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类和农牧的开始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叫《阶梯阅读》的书。这本书书面是青绿色的,摸上去滑滑的,看起来格外美丽。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哇!里面有整整三页编者对我们写的话,非常多。主要是说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看了“编者的话”后,我翻到第一课,里面原来还要答题的呢。
我边看边做,开始时心里有点不自信,因为我是第一次看这本书,有点不习惯。慢慢地,我发现每一课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的题目在课文中都有提示。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轻松答题。我做起来觉得又简单又有趣,很有意思。
我津津有味一口气看了5段,越看越入迷……看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大,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美,对我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一定要每天都认真看这本书。
人类和农牧的开始读后感篇二
周树广
我家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街里人管我们叫沟里的。爹妈每次进城,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也会说是沟里的。沟里的就意味着贫穷,因为沟里除了吃穿不愁之外,好像真没有什么。我们村的人,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没几个,几乎全是关里老家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投亲靠友闯关东,来到了这个大山沟子。我大姑是跟大姑父来到沟里的,奶奶就让懂事能干的爹奔着大姑来到了大东北,这一闯就是几十年,爹18岁闯东北,就再也没有能够见到我的奶奶。
爹说,要是当时像现在这么宽裕,就不会连奶奶最后一面都没见上。爹年轻时也出过民工,听妈说爹那阵儿在吉林和浑江干过活。我说,爹你那时要是留在吉林,哪怕浑江也好,肯定比现在强。爹笑着说,都是命!关键是人家不让咱留呀,只有公社收!所以最后还是落到了大山里。
贫穷让人坚强。对于勤快的人来讲,在山里永远也饿不着!提起队里的陈年旧事,今天听来肯定有的人不可理喻。但是这实实在在发生在那时的事。爹妈说,那年月特别困难,一条裤子穿了好多年,也没有能换的,哪能像现在一样,多的数不清。队上老庄家的,推磨时怕把裤子磨坏,每次推磨时,都把裤子脱掉。为了多挣点钱,爹冬天上山拉木头,早上3点多妈就起床喂牛,给爹做饭。等4点钟,爹吃完饭后就上山了,晚上回来时已经7点多了。妈说,爹那时有点虎(东北话傻),大冬天的为了赶进度,爹穿着棉裤跳进河套里干活,所以落下了腿疼的毛病。
其实,妈也是这样,只要能挣到钱,受再大累都行。我记得大约七八岁光景,那时妈妈每次到临江上街,就为了省车费,早上四五点起床出发,步行六七个小时赶到临江,买完东西,再背着东西步行返回,到家都摸黑了。有一次,妈妈破天荒地买回来一个菠萝,我和弟弟都惊呆了,从来没有见过呀。其实妈妈也没有见过菠萝,她像切苹果一样,用菜刀把菠萝切成了块,拿给我们吃。后来这件事成了笑谈,但那种滋味真是永生难忘。
刚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秋天,每天放学后的路上,我都会采一把车前子,有时还到树林子里打松塔。所谓积少成多,进入初冬后,我已经弄了一大包松子,到小卖店卖,结果看到店里卖剩下的过期的月饼,最后和老板商量,用松子把他剩下的月饼全换给了我。老板反复跟我说:“吃坏肚子可别后悔!”就这样,我丝毫没有犹豫,背着一大包月饼回家了。结果回到家一看,由于时间太长,月饼已经有点变质了,换在今天肯定卖不出去。但是当时,爹妈也没有责怪我,月饼最后照样被我们给消灭了。
上中学前,我和弟弟的.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自己做的。妈妈把家里人穿不了的旧衣服毁掉,一层层地用浆糊粘好,在炕上烘干,然后做鞋帮。别人穿过的不能再穿的鞋也会被妈妈废物利用,用这些鞋的鞋底做新鞋的鞋底。每年冬天,妈妈都会给我们一家人每人做两双布鞋,来年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村里通电了,看着别人家陆续地买电视了,但是我家始终没有买,每天晚上,我和弟弟都会跑到邻居家看电视,听评书、看电视剧,觉得非常快乐。直到我上高中时,家里才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其实,爹妈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家里已经不缺钱了,看着别人家置办电器、买这买那,爹妈始终心如止水,过着平淡充实的生活。因为他们有一个别人看似有点傻的想法,就是不管多苦多累,都要供我们兄弟俩上学。为的就是不让我们兄弟俩步他们的后尘,将来考上大学有出息,好跳出大山沟。
小学毕业后,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爹妈没有把我送到乡中学,而是找人把我送到了市一中上学,虽然这样每年会比在乡中学多花很多钱,但他们眼睛都没眨一下。
贫苦的生活环境,给了我和弟弟求知的力量,激发了我们好学上进的动力。小学,我们哥俩始终名列前茅,赢得了老师和邻里的赞许,夸我们是大学苗子。弟弟初中毕业考取了吉林省农业学校,我后来考上了军校。
想来之所以能够有今天,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贫穷!因为,贫穷让我坚强,给我不断前行的力量,这是一些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作者简介
周树广,毕业于郑州防空兵学院,全军政工网远程编辑。爱好新闻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队党的生活》《全军政工网》《前进报》《吉林日报》《长白山日报》《四平日报》等军报刊网络媒体发稿千余篇。
人类和农牧的开始读后感篇三
(一)
这是一篇微笑着写出的文章,也需要微笑着看、想。
微笑虽不算难得!然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微笑不可不得!,什么是“微笑”?所谓”微笑”, 不光指脸部肌肉向上移动——这是没有感情的,只是装样罢了——这个动作还表现着:、自信、理智、理解、关爱……这个动作很重要,甚至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的确,在生活中,微笑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微笑不可缺少,正如文中一样,微笑是理智的表现,唯有微笑,可以区分人类与其他生物。自然母亲对人类最为宽容,给予了我们这些东西:哈哈大笑、嚎啕大哭、低声细语、默不作声、暗自落泪、咯咯一笑……但我们很幸运——我们懂得微笑,这才是灵魂的财富啊!
文中又说到:“微笑”这一“功能”在某些人身上会退化,那他(她)必须采取措施,把微笑的“法宝”一件一件地找回来——温柔、顾念、自惜、、包容、理解……丝丝缕缕都别放过。是啊,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能够构建和平。心灵的净化剂便是微笑,忘记了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病患,是心灵的污染源之一。
同样,对于看似需给予怒目相视的人,报于其微笑也无妨,给对手微笑,也是给予自己力量,对于另外一些所谓的`“坏人”,以微笑面对,是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不可放弃,无时无刻,我们都要给予自己微笑的力量,从一个微笑开始,便能踏上的道路。
(二)
今天我读了《从一个微笑开始》,本文用诗化的语言,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释了“从一个微笑开始”的重要性,意蕴深刻。
笑声是乐观与希望、健康与积极的体现,是和谐与平衡、成功与幸福的流露。笑声是生活的必要点缀,面对生活,微笑相待,灿烂的阳光永驻心房。
面对生活,要坦然微笑。因为微笑生活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别人,因为微笑着生活,生活也会向我们微笑。
微笑更是一种态度。不仅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在苦难面前,我们选择微笑,只要拥有微笑,生活依然是一片晴空。
就像我,为自己打气,为自己加油,给自己鼓励,()也要给自己加大压力,给自己的压力就是给自己的动力。你可以在作文的时候,看时间,给自己定时完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少一分钟,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对自己微笑,完成了给自己点小奖励,这样,就会离成功更近,离幸福、快乐不远了。
当你痛苦时,对自己微笑,微笑着去做事,微笑着去面对生活,这样,日子会过得很快,快乐,也这样来临。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是交往中的一份礼品。从一个微笑开始,用微笑表达情感,用微笑传递友谊,用微笑传播文明,用微笑构筑和谐,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人类和农牧的开始读后感篇四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作为名幼儿教师,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生的负责”;爱,不是用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颗颗童心,而是“需要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向她们学习,起做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吧。
人类和农牧的开始读后感篇五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侄子的祭文,被历代人称赞不已,因为它以情动人,不加修饰地表达出人类最原始、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那种悲恸无形中表现得尽致淋漓。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韩愈得知自己的侄子撒手人寰,那种悲痛随之而来,而巨大悲恸难以言表,那种真真切切的痛楚是我们如今不能体会的。
文中抒情和叙述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联系两个人的身世、生活,每一字都书写着他对亡侄的哀痛感情,也饱含自己凄楚的官场沉浮的感慨。全文以诉说的语气写成,哀家族的衰落,叹自己的未老先衰,悲十二郎的早去,也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疑后嗣……把内心的`辛酸写到极致。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无比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王国维先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最后那几段的呜呼,带着强烈的无奈痛苦,让人潸然泪下,如此的感情深厚,可是却阴阳相隔,那种痛苦无力是常人不能体会的。正因为十二郎和韩愈的特殊关系,两个人感情从小便有那么好,一个知己的死去是多么惨烈。物是人非,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人生,人生总是如此凸显它的残忍和决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多么发自肺腑的呼喊,多么让人无奈的呼喊,阴阳相隔的两个人,此生都没有机会再度一同笑谈,一同畅怀。
人类是情感动物,与情相关,怎么会不打动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