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加读后感篇一
暑假读书篇之四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腐败的狗官——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
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加读后感篇二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道家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加读后感篇三
茶馆中,我与文木老人对坐,茶水已换了两遍。
“晚生对着周进哭贡院一回有几分感想。初只就觉得这周进几十年间不曾进过学,如今贡园一窥,见到自己心心念念一生却求而不得的东西,自然有悲凉之意。”
我为老先生又沏了杯茶,又接着说道:
“后来则知这周进虽有为自己科举不成而哭,其实还有人生无希望之沧桑,更有对一辈子被人欺辱而抬不起腰的不甘——梅三相,王举人见了他,哪个不是明里暗里的挖苦他,刺痛他,这更让周进的心千疮百孔。‘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先是为了自己没有科举的机会而哭,后是为了自己有再科举的机会而笑。”
“除此之外,周进这一哭,看似是他悲而转喜的开始,实质上却是喜剧后掩盖的永恒的悲剧——偌大的儒林中,上至六七十岁的周进,下至十六七岁的匡超人,莫不想着一朝中第。文人的心里满是科举,连养家糊口的营生都扛不起。一纸考卷,书写出来的都是被科举毒害的病态。社会已养成了一股唯科举是正道的风气,科举之弊端,由此可见一角。”
老先生放下茶盏道:
“老朽认为,这炎凉之世,众人心之所念的,怕不只是科举而已,更有科举所带来的名利,若是世间多几分如王冕,杜少卿之人,又何苦为这科举蹉跎一生?”说罢,又轻声念出一句诗来——“可怜贫贱日,秪是畏人多!”
我轻呷一口茶,说道:
“想周进贫困之时,在集上上课,连孩子们都没给他一点面子,课上毫无纪律,孩子们都知道这个又穷又呆的老头子七八十岁也不曾中一个秀才,连孩子都是如此,何况是其他人?这周进是个读书人,在当时却要被比自己身份低上不少的江湖商人们帮助才有机会再入考场。待到中举后,‘众人各各欢喜’‘不是亲的也来认作亲,不相与的也来人相遇’这中举的哪似周进,倒似他们自己。周进做一个穷酸坐馆的时候,梅玖几般羞辱他,到后来周进做了广东学道,反而自认是周进门下!如那唐时诗人,大才子宋之问一般,为了能够平步青云,以自己的才华去巴结名贵。甚至不惜‘奉溺器’!本有才华,却落得如此下场。”
“一朝鲤鱼跃龙门,周围人对于周进的态度也不免看出周进在科举得意之后,生活的变化,但是相比堕落的匡超人,周进的身上还有人性的存在。在他科举之路成功的时候,他也不忘对以前尊重他的荀老爹家的子孙荀玫多有照顾,而不像匡超人对潘三避而不见;众人以前待他不好,也从未追究;因为自己在科举之路上的遭遇,对于同样年老的范进之答卷多有关注……周进虽然被科举和世态有所毒害,但是他最后在官场上步步高升,也落得一个好结局,苦尽甘来也不愧于此。”
“公子既然提到范进,这范进和周进同有个‘进’字,身份遭遇如此相似,可思忖过老朽何故如此安排呢?科举固然流弊已久,可这人心才是背后的推力,公子意下如何?”老先生淡淡笑了几声,我不禁感到疑惑,口里念念有词:
“‘周’为方正之意,‘范’则为范例……”我的手在桌上沾了点茶水比划,却百思不得其解——“方正,范例,合起来的意思则为,“方正之例”,”老人慢慢回道,“两人同为科举下的受害者,不光有他们自身的经历,还有当时众多文人共同的遭遇,周进范进二人都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模板——文人们,大多数,都是在科举的压力下,榨干了自己的灵魂和思考,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模板。
“看似是科举之罪,其实也不然。一个时代的悲哀必定与人们的思想有关,虞博士等人所建的泰伯祠,气派浩大,最后却荒草丛生——人们读圣贤之书,说圣贤之语,但是对圣贤之人却毫无尊敬,这也只能说明人们内心并未真正领悟到前辈先贤所走之道啊!”
我似乎领悟到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悲痛,开口说道:“老先生所著之《儒林外史》着实精彩。”老先生笑而不语,轻轻摇了摇头,“是公子解得好罢了,天色已晚,老朽去也。”
世人只闻题名好,不见灯下鬓如霜。
苦尽甘来话周进,泪中沁血见炎凉。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加读后感篇四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加读后感篇五
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集中了许许多多的人物,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小说作者吴敬梓运用周进、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虽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萧云仙。其中,我最欣赏王冕,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之后,有人请他去做官,但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毅然拒绝了。他时常用梅来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质,正如他在《墨梅》一诗中所写:“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想:王冕那种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确实,我们应该向王冕学习,从小体谅父母,体谅家庭的难处。即使自己遇到困难,也要学会坚强。在大富大贵面前,王冕选择了隐居,而不是去享受,这一点不又是我们该学习的吗?面对生活中那些无耻的人,我们不应躲开,而要敢于指责;面对身边有困难的人,我们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心。正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