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一
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
1、分析综合
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其他品种的水果,提高排列规律的要求,尝试着让孩子来排列,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
这一阶段孩子还不善于比较。他们比较面狭窄,先学会的是比较物体的不同处,父母可引导孩子比较家中的物体不同。如:吃饭时观察两盘不一样的菜,和孩子一起刷牙时可以问:宝宝和妈妈的牙刷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观察并比较出大和小、红和蓝等。经过不断启发引导后,可以慢慢告诉孩子物体的相似处。如告诉宝宝:宝宝有手,爸爸妈妈也有手。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都有手指。
3、分类
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事物来学习简单的分类。例如吃饭时,让孩子分放筷子和调羹;晒洗衣袜后吸引宝宝来折叠自己的衣物。如:这是宝宝的袜子。这是宝宝的裤子等。这样可以寓教于生活情景中。
4、理解
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个别孩子甚至还依靠实际行动来理解。因此,父母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行动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让孩子分糖果,给孩子真实的糖果,让孩子先分给爸爸,同样的再分给妈妈,最后一颗糖宝宝自己拿着,是留给自己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分享给别人。实际操作有利于孩子理解分糖果的实际意义,为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火车等。3—4岁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3--4岁儿童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汽车”。画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鸡蛋”!
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在今后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先提醒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不好行为的出现。
3—4岁的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筷子放下,站起来连讲带比划。
3—4岁儿童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3--4岁儿童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4岁儿童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3--4岁儿童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3--4岁儿童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二
(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三
一只熊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它钻出树洞四处一看,发现不远处的河滩上,一只饿极了的梅花鹿正在温暖的阳光下匆忙地啃着嫩草。熊蹑手蹑脚地朝梅花鹿爬了过去。等到梅花鹿闻到熊的气味想跑时,已经来不及了。
熊伸直了腰,一边大摇大摆地朝梅花鹿走过去一边打着哈哈说:“老天真是有眼哪!知道我睡了一个冬天,醒来要补充营养,一早上就把你送上门来了。你已经别无选择了,赶快束手就擒吧!”
就在熊准备扑过去的时侯,梅花鹿抬起头对它说:“熊先生,你要吃我可以,但你不能拿假话来骗我。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我们食草动物冻死的、饿死的不计其数,你不用动手就能获得充足的食物,放着这样的大好机会你跑去睡觉?骗谁呢?”
熊放下了准备进攻的前爪,摇了摇头说:“真是孤陋寡闻,你不知道我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吃死物的吗?为了生存平时我们吃东西挺杂的,可一到寒冬想吃的嫩草嫩枝早就枯了,河水一结冰,喜欢吃的鱼呀、蟹呀也捞不着了,能迁徙的动物早走了,不迁徙的也躲起来了。你那些死了的同伴喂狮、虎、豹这些动作麻利的家伙还不够,几时轮得到我们这些粗手笨脚的?”
熊停下来咽了一口口水继续说:“所以冬天不仅是你们的生存逆境,也是我们的生存逆境。不过我们不像你们那样傻,我们不和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对抗,不与动作麻利的猛兽抢食,嘿嘿我们睡觉——也就是人们说的冬眠。等到我们一觉醒来,已是时过境迁,春暖花开,水丰草美,食源充足,我们就抓住每年的这个有利时机,大开杀戒,恢复体力,生儿育女,图谋种群的更大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经验:逆境求生存,顺境图发展。懂吗?”梅花鹿摇了摇头说:“不懂!你还是在骗我,就算你睡觉,也不会睡一个冬天不醒呀?!你睡个样子给我看看,我才信!”
“真是少见多怪!看好了,就是这样。”熊不屑一顾地说完往地上一躺,把四肢收在胸前,闭上了眼睛。可是等它再睁开眼时,连梅花鹿的影子也看不到了,只听到远处传来梅花鹿的声音:“熊先生,谢谢你教给我逆境求生存,顺境图发展的生存之道,我刚才也是在逆境中求生存呢!”熊懊恼极了,不停地用厚厚的前掌拍打着自己的头。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四
儿童发展读后感《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学得更好。因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只会教死书的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五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力不指代智慧,两者意义有一定的差别。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六
这次观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觉得观察孩子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刚开始工作时就准备了一个教育观察记录本,还信誓旦旦地和家长承诺要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观察的无目的和无计划性,加之工作的繁忙,到现在为止我只零零散散地记录了部分行为比较典型的孩子的成长变化,对于大部分孩子则停留在表面化、概括化的了解。
通过《指南》的学习,我意识到可以将《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孩子的框架和指导方向。首先要完整地熟悉和掌握《指南》的各个领域和目标,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观看孩子活动或自由游戏时,能抓住他们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实际能够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之间的距离,从而设计有效且适宜的环境及活动,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天面对30多个孩子,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就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孩子有完整了解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如针对班级上一位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独自游戏,平时也不爱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应观察她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的表现,捕捉她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应注意对孩子做分析评价时,要全面整体地看待,从多方面的信息对其做出综合判断,并积极评价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也由此而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指南》强调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以及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课”、“说教”,而要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抓住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契机孩子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如每天的来园和离园环节,我们可以重点进行情绪安定愉快、体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领域教育、以及主动和老师同伴问好、礼貌用语等语言和社会领域的教育等。总之,各个领域的培养目标、途径,都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我们应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让孩子们多体验、多操作、多感知。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七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操作:1、将米倒满塑料杯。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操作: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3、带电的报纸
4、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5、带电的气球
6、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操作: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讲解: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创造: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7、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操作: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讲解: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8、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操作: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2、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讲解: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9、神奇的牙签
10、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操作: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讲解: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11、手绢的秘密
12、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13、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操作: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讲解: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14、蜡烛抽水机
15.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16.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17.会吸水的杯子
18.会吃鸡蛋的瓶子
19.瓶子瘪了
20.会跳远的乒乓球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八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健全的教育应该既与社会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也与儿童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在我们国家,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平常心态,这种高期待的美好愿望与科学理性之间尚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指南》科学地回答了3—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学习内容)、怎样学习(学习方式)”,以及家长“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指导”等有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性与根本性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家长科学施教的意识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基本的共识,从而保持步调一致,结成更稳定的互惠关系,增强“家园共育”的合力。
“注重身边的教育”。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有这么一段话:“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人说教得多,幼儿往往被动地灌输一些社会性规则、意识或品质。教育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游乐园,孩子懂得要排队玩;买东西,要付好钱才能吃;见到长辈,孩子会学家长一样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来问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鲜活的教育。
逸逸爸爸是个医生,也爱给逸逸买图书,他买的图书最喜欢讲的就是科普类图书。通过平时的互动,我发现逸逸最喜欢听的是大人也有兴趣讲的故事。现在益智图书没有上万也有成千,各有特色不一定要评出优劣,但是要让小孩真正吸收进图书的教育意义,跟讲授的人情绪引导很有关联。
拼命干活,把这些食物统统装上火车,送到隧道里去。可是,还有更大的冰激凌暴风雪在等着他们。小精灵们被激怒了,他们游行示威、罢工抗议,茱莉娅终于生病了。小精灵们如何渡过这个难关?肚子火车站究竟是个什么地方?神秘的隧道通向哪里?这本图画书的创意很棒,带领小朋友参观自己肚子的构造,以一种极其有趣的方式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统,帮助孩子自发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当然,健康的习惯要坚持下去,离不开全家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让逸逸做家里的小小监督员,监督一家人的健康饮食。她做得非常起劲。
逸逸喜欢甜食,牙齿质量又差,蛀牙好几颗,平时骂骂根本不管用。《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讲的是两个叫哈克和迪克的牙蛀虫如何破坏牙齿,吃什么东西会帮助他们挖街道,牙刷警察的工作,什么情况下要拔牙换牙。通过对哈克和迪克命运的讲述,牙齿大街恢复往日的平静,逸逸自己说:我不要让哈克和迪克在我的嘴巴里干坏事!而且以前我们拿拔牙吓过她(这个让我一直很后悔不该吓她),现在逸逸也能大致理解拔牙换牙不是我们说的那么可怕了。从这件事上也让我这个家长深深领会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多么重要,粗暴的教育只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恐惧的阴影。
现在逸逸虽然有时候还是会乱吃东西,但是稍微提示一下,她就会说保护小精灵、赶走牙蛀虫。鲜活的教育让孩子自发培养了自控能力,这是大人用错误教育方式无法收获的效果。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自身对知识产生兴趣,我们要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假期间,在学校的要求下,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了自学。在教学活动中同事们选择性地、挑重点地对《指南》的背景和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研讨,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指南》是一批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的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由此,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教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我们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师的滞后或理念落后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等到了三年级、10岁左右的年纪,孩子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写作业“老手”了。但是在生活习惯上,孩子们还是普遍滞后的,家长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他们将这种希翼转嫁到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在这种心理促使下,他们在选择幼儿园时,有相当多的家长会选择一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儿园。如4、5岁教授幼儿算加减法,5、6岁写汉字,背九九乘法口诀,入小学前能识上千个字。这样的幼儿园成为家长优先选择的对象。他们认为孩子的潜力大得很,只要教得会,何必要等待?教与不教就是不一样,孩子的的知识和技能大大超过了没有被训练的孩子。在幼儿园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也不得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这种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孩子就像被催熟的果子,提前开花,结果。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为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儿园教育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所以,面对家长的不正确地认识与要求,作为幼儿园不应处于一种被动盲从的地位,而应充分发挥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专业主导地位。因为作为幼儿园,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幼儿教师,专业的教育人员,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现在,而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明确了这一教育思路,那么在具体的实施中,怎样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而不是盲从于家长不正确的选择?我认为,要想在育儿观念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共识,必须首先找准与家长合作的基点与分歧点。我们合作的基点是:我们与家长的教育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材,但在具体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基于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发挥我们专业教育机构的权威性,带领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
在前一段时间我粗浅了看了这本书,但后来我为了考编认真地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我影响深刻的就是《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在后面的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在从前学习《纲要》时,让我对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有了深刻清楚的认识,现在通过《指南》的阅读,让我更加明确了在不同时期我所教授的不同年龄段孩子一般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内容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并且可以较好地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在初浅的翻看了《指南》的内容以后,根据《指南》的内容和精神,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幼儿的一日活动,其实要求各个环节都应该是有教无痕的,从晨间活动、晨间谈话、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内外游戏活动、离园活动等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设计与组织都应该以幼儿学习和发展目标为依据,在合理的期望下进行适宜引导,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还让我更加清楚了一点: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让我知道了原来随性的教育时时都在,它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更细致的方面,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更细致更全面。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早期学习标准的积极价值:对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有利于早期教育课程的设计,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建立了可靠的内容体系,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相联系,为有效衔接和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有利于规范机构教育活动,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关注教育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以上是翻阅《指南》以后的一点心得,通过对《指南》的学习让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更严格了。为了能更好的实施《指南》,我得努力的学习与幼教相关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提高和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拓宽学习的内容,从各方面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用我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给我们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九
思维的发展
(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
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3~4岁幼儿感觉的发展特点
(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3~4岁幼儿语言思维特点
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
1、分析综合
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其他品种的水果,提高排列规律的要求,尝试着让孩子来排列,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
这一阶段孩子还不善于比较。他们比较面狭窄,先学会的是比较物体的不同处,父母可引导孩子比较家中的物体不同。如:吃饭时观察两盘不一样的菜,和孩子一起刷牙时可以问:宝宝和妈妈的牙刷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观察并比较出大和小、红和蓝等。经过不断启发引导后,可以慢慢告诉孩子物体的相似处。如告诉宝宝:宝宝有手,爸爸妈妈也有手。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都有手指。
3、分类
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事物来学习简单的分类。例如吃饭时,让孩子分放筷子和调羹;晒洗衣袜后吸引宝宝来折叠自己的衣物。如:这是宝宝的袜子。这是宝宝的裤子等。这样可以寓教于生活情景中。
4、理解
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个别孩子甚至还依靠实际行动来理解。因此,父母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行动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让孩子分糖果,给孩子真实的糖果,让孩子先分给爸爸,同样的再分给妈妈,最后一颗糖宝宝自己拿着,是留给自己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分享给别人。实际操作有利于孩子理解分糖果的实际意义,为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火车等。3—4岁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3--4岁儿童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汽车”。画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鸡蛋”!
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在今后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先提醒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不好行为的出现。
3—4岁的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筷子放下,站起来连讲带比划。
3—4岁儿童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3--4岁儿童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4岁儿童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3--4岁儿童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3--4岁儿童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儿童发展读后感篇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个寒假,我认真地研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给老师提供教育建议俩部分组成。指南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制定了每个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目标,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建议,细读过后,从中获得体会。
一:满足儿童各种需要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的几个侧面犹如组成一个木桶的各块木板,只有每块木板既长又厚实,才能盛很多水,如果某块木板短小又单薄,那水就盛得很少,甚至不能盛水。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包含着各个不同的层面。从五大领域来区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我们不应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以保证儿童整体的发展,满足儿童各种需要。
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和身心健康。幼儿在营养,睡眠和运动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幼儿园教育中把幼儿的身体需要的满足放在首位,并注重保育和教育相结合。还有关注幼儿每天的情绪愉快,与怎样表达情绪。
幼儿社会包括,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要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幼儿语言是幼儿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既要注重幼儿词语的积累,也要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科学的学习核心是培养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保护幼儿好奇心,收获成就。
艺术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与对美的表达,老师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欣赏别人,展示自我,并从中获得老师的同伴们肯定与鼓励。
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各自所生长的坏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意志,个性,情感等很多方面不同,在发展上面就有差异。
如现在学前班的孩子性格与爱好上的差异就特别明显。有些孩子比较腼腆,有些孩子调皮好动,有些孩子热爱音乐舞蹈,有些孩子热衷英语,画画……幼儿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那么我们要允许幼儿个性的存在和表现。既要尊重儿童个性使其自由发展,又要充分发掘其潜能。
如艺术目标2中教育建议:“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孩子们同时听到一段音乐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有些孩子会跟着对音乐的理解和当时自己的手舞足蹈,做出不一样的动作。老师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与不同的理解。并加以肯定孩子这种自放与乐于表达的表现。画画课,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对艺术的表达自然不同,老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描绘。并加以肯定孩子作品的特色之处。
三: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培养幼儿各方面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好的生活习惯。要充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科学目标一教育建议:“老师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有些孩子在班级里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所以她每天都很愉快。有些孩子是不主动去接近任何人,只是目视小朋友们玩耍。像这样的孩子,老师就要先主动接近她,给她带来集体的温暖与安全感,孩子才会慢慢主动走进集体活动。
目标3中指出:“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与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与自豪。
前天刚接到一个家长告状电话:“孩子在家表现不好,不听话,孩子说了,不给奖励就不好好表现。”我就问这个家长孩子一天的生活肯定也有相比昨天好的地方,您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点点不同给予适当的表扬,相信孩子会渐渐有大改进的。在班级里,每周我都会给孩子们发表扬信,肯定幼儿各种突出行为,同时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成就感。也让他感受到别人的优点,共同学习的作用。
这个寒假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更了解了孩子最需要什么,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书中很多教育建议,就像一把智慧钥匙,打开了我的思想大门。使我在以后的教育路上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