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狮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小时候经常喜欢做一些白日梦,比如想象每一天未来的自己突然来到自己面前,并给自己传递了一些未来的信息。未来的自己肯定知道过几天会发生些什么事,比如被老师批评,比如考试会考些什么内容。
姜峯楠描写的这个故事让人觉得痛苦的地方是,你已经知道接下来的人生会发生些不好的事情,你的命运被钉在了一张地图上,如论你如何走都会走到那个目的地。你会离婚,你的孩子会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意外早逝,而你却无法改变这一切。当你预知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确定的,你还敢去开始这一切吗?路易莎的选择是——敢。即使知道了结果,但整个过程依旧需要自己亲自走一遍。在这个过程中那个目标甚至会在潜意识中久久徘徊,路易莎甚至会梦见自己背着女儿攀岩,而在女儿小的时候,路易莎充分给予她自由,因为结果已知——女儿只有短短的25年生命。所以到底是母亲的宠溺纵容,导致了女儿的结果,还是目标不能够改变,你只能给予她最好的一切。也许命运就是只有回过头才能看到的东西。
姜峯楠设置了一道难题,打破了人思考的之前的人生是有了因才有果。之前我们都会做选择避以免某件事情的发生,但是当一切都倒过来,结果无法改变你只能够改变的是你对待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心态。
也许人类的结局七肢桶也早已知道,但是在和人类交换礼物的时候七肢桶没有交给地球人半点新科技,多么讽刺。
狮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自由意志、宿命论、因果悖论等概念,一直都是科幻故事里有趣且烧脑的一个分支主题,尤其当涉及到时间旅行。有理性派会死磕逻辑、用量子力学等证明这些想法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但从特德·姜的科幻故事里,我们似乎找到了区别于这种二元论的另一种“解法”。
在《前路迢迢》(what'sexpectedofus)中,一个简单的负延时按钮装置揭示了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有人因此失去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放弃做出任何选择,静候命运的主宰。
作为一个篇幅只有几页的短故事,作者自然没有深入地思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他想表达的,可能还是选择的重要性。
假装你拥有自由意志。重点是你必须扮出你的决定能起作用的样子,即便你知道事实绝非如此。现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而相信谎言是唯一避免醒态昏迷的方法。人类文明如今维系于自我欺骗上,也许一向如此。
作者想跳出了决定论,以人类社会的广义角度,暗示“决定”我们的意志和认知的究竟是什么。人类社会长期以政体或宗教来维系、管理人们。一定程度上,这些都是人们以某种目的自己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而如果没有这些意识形态统一、指引人们的思想,每个独立的个体不一定有能力找到生活的动因(motivation),从而陷入一个“沉浸在漫无目的的现实中的昏迷状态”(awakingcoma)。
有趣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在与苏格拉底谈论到治理城邦、教化群众时,也提到过“高贵的谎言”的概念。但这些意识形态到底是正确的(reality)吗?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进程中有无数或不断完善、或针锋相对的哲学流派,几乎每个人都活在其中,但任意一种都不足以成为真理,我们也不是非得遵循其中一种才能生存。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
这句话回归到主题,不是指我们不相信宿命论它就不存在,而是指“相信”其实是一种认知方式。即便自由意志确实不存在,即便我们的每个选择都是注定的,即便我们知道无法改变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一切。
就像光束从空气到水中的折射,在出发前光束已经知道它的“最佳”轨迹。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自由意志。我们习惯运用线性思维、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而七肢桶(heptapod)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自由并不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在先后顺序模式的意识中,它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存在。在同步并举的意识中,自由这种观念却没有多大意义,但同时也不存在“被迫”。两种意识不一样,仅此而已。
在第二种认知方式里,事件发生的时间优先级不复存在,“过去”和“未来”的事件相互交织、影响。未来不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我们将要去实现的。我们做过的、在做的、将要做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这听起来很玄乎,但只要我们还在用线性思维去思考,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说法。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认知方式决定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
这个命题,我觉得是特德·姜的科幻故事最核心的一点,所以我一直视他的作品为“认知科幻”。
狮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好久没有写书评啦,也因为准备考试很久没有读杂书了。对于小说,自己真的很难y有耐力读完,特别是长篇小说,除非是像三体或者东野圭吾的x逻辑性小说,才会逼着自己一口气读下去,h只是为了酣畅淋漓的快感。对于这本《你一生的故事》,之前看过电影版,就是似懂非懂,这次也是为了再看一遍原著能够感受到些什么,还有正好朋友力荐这本书,ff否则w我也不会再愿意读它。
作者的叙事方式挺特别,娓娓道来,两条线并举,其中既有年轻人的诙谐戏谑,恋爱上床,开会抱怨等等接地气的表述,也有作为离婚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与孩子的对话,不同阶段母女关系等等,这样的长辈视角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自己的一种回忆,特别是自己的女儿二十五岁因为攀登而意外死亡之后,作者只是在回忆自己的亡女,没有悲伤,更多是从造人到育人整个过程的辛酸苦辣,同时也引向本书的主题,就是淡定的面对未来的q一切,即使最坏的结果在未来等着你。与这个相比,我觉得写外星人的那一条线只是衬托辅助,一方面增加了一些科幻视角,从中也可以大肆展现目的论和接受论,特别是作者对物理学中光通过水面会走时间最短这条路线的喜爱,以及外星人语言的全局性和结果论,也增添了读者zd对于人类文明支柱之一——逻辑论的质疑带来的反抗的快感。
对于书中的价值观和哲学观点,从我的角度我并不赞同。书中的结果论,未来已定,我们所作一切都不会有任何结果上的改变,只是将即将到来的事实,将其变成事实,那结果就是像人与时间化学实验的必然结果,人类就是沦为工具。这在强大未知的外星人这类科幻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这种迷惑人的外衣。对此,我表示反对。可能是受马克思物质决定论的影响,我强烈反对宿命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本质。即使是面对未知文明,不管他们比我们文明先进多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还是要有的,不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绝不放弃的气概是不能丢弃的。已经消失的古文明/楼兰古国等等,虽然已经消亡,并不能带走它曾今的璀璨,如果他自身就是自暴自弃,就不再有被继承发扬的精神流传下来。
狮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这本作品集里每篇故事都会附上chiang介绍创作思路的后记真是太棒了!读完后记,能想象chiang是如何把idea变成作品的,膜拜的感觉加深了。
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里倾向于突出sapirwholf假设,但物理中变分原理导致的对自然规律的目的论解释与之前因果论解释的违和以及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更深刻的主题。(虽然如果知道诠释千万种但计算结果总会一致就会觉得各种诠释很无聊)
巴比伦塔,可能结局没那么让人意外,但对塔的描写富有文学气息。“他明白了耶和华为什么不击倒那座高塔,为什么不惩罚人类,因为他们妄想冲破为他们划定的边界。”“用这种方式,耶和华将他的造物展示在人类眼前;与此同时,又将他的造物隐藏于人类眼前。”(不过人类还是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个闭流形了,倒也并非徒劳)
除以零,关于公理化数学的,但不怎么深刻,不太可。
七十二个字母,关于语言的创造能力/预成论/自我复制的机器,过于玄幻,不太可。
人类科学之演变,如何处理人类和科技奇点后的metahuman的关系,有些现实意义。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宗教议题,不可。
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是否有必要通过科学干预相貌歧视,联系平权运动和以及ai领域fairness的工作,很有现实意义。换种叙述方式也挺有趣。
狮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最厉害的还是第一个小故事,拍成了一部科幻文艺片《降临》,用世界上最有趣的三大类别——物理+哲学+科幻——来探讨预知未来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啊,爱因斯坦的“时间不存在”这个万年老梗可以玩到人类灭绝。
故事讲的是一位女性语言学家在与外星人学习它们的语言时,发现它们的思考世界的方式跟人类完全不同,而导致了两个文明演化出了巨大的差异,导致了它强我弱的局面。
故事里用费尔马的最少时间律为例,来解释即使在同一个宇宙中,因为人类是采用“因果关系”来理解宇宙(因为有水的存在,所以光线发生折射),而外星人是用“目的论”来理解宇宙(因为光线从一开始就知道哪一条是最短路径,光线什么都知道)。
这位女性语言学家在学会了它们的文字之后,掌握了它们的思维方式,于是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而在此之后她的选择就成了全书最妙的部分。
我想作者想说的应该是,如果用“目的论”来理解人的一生会是什么样,虽然我们无法洞察未来,但并不妨碍我们仍可以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光,我们会以最短的路径走到我们的终点,所以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必须要经历的,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应该遇到的,没有一丝浪费,既然每一件事都是必然的,就更应该全心投入,激烈的活着,为每一个念头去拼搏,去吃每一个亏,不计得失的放手去爱每一位爱人。
像印度教教导的那样,人的一生只不过是一场神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