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书感悟篇一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感悟篇二
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从此之后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名叫杜丽娘,从小就在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引发对爱情的向往,课后,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整日思情感怀,最后郁郁而终。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他的父亲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丽娘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掘墓开棺还魂,令丽娘起死回生。两人一齐到了京城应考。之后送家书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丽娘父亲囚禁,发榜后,梦梅考中了状元。但丽娘父亲仍不承认两人婚事,纠纷闹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的支持下,两人终成眷属。以大团圆作结局。
看完这戏曲,我的感受是,两人的爱情真的令人羡慕,但是丽娘的做法却不提倡,为了爱情,不吃不喝不睡,最终郁郁而终,这警惕了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地生活,为了遇到另一半,更要把自己弄得好好地,这样不会令家人收到伤害。
牡丹亭读书感悟篇三
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沒有皇家宫苑,沒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沒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現呢?不,它会出現。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祸?我讲,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越来越固执英勇,勇于为爱情舍弃性命,敢于在朝堂以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仅有为随意,为信心拼搏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找寻本真的刚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实的自身。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在污秽的官场,因此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荣华富贵因此他逐梦青山绿水,无拘无束。请相信,人有时候会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会被别人当做冰穹,光辉立在身旁,却没法被庇佑,但人有时候会因为微不足道而强劲,要是他坚信自身,超越自我,实际上人的本真很强劲。
我想,我该再次打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小故事沒有终点,自身的完成沒有终点站。今夜,也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感悟篇四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
这书,似乎更适合独坐清辉之下,在墨香萦绕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飞云过尽,为书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复活的斗争的力量所震撼、感动。
杜丽娘在当时封建统治的严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唯一可以接触的男人是她的老师——年过六十,满脑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陈最良。
在《寻梦》一折中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觉醒了。她不甘于做一个循规蹈矩典范的封建妇女,虽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偶然在梦中出现的书生,而且为他相思成疾,最终为他埋骨幽泉。对于杜丽娘来说,这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的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忠于爱情、勇于进取的柳梦梅,主动向他表示了爱情,还还魂为夫妇。
作者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极端腐化的时代。像汤显祖这样有才气的文人士子,不愿堕落而洁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击。这样的风骨和操守,让这位“清远道人”在《牡丹亭》中高举“情”大旗,以对抗“理”的束缚,宣扬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几百年后的我们,难道不也同样需要这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吗?为了美好的自由的愿望,我们要勇于斗争、奋发进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缚,用生命的辉煌高歌!
牡丹亭读书感悟篇五
前八周的选修课里一门《戏曲鉴赏》。老师带领我们看了视频《青春版的牡丹亭》,于是就拿起了汤显祖的文本。
汤显祖是明代戏曲作家,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为人正直,思想前卫,因而在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方面无所作为,反而备受排挤、压迫。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他写《牡丹亭》的原因。
《牡丹亭》是以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的剧本,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
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膝下无儿的名儒杜宝为了封建社会所讲究的门第家声、光宗耀祖,不惜使用在今天看来十分残酷的方法,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淑女”就是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封建礼教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关心全民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在文中,杜宝就代表封建势力,他什么才能都没有。就像后文中,他奉命防御敌军,临阵对敌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的手段来解除围困。
而这位父亲对待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书》都可以背诵,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杜丽娘成为了一张空皮,成为达到自己理想的工具。即使女儿病重垂危,他也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他只盼着女儿将来为他这个“名儒”增添光彩。
文中的杜丽娘也是幸运的,她终究找回了自我,就像作者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的:“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她成为了“情之至”的“有情人”,这就足够了,即使没有之后的“还魂”也没有遗憾。
有时,当我们遇到烦恼和困难时,可能会抱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和自己的命运。但换个角度想,我们要庆幸没有生长在那样的一个黑暗的世界,我们还有自由,有思想,有目标,可以为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