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一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当我恹恹地翻开,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过即使是难,华夏子孙却依旧没有放弃。当卫星的发射场地即将完工时,却被一场泥石流给摧毁了,基地建设者们愣是在废墟上,用落后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个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碍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希望渺茫时,运输团队却硬生生的用火药炸出一条道来。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遇到困难,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应当直面它,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我相信,只要我去传承这种精神,我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二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这部书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一些国家并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地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却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好玩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他们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总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三
最近我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体会到了中国航天发展之不易,感触颇多。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神十二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迈向了太空深处,实现突破;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覆盖全球,中国航天人员再一次向不可能说“不”,让中国卫星服务千家万户。
可是,中国航天实现九天揽月梦想的背后,是种种不易。
最初,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想把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打入市场,引起全球短暂的“中国火箭热”。但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美国与法国的商业竞争,这两个航天大国在背后争抢商机。中国原有计划被打乱,陷入两难。
终于,在中国航天人四处游说下,美国同意签订,将“亚星”卖给中国发射。不过,美国的要求同样刁钻,要求西昌发射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级别要达到十万级!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资料,时间紧迫,风险很大,种种压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航天人的肩头。怎么办?自己设计!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卫星测试厂房开始建设。50天设计,快速建造,其洁净程度大大优于十万级标准,温度控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国外航天专家无不为之惊叹!
“亚星”成功入驻厂房后,美国专家不断向中方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4小时厂房不得断电;电话时时刻刻保持畅通;骑车旅行西昌;爬山强身健体……面对美方的种种“考验”,中国航天员合理应对:脱下军装,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至此,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航天人更加敬佩!
从“亚星”入住到发射成功,航天人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困难:与自然斗争,与天气斗争,与突发情况斗争……他们以超强的能力、过硬的本领、冷静的头脑战胜天灾、战胜外界质疑,书写航天史实。
时代在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在发展,中国科技走向太空深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会成为中国的太空利剑!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四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解放以来成功创造运载火箭,经过多次谈判、碰壁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购买并帮助发射了一颗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成为了第一个帮助美国发射卫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展现了“火箭之乡”的子孙们的能力和成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挤身世界强国的开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关系一直交恶,从蒋介石失去大陆,到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再到越南谈判里的寸步不让。但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将美国的卫星打上天,表现了美方对中方的信赖与支持,使中国从一个东亚国家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国家,也让中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技术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仅资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时的扰动,在西昌这个几百年没见过电灯的老山沟,建起了发射台。这里没有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人员还兼职扫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外国人轻蔑的眼神。而时不时从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让火箭的研制和发射难上加难。
但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人员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诞生了世界领先的科技。
中国发射美国卫星,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强国梦”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从解放时战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够发射卫星、送火箭到太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呀!正如书上所说,得知中国要发射美国卫星时,多少华侨回国观看,以至热泪盈眶,欢欣至极者不在少数。又有多少华侨,再也不用忍受外国人充满嫌弃的指指点点,充满嘲讽的语气说话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goodgoodstudy,daydayup,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五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圆地方,肇开混茫,自古以来天上是什么,没人知道,直到到了我们这一代。
神舟卫星平地吼,光芒闪耀大宇宙。现在在我们头上,有数不胜数的卫星,它们都与我们的一丝一缕密切相关,那为什么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被世人所铭记呢?因为少数几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天是神秘的,这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天是广阔的,可人们却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尽沦落在这喧嚣中。可正是有了一群人。
正是有了一群敢注视天空的人,他们怀着年少时好奇的幻想——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才去脚踏实地地站起来,走出去。当他们望见世界的航天事业已腾飞在康庄大道上时,他们会问心无愧地奉献在人类最有意义的事业一一为解放人类双眼而奋斗中,因此来说此生才有价值。本书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冉冉升起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当航天事业遭遇困难时,又是那群人挺身而出。为中华之崛起,甘为儒子牛,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树,我辈岂只乘凉。火箭一艘艘地腾空升起,空间站也跟着建立起来。迈向天宇,是对世界的惊奇,不愿只被困在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由我们共同见证,我们为此激动不已。我们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会看与自身相似的诸多繁星,像一粒微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