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篇一
记得刚教一年级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天真与无瑕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他们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从教他们数的概念和认识时,大部分孩子心中早已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很大,因为课堂上学习的东西他们都早早的学会了。我记得当时在教1-5数的认识的时候,有个孩子说他20以内加减法都会了。这让我又惊又喜的。但同时也让我思考接下来的教学该如何进行。通过课间了解和网上查阅,我明白了大部分孩子都和刚刚那孩子一样。那么我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了。培养孩子的数感变成了我的新教育方法。
慢慢地我又发现,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很多知识都必须突破传统。尤其是通过学习我师父的课之后,启发更多。在他的年月日教学中,他通过出示几年的年历数据,首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数据信息,然后通过醒目的记号标出部分内容。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问题的自主观察,可以不限定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经验值得我反复摸索和借鉴学习。
这两年的教学让我充分意识到教学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不能为了不做错题而反复重复做很多遍。题海战术对小学生是极大的伤害。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篇二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务必要终身学习。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务必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篇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篇四
读完《教育新理念》这本书,真的是受益良多,袁先生的这本书,给我感动最深的不但是他对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研究,更像是他对教育的最切深的感悟。他的一个个小小教育故事,以小见大,给人以最深刻的反思,这让看似深奥的教育理念变得简单起来,宁静悠远,似清泉,无疑给我这半个槛外人以无限惊喜!
文章的第一章节谈到的是课堂教学的革命,这一章节也是我看得最入迷的一章,我一连看了好几遍,文中分5个小节,分别谈到了5种最新的教育新思路,很是令人深思。其中,我最喜欢第1、3、4小节的教学理念阐述。即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在很多中小学的墙壁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几个大字“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怎么样去面对?又是怎样去做的?老传教士式的教学似乎依然高高地举着大旗,让外面的这些深奥的几个面向显得如此的暗淡无光。我欣赏教育从实际出发,可是教育是为什么而设的?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吗?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不正是遵守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哲学规律吗?那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文中的一句话说地好“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放眼我国的现代教育,高分低能的真的很多,这是文中给我的信息,当然这也是我的同感之处,文中的有个小故事使我思考良久,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位校长(化学老师)给他的学生重考一年前的高考试卷,结果是平均分16.5分,而一年前他们高考平均分是94分。这说明了什么呢?什么样的知识是我们所要真正需要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而且现在每个学生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就像一个酒柜,需要时常整理,学生也应该学会去整理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上面让人痛心的故事!
就文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与问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研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研究性学习其实质也是让学生发挥自我动手动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要知道,为了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某一单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自我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久而久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得到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可以说研究教学是问题为纽带教学的更进一步形式,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
这本书中另外有一个让我感到心灵碰撞的地方,就是第2章节第4小节中关于提升美育的讨述。美育的本质意义书中是这样写的“美育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美来表示,比如说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方法,但什么方法才是最完美的呢?是最佳的呢?什么样的月亮是最美的呢?什么样的篮球技巧才是我们最不能忘怀的呢?其实美就是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就一堂课而言吧!用什么样方法可以使学生学地愉快,老师教地愉快,如果这堂课呈现给我们的是快乐和谐,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美。学生的纯朴是美,老师高深的教育技巧是美,力量与激情的碰撞也是美……总之,美无处不再,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在生活的其它各个方面美都存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找寻它。如果你真正努力了,我想你离美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也许因为自己是体育工作者的原故,一看到“体育”二字就不免更加仔细地看了起来,说心里话,我对第3章第6小节“走进体育”的讲述看完后,心里真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作者主要是从竞技体育谈起,谈到最多的是“体育精神”,这也是作者关于此节最主要的观点,在他看来“更快、更远、更高”就是体育了!而我总觉得这里似乎还少了点什么,这里我并没有冒犯袁先生的意思,我觉得,体育应该还有大众体育这一层面吧!而要谈到大众体育就应该不得不谈到全民体质的提高,文中所说的“斯文的运动不是体育”,那么我想问,打太极拳算吗?如果单用体育精神来定义体育的话,那么下棋就不能有“更快、更远、更高”的精神了吗?那么照这样说下棋还是体育,文中说体育不能延年益寿,延年益寿要强调养生,那么适量运动所造成的人体适应性变化,比如“心脏泵血功能的提高、呼吸系统功能的良性改变……”这些对人延年益寿真的就没影响吗?文中明确地说体育不能延年益寿是不是有些欠妥?除上面的一点疑义外,作者对体育的其它论述确实很有点意思,特别是对原始动力特点的阐述上很有独到之处。“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这就是人,说地真好。
在第4章第5小节有一段话很是发人深思,其内容是这样的“当国家竞争加剧、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甚嚣尘上;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高扬头颅;而当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则会抖擞精神。”而这三种教育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相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积极地面对呢?我想除了我们教师不断地提高知识体系;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教学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当今教育的新形势,理解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的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要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单纯地教书,教死书。
总之,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只是就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些地方浅淡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后非常感谢袁先生,这是心里话,这本书无疑给新课改下的教育方向点亮了指示灯,同时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思想碰撞,但愿碰撞下能有火花,从而衍生出别样光芒。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篇五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这是作者对教育的感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笔端我们才闻到了一幅教育革命的新气息。
教育是技艺。教育需要教师开动脑子,有充分的预设,有随时准备问题的生成,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始终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有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的教育,实现综合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他们日后的继续学习,独立处理问题提供保证等等,这些新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们教学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教育是哲学。读罢全文,我们仿佛重新认识了许多教育哲学家。孔子“天命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儒家教育思想;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的五步学习法;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践行模式”;柏拉图的“善的教育”;涂尔干的“纯粹的惟理教育”,还有诸如洛克的形式主义教育、培根的经院主义教育、斯宾塞和赫尔巴特的实质主义教育观、卢梭主张“以天性为师”以及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思想。由此看来,此书是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巨篇的浓缩版。
教育是艺术,是诗篇。在这里我们也安康难道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深湛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学科透彻的分析。科学教育的“探究与合作”;数学教育的“生活与开放”;文科教育的“感悟、理解和表达”美育的“境界、感受和体验”等等,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丝丝入扣地阐述,让人受益匪浅。
教育是思想。作者在文中谈得最多的仍是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通过现状分析作者深深体会到: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体系。他呼吁重新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三个面向”精神和“四有”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