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后感篇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说讲述了湘西小镇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是灵魂的栖息之处。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莫过于翠翠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等心上人回来,他呆坐船头无望又漫长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傩送,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却突发意外。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和傩送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期盼的感情,是读者为之焦虑又莫名伤感,但也许这不确定性的结局反而更好一些。爷爷因为自己女儿的爱情悲剧而沉不住气,在对待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这一场纠缠的悲剧性。对于翠翠来说,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如果他能勇敢一点,和爷爷表达自己对傩送的心意和立场,也许等待他的会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对于傩送来说,他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不够勇敢。作为那个理应主动的人,他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欢的人是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谦让这份感情,可以说天宝的趋势和他的优柔寡断也脱不了干系,而对于天宝来说明知道翠翠不喜欢自己,但是却赌气离开,因为不冷静,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让爷爷和傩送一辈子活在自责的阴影中。
也许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没有死,如果傩送没有误会爷爷的用意,如果傩送不是因为哥哥的死,再加上家里逼迫赌气出走,也许傩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但是话说回来,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无疑就像一场无期徒刑,少了凌迟处死的痛苦,却多了时间无情的吹打。原本应该是一段青涩的爱情,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成了灰色的悲剧。尽管湘西小城的民风再淳,尽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画,可现实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应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注定不凡,总有一些有所谓的,没所谓的事情使我们一步步成长。
边城读后感篇二
第二年端午,他又去了茶峒,这次她没有见到傩送,却见到了傩送的`大哥天保,天保也爱上了翠翠,翠翠的命运从此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命运相联系了!
翠翠依然记得那年端午节遇到的傩送,和那天发生的事情,又过了一年,新的端午节到了,翠翠在渡船的时候遇到了团总的女儿,准备给傩送做媒的。傩送二老,派人来替他们,接他们二位去茶峒看赛龙舟,他们到了茶峒,翠翠恰巧和那个女孩子坐一起,很多人都来看那个女孩子,翠翠觉得无聊,下楼,却又听到了楼上的女孩子准备用一座碾坊来作陪嫁,给傩送做媒,同时也听说了,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翠翠心中的失落从这里开始,却又不带有一丝的喜悦。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觉很真实,当二老的长工告诉爷爷,二老安排翠翠和爷爷坐在楼上,爷爷问翠翠你去吗,翠翠说我不去,我愿意陪爷爷去。感觉特醇厚。
大老天保来渡船,对爷爷夸起翠翠。然后托人在端午节时向爷爷提起了他想娶翠翠的事情了,爷爷很高兴得回去给翠翠开玩笑的说,天保大老要娶她做老婆,翠翠不知道该怎么做,装作生气,爷爷也没敢再问下去,这事情放下了,傩送明白了哥哥的想法,同时也让哥哥,他不要碾坊,而是要渡船的,但是兄弟两个却又不能向其他情敌那样决斗,他们只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约定为翠翠唱情歌,可是一开始唱歌时,哥哥天保就认定自己输给了傩送,于是决定离开了茶峒。
不巧,当天保离开茶峒之后,在一次行船中,他在水中死去了,一个水中生水中长的汉子就这样死了,傩送前去寻找哥哥的尸体,但是毫无进展,途中,遇到了爷爷,爷爷含蓄的一问一答,让傩送误会爷爷不愿意让翠翠嫁给他,傩送在回到家之后与父亲因为是要碾坊还是要渡船吵了一架,离开了家,而爷爷去船总顺顺家,顺顺由于大儿子天保的去世,对爷爷的态度极其不好,爷爷由于担心翠翠的将来,在忧郁中死去,他死去的那天,天下雨,雷声很大,第二天,爷爷死了,屋后的白塔也倒了,可怜的爷爷,可怜的翠翠。
杨马兵来照顾翠翠,船总顺顺也来了,并准备迎娶翠翠过门,搬过去住,但是杨马兵认为不成样子,要等傩送回来,但是傩送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翠翠阿,你知道么,你所等待的傩送还能不能回来呢!
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真情,很喜欢。
边城读后感篇三
读完《边城》,我对这部小说的感觉只有两个词——质朴、平静,无论是作者的文笔还是故事情节。
小说中最让我难忘的情节,是翠翠和傩送第一次相遇。从文先生对这一部分的描写,并没有用太多笔墨,少的好像两个不太熟的人打了个招呼。但是,就是这短短的一个邂逅,却让彼此再也不能忘记对方。不知道是因为翠翠和傩送都还太小,还是因为有那样一个成长环境,他们是如此的天真,正因为这种天真,他们的内心很干净,干净的没有一点杂质,只有那对爱情朦胧的感觉和向往。一见钟情大概就是这样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读《边城》时,总觉得有那么一点淡淡的伤感,也许是因为从文先生本就把小说写成这样,也可能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感受吧。但我肯定《边城》的结局确实是淡淡的悲伤。爷爷死后,翠翠和黄狗,就这样守着那条渡船,等待着、等待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够了,这样的结局已经够悲伤的了。这里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泰戈尔的诗这样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却还装作毫不在意。”不管是翠翠还是傩送,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彼此的爱慕,然而,天保的死,在他们之间掘了一条难以跨越的沟渠,老船夫疼爱孙女的做法,却有心无心地打破了这段单纯美好的感情。人们常说等待是美好的,可说这话的人必然都至少等出了一个安抚得了内心的结果,而对于那些连结果都等不出的人来说,太痛苦了。从文先生无疑给读者留下一块自己涂抹的空间,你可以让傩送回来,忘掉过去,娶了翠翠,从此夫妻以渡船尾声,简单却幸福,你也可以让傩送永远不回来,让翠翠一辈子守着渡船等下去……可最终你会发现,最好的结局还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正如一幅中国画,有了留白才更有意境。
也许这就是沈从文的魅力吧。读一读《边城》,用心去感受这种平静和这种淡淡的悲伤。
边城读后感篇四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篇五
梦中的山水小城,藏着这个故事纯粹入骨血的、朦胧惹心悸的、胆怯恐触碰的故事。
一个纯粹入骨血的故事。翠翠懵懵懂懂,独属于少女的第一份爱恋;老船夫日复一日的坚持撑船摆渡;天保略带着冲撞和拼劲儿的追求;傩送少年意气的、会发光的喜欢所有的所有,在一起和成了《边城》的模样,它们各有各的颜色和形状,各有各的喜怒哀乐,林林总总好多东西,眼花缭乱却也总能够看清楚,只因为底色都是纯粹二字。纯粹的人,纯粹的感情,纯粹的环境,故事的骨血,焠着纯粹。沈从文先生用这些纯粹,砌出了人性最美的样子。
一个朦胧惹心悸的故事。翠绿浅蓝天色,鱼跃虾涌池边,脚步是轻的,节奏是慢的,朦朦胧胧的样子,却从来不必担心明天,现在是愉悦的便足以。小说中对很多情节都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比如刚开始大鱼象征着的翠翠和傩送的相互爱慕,爷爷对翠翠婚事的态度,天保对翠翠的情感,再没响起的山歌,最后翠翠似乎遥遥无期的等待沈从文先生在这些朦朦胧胧的情感中清晰地立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初看时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最后又总会逢来一个又一个的果真如此。朦胧背后,是先生未讲完的话。
一个胆怯恐触碰的故事。边远的湘西小城,散着泥土香的淳朴的乡民,这里的人都是细的细致的、细腻的、细微的细微中开出花来。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是与近现代化的城市完全不同的、彻底分开来的;他们的生活轨迹,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的,是时隔多年依然会想要怀念和回望的;他们的情感是最热烈的,也是最腼腆的,蕴在干净透亮的双眼中,目光所及之处,雾着银光。正是这样的他们,这样的一群湘西乡人,莫名地让人心生恐慌因为那样的生活准则,那样的情感,那样的双眼,似乎都离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们太远太远了;又好像一面最原始的镜子,带着另一个时代的记忆,就那样随着纸质的篇章铺展开来,好像所有的龃龉和肮脏都能在其中显形,让现代人避无可避。
我并不想去揣测从文先生的意图中是否带有这样的讽刺,但我乐得一厢情愿。先生在下笔时,想必也是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一个笔者的修养,让他把所有的话都加以遮挡和美化,融进故事里;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好意,让他把故事写成胆战心惊的美。我们读到的,都只会是我们想到的。
湘西小城的故事已经讲完很久了,而沉睡的人,还是太多太多。
小说最后是这样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还等吗?
等吧。
等什么?
等他回来;也等我,忘记他。
边城读后感篇六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盛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
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他们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
边城读后感篇七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农村人,尽管我处于襁褓之中就被爸爸接到城里来,但我的出生地是在老家镇上的卫生院里,所以我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村人——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此后,只在每年春节期间回老家看望亲戚长辈。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是向往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因此最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这本书带我梦回乡村,勾起了我的诸多回忆与感想。
但这本书并不是全讲的爱情,沈先生用他那朴实的笔调娓娓道来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世故、纯朴的人家、纯真的爱情以及那如诗如画与世隔绝的乡村景致。书中的一切令我沉醉,让我流连忘返。
虽然湘西乡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沈先生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在懂得了它的残酷之后却仍然深爱着它,仍然眷恋着它残酷面目背后的美丽景致。正如诗人艾青在他那首闻名于世的《我爱这土地》诗篇里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都会有这样同样的感触与情怀。
《边城》这篇小说是沈先生于一九三一年创作的,那时的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但沈先生用平实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湘西的一个小城描绘的如一个世外桃源。人性的自然美、善良以及恬静的乡风,给世人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人间尚有纯洁无私的爱。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小城,临水而建独特的吊脚楼,家家户户屋前挂着的风中摇曳的大红灯笼,潮湿而又古老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读后感矗立于山坡之上的白塔,还有那在村庄上空升起的炊烟,这一幅幅湘西乡村的景象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久久不能忘怀。令我最向往的还是那些淳朴的乡民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船总顺顺送给他们很多日用品。有人家娶新娘,翠翠和祖父很高兴的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他们的生活很清苦,却能相互帮助。相比之下,现代城市里的钢筋水泥虽然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淡漠了。我希望有一天,城市也能像农村一样温暖和谐。
小说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却又掩盖不住悲伤。整个故事以无尽的哀伤基调缓慢铺陈来,中间有期盼、有希望,有等待还有撕心裂肺的绝望,最后在凄婉中谢幕。
边城读后感篇八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公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语中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是脚踏了三省(市)的边界小城,是小说中的——边城。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省凤凰县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神秘湘西的熏陶下,沈从文先生的笔多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对家乡的眷恋。我想,一个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优秀的`启蒙老师。
《边城》中描写了一条河,一条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游经验中,想必那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从文先生说过:“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创作,谁告我的创作?就只是各种地方各样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书中的呈现是:孕育了生命、培养了感情。而让我真正感动的,是在这水上,有一只方头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态,也有管船人作为祖父和孙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细长的感情。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家人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没错,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们相依为命的感情,让我几次不自觉地眼眶发热,鼻头发酸。
在我看来,翠翠的母亲死了,丢下了翠翠,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翠翠的父亲是个军人,他有军人的责任却无视了身为父亲的担当。抚养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当起了“父亲”、“母亲”和“祖父”。
翠翠让祖父少喝酒,让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经老了,心中还有唯一的牵挂——翠翠。爷孙俩的日子是清平而快乐的,“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让翠翠看到他的肌肉,还说:“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这位祖父想让自己的孙女相信自己还有爷爷,有依靠。说实话,读到这段时,快泪崩了!因为这些,我又觉得,其实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时候也在湖南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在《边城》的人物描写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总让我觉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见过。仔细想想,也许是在赶集时,擦肩而过的神情。也许是在自己小时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样的女孩儿。于是,我总结出了一句话:“描写一个人,如果能让人似曾相识且产生共鸣,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写。”
黄永玉先生用笔画出了湘西,沈从文先生用笔写出了湘西。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人性的纯粹,也写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许我体会得不够,但《边城》这本小说是真的感触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谢谢沈从文先生!读您的《边城》,这座“边城”就住进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