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一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因为有书,才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知识,才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把我们带到无限广阔的海洋。
《中国历史典故》是我最喜欢的经典图书。它记录了106个历史故事,他讲述了106个经典事迹,它散发了历史的种种真实情况,向后人传递着《邯单学步》有个燕国寿陵人,他很愚味,但他很想学会一身本领,想到隐居山村的师傅学艺。那路途遥远,他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他看见什么学什么,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他看到小孩子走路那么活泼,就要学,他看到老人走路那么稳重,也想学,他看到妇女走路那样摇摆多姿,也想学。在这样眼花缭乱的情景下,他真不知道要学哪个。不过半月,他连走路也不会了。《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优点丢掉。
是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不坚信自己的成果,而去学别人,最后把好成绩给搞糟了。在一片树林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在树上看见了一只知了,它一动不动,我便用手指着它,说:“快看!那里有一只知了!”爸爸说:“这只知了是死的,看什么看。”我一脸迷惑,说:“不可能,一定是活的,你看它还在树干上呢。”我随手捡起一片树叶向知了打去,知了竟然没有动,我再仔细看,还是没动,我就信了爸爸的话,伸手去抓知了了。没想到知了一下子飞走了,吓了我一大跳,还差点瘫软在地上。那以后我就不再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而是学会《典故》中的道理,多用头脑考虑问题,不让假象蒙蔽双眼。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一本经典的好书,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承载了人生灵魂的全部美丽。我很喜欢这本书!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二
1、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遁而去。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范,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三
暑假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林汉达先生编写的。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告诉我很多典故历史,让我学会很多成语的由来。
比如《暗箭伤人》故事讲了子都因为嫉妒颍考叔比他聪明能干,在一次战争中偷偷地向颍考叔放了一枝冷箭,结果颍考叔没死在敌人手中,却被自己人射死。但由于内心的不安,最终子都受不了就自杀了。还有《煮豆燃萁》讲三国时曹丕为了夺权要杀他的弟弟曹植,限曹植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决不宽容。结果曹植刚走了两三步就随口念出一首诗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有名的《七步诗》就是这样得来的。还有《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等,都是我喜欢看的。
这本书不但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还增加了知识,学会做人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四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五
晋.崔豹《古今注》下卷《杂注》第七:“孙权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又以船名驰马。”
三国时,孙权以舟行喻奔马,故以各类船只命名为赤马、驰马之称。后因用“使船如使马”指南人惯使舟行水中之典。
宋.柯茂谦《鲁港》:“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此处借喻南宋水军乘船疾走逃命的狼狈状。
佳气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三《封禅》:“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论赞:“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倾不见。……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
古人把有光彩的云气称作“佳气”,并将佳气看作是帝德的吉兆。后将“佳气”作为喻咏帝德之典。
唐.杜甫《哀王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读后感篇六
出处《癸辛杂识》(续集下):“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会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带着三个孩子过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对岸,然后带第二个过去,同时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带第三个老虎到对岸,最后才把彪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