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菜根潭读后感篇一
《菜根谭》不啻为一本教导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荟萃儒、道、释三者思想为警句格言,以期达到垂范之效。由此书可窥见我国传统教育中树人立人历来重道德教化之一斑。这种教化无疑影响了数千年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识。但同时这种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响中国人甚深的三教思想,虽然在时间的长河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却仍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劝世人行中庸之道、持忧患意识;道家主张无为、不争;释家劝诫人们慈悲,忏罪,明心见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总那么一些不和谐音,让人无所适从。比如:现实的境况中,究竟是要“舍生取义”?还是“明哲保身”?这是个问题。可见人们在同时吸收三教之长的时候,并非那么圆融无碍,往往会出现一些混乱,就像一个人吃得太多太杂,总会有些消化不良。传统思想虽精深,亦驳杂,历来的文人士大夫虽然同是受传统熏习,行状却大有不同,由此可见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经过再次择捡的。君子们能在几千年思想的光辉中有所取舍,圆融无碍的找到自己的道,实属不易。
其次、在这些教化君子的只字片语中,处处显露着“君子”这种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权势者、曲谨练达者、肥甘丧节者、骄矜者、我见害心聪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圣贤书唯教导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堕清白。而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仅是以自食因果了结。比如: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文章开宗明义,君子应当“栖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时”,也是值得坚守的。由此可见道标是为君子而设立的。君子会“寂寞一时”,显然世人并非个个君子,相反还有很多“依阿权势者”,以至于使君子“寂寞一时”。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视最高标准,强调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关注底线,不太注重对恶的强制约束。
单从这本书看来,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敌人,至少是反面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圣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除了理性主义,我们应当树立更加务实的传统,应当关注地面上的事情,关照大多数的人性,用法律树立一道底线。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鲜耻者,即使没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于太过下作。
菜根谭读后感400字(三)
菜根潭读后感篇二
《丁丁当当草根街》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曹文轩,本书以哥哥丁丁和当当(弟弟)走散,介绍在寻找中的酸甜苦辣。
本书主要内容讲了当当被六指卖到了一个既穷又落后的“草根街”。在那里,被来福夫妇买下。由于他是个傻子,俩人后悔极了!来福想把他扔掉,由于妻子的不忍心,便收留他。开始一场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
首先,让我学到自立。
然后,让我学到热情。
如果热情,对生活会有自信;如果热情,你的朋友会更多;如果热情,你的一生才会更加精彩!
菜根潭读后感篇三
即使默默无闻,它依旧在努力生长。
地处乡村,最令人开心的事情就是一出门就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那些绿色的植物,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依然生长茂盛,无论是在什么犄角旮旯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当我们被植物的茎、叶、花、果所折服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去注意植物的根是如何生长的。
究其原因,一来是因为根部生长在地下,不容易被人看到;二来则是熟悉它们的人忙于劳作,对于其生长状态早就习以为常了,只盼望着能有个好收成,更是无暇研究。因此,大概只有年幼的孩子会对植物的根产生兴趣吧。
可是,当看到日本作家奥山久的作品——《我的草根观察图鉴》时,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同样对植物的根部有兴趣。而正是由于作者对于植物草根的研究才使得书中可以出现那些多惟妙惟肖地植物根系生长图和照片,从而让小读者们更加了解植物。
自然是神奇的,植物的生长千变万化,想要探寻根部的形态就一定要挖开土壤,才能一窥究竟。这就好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吸引着拥有好奇心的孩子们去行动,去接近自然,去发现植物的生长秘密。
比如菊芋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有的生长在野地里,有的生长在田野里,有的生长在水边,有的则生长在树林里……每一种植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性,因此在生长地、植物外形、根部方面自然有明显的差异。野蒜喜欢丛生,它的根是球状的,可以通过鳞茎形成新的植株;
桔梗的根是一种草药,它的根就像长了很多脚的外星生物,根上会冒出很多嫩芽;
菊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洋姜,和土豆一样拥有肥大的块茎,有的是紫色的,也有的是白色的,能够通过通过地下茎末端膨胀而变大。
看吧,植物的根同样大有秘密。而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根的存在,这些植物才可以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从而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人们眼中所熟悉的样子。
当然,除此之外,植物的根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用来支撑和固定茎、叶、花等露在地面的部分,使其能够经得起风雨的到来。
《我的草根观察图鉴》是一本适合儿童的自然观察入门指南,它从平时不被人注意的根部着手,描述了那些关于植物成长的秘密。换句话说,植物是有生命的,就像人一样每天都在努力奋斗,而根部就是最坚实的基础。即使默默无闻,即使被人忽视,即使我们有时候看不到,可是它们依然在悄悄努力,直到被世界所看见。
菜根潭读后感篇四
这个寒假,我看了《草根街》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当当在寻找哥哥的时候,一个有六个手指头的人出现了,他叫“六指”,他和当当相处不久,知道当当是个傻子,于是,他把当当卖给了草根街很想要孩子的来福和素珍两口子,拿了五千元后逃跑了。当他俩知道当当是个傻子时,六指早就逃跑了,最后,他们决定收留当当。当当在草根街依然保持着他的纯正和热情,以一个傻子的单纯,感动着所有的人,以前往当当身上吐唾沫的孩子都愿意和他玩了。但不久后,当当又想起了哥哥,于是,他又踏上了找哥哥的路。
一个傻子都那么懂事,而我们呢?整天嚷着向大人要东西,我们难道不如傻子吗?当当会等大人吃饭,我们也要做到,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也要变得懂事!
菜根潭读后感篇五
读《菜根谭》颇有感触:“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时也会存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别。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但却无法具备多个灵魂,否则“灵”与“肉”的搏斗时刻在进行,人活得岂不是太累了,如此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就无法统一,心灵的安宁更成为无稽之谈。
时下朋友见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这种累并非单纯的工作强度之大,而是作为社会人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体心理的疲惫,是不堪心灵的重负,对此身在职场的人们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调节。倘若我们能够做到“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卸下过多的心理重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终其一生。
如同《菜根谭》的得名: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破。但愿我们能“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会万事皆缘,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