个细分领域吧。那我就暂且把这话翻译为“投资就是要选好的细分行业”吧。如果说烟草行业因为一定垄断,算是个“好行业”的话,那么种植橙子绝对算不上是个“好行业”,看上去也不像是门“好生意”。种植橙子几乎没有门槛,从种植到产出橙子之间有很多变数,橙子作为新鲜水果,存放周期比较短,很难作出稳定的差异化。尽管看上去困难重重,褚时健却把企业做起来了,而且做的还挺好。如果说玉溪烟厂的成功还算是靠了一点所谓的垄断,那么褚橙的成功则完全是靠褚时健的经营能力,以科学的管理工业品生产的流程来管理农产品生产,是企业家精神的很好体现。
企业要走的远,离不开一个眼光长远的企业家。褚时健从73岁再次创业开始,用了近10年时间专注橙子本身的品质,靠橙子稳定的美味度来建立品牌,10年磨一剑,而不是着急的去打广告。在立足长远的基础上“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做好”,踏踏实实的把手头的活干完,把活干好,那么结果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比如,褚时健把一年到头要干的农活细化到日历上的每一天,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修剪枝条,什么时候该采摘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果农们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好,就会获得不错的收成,最终获得不错的家庭收入。如此一来,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员工(果农)的个人目标相一致,果农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督促,极大的调动了果农把种植工作按要求做好的积极性。
褚时健一生历经坎坷,也经历了多次把企业(农场)从破产倒闭边缘拯救回来,并发展至经营非常好的局面。不论是为公家干活,还是离开体制在外自己创业,他每次都做的很成功。这一切离不开他的责任感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我觉得不妨把褚时健身上这种优秀的品格统称为“褚时健精神”)。正如褚时健说的:“我这一生就只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褚时健走了,但“褚时健精神”却不会过时,它值得新一代的企业家们去学习。
褚时健读后感篇三
在读《褚橙你也学不会》这本书之前,褚橙的故事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一位75岁的老人敢于重头开始的勇气,而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褚时健的四段创业经历。
他14岁那年成为村里最好的酿酒师傅,他的出酒率比别人高15%~20%,酿出的酒口感更清冽。他只不过是在苞米恒温发酵过程中,采用了从老师傅那听来的用木炭和炭灰保温的做法,可至始至终老师傅也从没有这么做过,因为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倒腾一次炉火,晚上几乎睡不踏实,没人愿意这么麻烦,除了14岁的褚时健。
文革时,他负责县里的制糖厂,在他经营期间,这家糖厂从每年亏损30万变成每年盈利30万。听起来很传奇,可是当追踪到他的经营细节时,发现褚时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力,只是因为他能把认真做到极致。担任厂长后,他很快发现榨出的甘蔗渣很甜,这说明压榨不充分,于是他把压榨机中3个滚筒改成9个。出糖率提升了,但甘蔗渣还是很甜,他又申请去广州糖厂学习,用新技术把甘蔗渣在40°的温水中再次压榨,终于把糖分全部榨干。又发现太耗燃料,性价比不高,他又去广州把人家废弃的真空蒸发设备拿回来实验,通过抽真空,降低水的沸点,利用水蒸气循环加热,大大提升了热能利用率。最终使得能耗降低到原来的15%,出糖率提升30%!省里30几家糖厂都来跟褚时健学习过,却没有一家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太麻烦了。
后来褚时健出任红塔山烟厂厂长期间,云南省的财政收入由全国倒数第七,变成全国正数第三,红塔山烟厂给云南省税收的贡献几乎50%!
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再来看褚橙的成功就顺理成章了,上天更愿意把成功托付给靠谱的人来成就!当然创业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尤其是褚橙,比如独特的地理优势,比如褚时健的人脉积累为他带来充足的创业资金,比如独特的故事引爆了网络营销,这些都是一般的创业者无法复制的。这也正是《褚橙你也学不会》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黄铁鹰老师将这些偶然因素剥离开,把必然因素呈现给我们,这些才是创业者应该学习以及传承的精神。
我认为褚橙的成功主要有三点:数字化分析、可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操作,而支撑这三点的就是一个精神——认真!
褚橙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这在全国冰糖橙种植基地中绝无仅有。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肥料结构,褚时健对不同的生产技术同时进行对比试验,然后对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褚橙果园有自己的肥料厂,并且做到对肥料结构、用量、施肥时间和频率的精细化管理。
褚橙一改我国传统农业靠感觉、靠经验种田的做法,尽量为每一步操作建立可量化的指标,比如施肥时距离果树的位置、沟渠的长宽和深度;间伐时每亩的植株数量;控梢时的具体枝长……这些在国内同行中大都没有标准可依,而在褚时健那里都一一摸索出了最佳数值。
有了可量化指标,果农的操作就可以做到标准化,果农的工作也更容易评估。这才使得在两千多亩地,两百多户果农种出的褚橙口味近乎一致,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支撑起数字化分析、可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操作的是褚时健的极度认真的精神。这也使得他在十年间从一个冰糖橙的外行变成顶尖专家,他没有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而是深究每一个问题最底层的原因,让科学的方法在果树种植中得到落实,这使得他超越了很多有二三十年冰糖橙种植经验的老师傅。
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什么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就是一个75岁的人,同一个25岁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起跑;10年后,85岁的人把那个35岁的竞争者远远抛到了身后!
褚时健读后感篇四
褚时健有这样一句话:要说我一生的追求,我想很简单,不管是是给国家干还是为自己干,我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我想,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更应该如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现有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将本职工作做的更好。
发现问题不是道听途说,而是要下基层,到第一现场去。所有问题的暴露都体现了制度与机制的不健全,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将责任主体聚焦到惩罚某一个人身上,而是要深入一线去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销售部近期在物流盘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单单是人员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缺乏统一的盘库口径、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等,要想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先解决以上问题。
解决问题不是大概、也许,而是要找到问题的核心。面对2016年各项销售指标,销售部不仅仅是要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更重要的是各项工作的实际落地。如:3万吨滴灌肥的销售任务,不是口头一句加大网络开发,而是要分析目前原因,并根据不同的原因作出合适得措施,毕竟各个大区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进行动态的改变和应对。
再难的困难,也要有成功克服的信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困难问题,但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作为管理干部,更应该知难而上,就像褚时健在解决"锅炉事件"、"外汇使用"等问题上,多想办法,问题终会成功解决。
褚时健读后感篇五
很早就在网上粗略的了解到烟王故事,但那只是个梗概,本次细读传记,油然而生的伟大浸入心底,那是尊重、是理解、是启迪、是感悟、是修行楷模,那是人生的一部教科书,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励志剧,今天就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体会:活着、干事;干事、干好。
如果说,"活着、干事"是道,是褚时健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那么"干事、干好"就是术,是方法论,是生活标准、工作标准。
"活着、干事",人生其实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世界观是活着,特别是面对荆棘满路、坎坷跌宕的人来说,活着就不是一件易事,少年丧父、青年失弟、丧母、中年失女、农场劳改、花甲牢狱之灾;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喷血悲剧人生,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气,活着就是一种勇敢,这也许是那一代人典型的不怕艰苦万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对比我们没有受过饥寒交迫的温饱中长大的一代,有一点点困难都觉得过不去了,活不下去的样子十足,买酒当歌、沉溺自恋,相对于褚老我们汗颜,我们何处滋生来的小资情调,岂不闻子曰,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不管面对任何困难,我们都要想到责任,责任是我们活着的最好理由。
不仅要活着而且要干事,不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而是要在任何状态下都要勤奋认真做事,积极向上的`活着。少年时就开始帮衬家里劳作,青年时参与积极革命运动,土改运动都是积极思考,认真干事;即使在劳改时期、牢狱时期都没停止过思考和干事,这也许就是人生活着的意义,不像我们甚至后来很多以解放自由为名的享乐主义滋生,总是报有一夜暴富,人生足矣的幻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充斥着这个浮躁的社会,"拼爹时代"(官爹、富贵爹、干爹)、"资本时代(过渡透支消费华尔街危机、过渡投机资本而不愿意干实业的全球经济危机、过度依赖的高福利的欧美泡沫)",人是劳动改造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褚时健给出我们人生最好的价值观—活着、干事,勤劳致富。
如果仅有"活着、干事"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很多勤劳的人们都是如此,但如何干事干什么样的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如何干好才是我们应该需找的方法论,褚时健老人都给出我们很好的范例。
"干事、干好"是干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干事,是方法论。
"干事"是如何干正确的事,褚老给我们的答案是干应然性的事,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一些基本规律表现虽然被体制、权力等扭曲,但还是应循规律而为,方向不会错;干正确的事对于经营来讲,就是要干赚钱的事,要干满足各方面利益的事,平衡好各方面利益的事,用一句时髦话来讲,就是满足价值链的各方面利益平衡分配,这体现在褚老的各个经营阶段。
"干好"是方法和标准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哲学应用智慧体现。首先"干好"是一种坚定的自信或信念,是锁定目标的专注,不管是革命时期、劳改时期、糖烟厂时期或褚橙时期,都是这样,要做就做第一;其次"干好"专注重复,深入基层研究,不断尝试,不管是土改革命、还是糖烟厂的改革都有体现;再次"干好"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面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体制和压力,要想干好事就是在第一,前无古人的状态下,不断尝试,勇于担当,这体现在土改、糖厂、烟厂,特别是烟厂时期;最后"干好"是积极沟通的结果,要想干好、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是必须的,特别是国有体制下,改革开放初期的氛围里,特别如第一车间的沟通,充满了传奇色彩,对于不善言谈、不爱说话的褚老,更多的体现出了沟通的执着和智慧。
对于褚老的坎坷而丰富的一生,困难磨难与辉煌智慧并存的人生历练过程,其中的精神体味,不是我们食能饱腹,寒而暖衣的一代人能够完全体味的,我们从中感受到的精神食粮要到我们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琢磨汲取,但仅此感悟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态度和做事的基本方法。
最后,感谢褚老,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