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乐观的感想篇一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
乐观的感想篇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它会让我更乐观?会教会我如何才能乐观?让我的生活从此更乐活?带着我的兴趣、疑问和期望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想做个乐观向上的人,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想法,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上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下面就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让我了解到悲观者与乐观者的区别,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悲观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一蹶不振。而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时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其次,悲观者更容易滑向抑郁,即使一小丁点儿的障碍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山。悲观、消沉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个轻微的心理失常状态—抑郁。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抑郁有三种,一般性抑郁、单极抑郁症和双极抑郁症。
乐观的的人正好与悲观者相反,她们会积极的看待生活中的发生的事件,甚至在失败中他们都会看到好的一面,对什么事都充满希望,使他们更容易摆脱失败带来的烦恼,更容易走向成功。乐观使他们的事业更成功,乐观的孩子成绩更优秀,会在赛场上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乐观者愉快情绪使用心理处于更好的状态,这就是书中说到的乐观的身体不生病。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抑郁、哀伤会在短期内降低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面悲观会长期抑制免疫功能,使我们的健康受损。
悲观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无助感,所谓的无助感是指无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这种无助感可能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或人生的其它任何阶段发生的某个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之中,这此无助感使我们在遇到困难、失落时变得被动,而不是积极的面对,无法走出消极的情绪。这就是抑郁的原因,有了问题,我们如果去解决呢?本书中提到了,先是练习来慢慢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从而走向乐观。
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就好比,当员工的数据不好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员工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去面对,让她认为"不好"只是暂时的,但是也要让她看到"不好"的原因,找到改进方法。只有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乐观的感想篇三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是的,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困境。
当乐观的人来到芳草地,看到的是无比美丽的景色,在那温馨的港湾里,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欲念的沉淀,心绪的净化,他们所感受到的是生活的阳光。正所谓,阳光是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芳草的清香让他们流连忘返。
但当悲观的人来到那一片芳草地时,他们没有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那种绚丽,天地连接在一起的空旷,分不清的那片天,那片地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好地方。似乎自己处在郁郁寡欢的境界,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厌恶的景色,荒凉的枯燥。也许偶尔看到一处水洼,也不会感到这水洼流淌的是大地沉沉的思念啊。也许他们还会不惜跺几下脚,踩在大地的心灵上。
其实他们没有看到,芳草地经过人的耕耘是可以变成粮仓的,经过人的建设是可以变成城市的啊。也许乐观和悲观就是这样,只隔着那样一道窗。
有的人用博大的胸襟体察生命的悲欢,为了大众不懈努力,正确对待失败,永远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而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停的奔波,去追逐那不可能的快乐;有的人只能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感受短暂的人生享受。
做人要以快乐为本,要寻找快乐的源泉,如果生活中失去了快乐,人就像活在黑暗的角落里,就会丧失斗志,缺乏奋斗的激情,让我们扬起快乐的风帆起航,让悲观的人无声的打开他旁边的那扇窗,去感受那窗外吹来的清新气息。
乐观的感想篇四
有人爱一个乐观的人生,有人则截然相反,凡是都持悲观的态度。
我爱乐观的人生。但我也不憎恨悲观,因为这仅仅代表你的看法而已。我一直都这么认为:乐观就是对某件事认为它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可是,最近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乐观态度的看法。这件事便是5·12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在这件事中,我重新认识了悲观。
我看到了一片废墟;我看到了倒塌后的学校;我听到了一个接一个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我不再乐观。确切的说,我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仅仅只限于“乐观”,我的选择又多了一个,“悲观”。这件事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在三个月后的北京奥运会,我不再认为开幕式会完美无瑕。我甚至认为开幕式可能会有缺陷。可幸运的是,开幕式令世人为之惊叹!
我变了。我凡事都首先考虑悲观,导使我现在担心我自己在做某件事时出差错。一件事的`到来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我释怀了。我不再一味地追求极端。凡事都有两面性。
乐观的感想篇五
稻盛先生认为,新事业要取得成功,应该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他认为,这是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稻盛先生认为,头脑聪明的人中悲观论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似乎在事情实行之前就能判断成败。因此,当和他们提到新的构想时,他们往往下消极否定的判断:“这很难”,“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事业的实行力和推进力。
因此,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应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但是,当这种构想进入具体计划时,再全部委托乐观派就很危险。因为乐观派的动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委托性格谨慎、深思熟虑、对事物善于观察的人当副手,事先设想到所有的风险,慎重细致地建立起实际的行动计划。不过,一味谨慎也不行,因为这些人在设想的困难和障碍面前,往往鼓不起实施的勇气,所以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又要回到乐观论,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因此,稻盛先生认为,“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新事业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
这种底层逻辑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对于新事业,首先要有干的欲望,要有干成的决心,这是第一要义,但在干的过程中不能蛮干,要考虑到过程风险,并拿出相关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至于中途夭折,因此,从最坏处考虑,向最好处努力,这才是干事的应用态度。
但事业的成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大无畏的气概与乐观豁达的精神,则长期坚持会变得不可能,因此,“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是干成事业的必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