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没有读后感篇一
原以为手中捧着正在阅读的会是一本心灵鸡汤,可是初次读,感觉这不是自己喜欢的文章风格,但是这不妨碍我继续阅读下去的信心,因为文章里不只是简单的叙事、回忆,还有有着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恰当的比喻。
最初看到书名,就在猜想是什么样的人会起这样一个名字--《没有的生活》。想要说的又是什么呢?直到认真品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没有的生活,生活中没有的故事。看似简单的语句,但是理解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的生活方式也会不一样。那些喜欢去往大都市的人,自小是在山村长大的,他们的梦想就是走出山村,去往繁华的城市,去体验大城市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人,放着年薪上百万的工作不做,却在郊区过着农夫一般的生活,他们抛却了城市中的浮躁及快节奏的生活,在郊区属于自己的地盘上悠闲的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谁又能否定谁的生活呢?忆起文中作者对今后工作的规划,说是想要成为一个卖电影票的姑娘,因为在那个小小的窗口里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电影票,还是一个个即将上演的故事。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样浪漫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被身上背负的各种担子压力直不起腰来。况且,即将上演的故事听一遍是新奇,次数多了也就变了味了。
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是啊,我们生活中又有什么是存在的呢?又有多少时候是属于自己的呢?繁忙的工作时间、回家忙碌的身影、维持着各种关系、提升自我价值,哪件事情让你有成就感呢?做这么多,有什么事情是让你有幸福感的呢?这些只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不断的用时间去填充生活中的每个角角落落,是必须要去经历的罢了。
用文字、用隐喻、用幻想、用诗意的方式将自己所憧憬的生活再一次呈现于眼前,好像现在的自己就是当时的自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也没有什么顾虑,只是开开心心的、单纯的因为某一件事情而去努力。时过境迁,我们都已不在原地,各自背负着我们该有的责任,于自己想要的生活,背道而驰。《没有的生活》到底是没有什么呢?于我,是一切身外之物。于你,是心理、精神上的寄托。于大家,谁又知道呢?而在言叔夏笔下,生活中“没有”的东西,给未来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没有读后感篇二
散文之美,美在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在精巧新颖的构思,美在生动传神的语言。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脉叮咚流动的山泉,一幅曲径通幽的山水画,一杯沁人心脾的醇香美酒,能给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极大的美的愉悦。10月份的最后一天,恰逢周末,让我们尽情徜徉在至真至纯的散文里吧!
初读言叔夏,还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一个孤独的年轻女人,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从台湾南部小镇到东部乡间再到城市盆地的人事流转;上课、房间、衣蛾,家人好友的死亡与别离。言叔夏以极为世故又极为澄澈的文字,被时间淘洗却益发光亮的天真,羚羊般跳跃的意象,欲语还休道出生命中的伤害、失落、启悟,与难以言喻的感思。泯灭爱与残酷、梦想与死亡、温暖与冰冷的界限;在倾斜琐碎的世界中,以字织茧,呵护着一个既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有些读者也许会说,看什么散文?看来看去都抓不住中心思想,小说不好看吗?其不知,散文的特点与精髓正在于“形散神不散”。读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这是一种时间的沉淀。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待,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重叠又不重叠,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自有大美存焉。
穿越家族人事间的孤独与热闹,最终到达“没有的生活”,每个人都能在书中对照出真实的自己。作者简介:言叔夏,一九八二年一月生。中国台湾女作家,猫奴。白昼梦游,夜间散步。东华大学中文系、政治大学中文所毕业,现为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生。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著有散文随笔《白马走过天亮》、《没有的生活》。
我没有读后感篇三
20岁的年纪总是幻想着过轰轰烈烈的人生,想有车有房有钱有人爱,我们这一生想要拥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于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要得到一些东西,去赚钱,去工作,去学习,去结婚,去生子。
仿佛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不可否认在20岁之前的生活,我们的确是为了拥有存活于世。拥有一些东西好像成了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的全部意义。
但是到了30岁,40岁以后的年纪才会逐渐发现,大道至简这个道理,没有的才是最奢侈的东西---无病无灾无分离无痛苦。
言叔夏这位生于1982年的当代作家,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曾经获得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主要的作品有《白马走过天亮》,《没有的生活》。
他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特别隐晦的感觉,好像通篇文章告诉给了我们一些东西,但是仔细一想又不知道他要在说什么,明明心里已经有了这种感觉所以才会反复回味他的文字,这也许就是他的文字给我们的力量。
尤其是到了我这种三十而已的年龄段,该跌的跟头都跌了,该撞南墙的也都撞了,有很多真理听不进别人的劝说非要自己去试验一下的,苦和甜也都尝过了。结过婚也养育过,看起来仿佛人生圆满了一样,但是仔细一想,我拥有的这一切其实也并不是我的。
反而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总是去回想以前的事情,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去过哪些地方,遇见过哪些人,做过哪些事情,而现在对于我来说,他们又是怎样的存在,年轻就是这个样子啊,就像本书中所说,“年轻的时候弟弟是多么不重要的事因为多的是虚掷浪投的时间。”
也曾经有一年,因为自己心血来潮就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岛国的日子,一呆就是一年,这一年当中除了繁琐的工作让我的身心疲惫之外,更多的是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去陌生的城市走一走,感受一下他们当地的文化氛围。
或许年轻就该是这个样子吧,想要拥有什么才要过怎样的生活,然后拼尽全力。这才是年轻时该有的样子啊,如今的年纪已经不允许自己再做那么冲动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反而看开了好多,生活在不知名的小城,过着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假日的时候偶尔会去别处的城市旅游。
想到无病,无灾,无分离,无痛苦,这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呀,而这也恰恰是,大多数人都想要的生活的样子吧。感恩我们每一个人的“没有”,就是这种没有让我们过上了人人称羡的生活。
我没有读后感篇四
“别在猫面前换衣服。为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因为人类无法知道猫到底看到了什么啊!”
我们对于眼前的生活有很多的定义,因为生活总是充满着不确定和未知,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充满未知的可能,我们才更向往那些没有的生活。对,没有的生活就如同寻找着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地方,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远方。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什么也没有的生活。
台湾作家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一书重新给我定义了很多东西。这份定义来自于她的文字,来自于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论是没有的生活,还是人生充满着无数种可能,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无限轮回中循环上演。行走于世间兜售故事的人,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聆听者。寂静的午夜,静静的聆听这个故事。
只是故事还没开始,时差已经存在了。故事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身体和意识的短暂分离,犹如元神出窍。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读这本《没有的生活》时更多的感受是自己的意识漂浮在时空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循环往复。
活着。一直活着。言叔夏的文字有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魅力,就像我们向往的远方。远方有些什么?一封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件,一行早已抹消的地址,一个朋友再也没有音信。在她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知晓属于她的秘密。“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的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言叔夏老师的文字很特别,在她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具有了更多的诗意,她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特别就在于她文字里对生活的那种见微知著。在这本《没有的生活》里,她的文字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因果,没有一个梦是真正的属于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理应有梦的一群人,只有在梦里出现的景象。不知道从某刻开始,我再不能入眠。再不能有梦。
我,恶魔,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而生活本就不应该是一种样子。《没有的生活》——freedomdream。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像一个敝帚自珍的气儿,什么都没有又异常的富足。而有关生活里的故事像一个注定要被这城市每日新长出的植被所覆没的故事,包括我曾以为我在这里活过的证明。没有什么被留下。什么也没有。
我没有读后感篇五
人生有很多种定义,我们每个人却只能选择一种人生,没有重复和试错重来一遍的可能,有的只是自己承担单程选择的勇气和面对。有时候,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勇气,而是在生活中慢慢习得的能力。
看完台湾才女作家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散文集,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但我却想过什么都没有的生活。”
言叔夏,是80后的台湾的文学博士,算是这几年颇有点名气的台湾才女作家,曾获得过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和林荣三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白马走过天亮》《没有的生活》。
看着言叔夏的文字在书中一点点展现,感觉像是有个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纸张的另一端跟你述说生活中的小小的感动和感悟。远方都有些什么呢?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呢?现在的你是不是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节奏呢?……诸如此类的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地带着点小意外和小惊喜的那种聊天。
在言叔夏看来,远方有什么呢?可能是一封寄出却没有收到回音的信件、一行早已抹消的地址、一个再也收不到音信的老朋友吧!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言叔夏的文字有时候会让我们阅读的时候不由自主停下来思考,书中所写的这个时刻,我在哪里?在做些什么?这个1999年,作者说“赝品一样的,一九九九年的我。”我象被人点到了死穴,开始脑海中像放小电影一般开始回忆那个1999年狼狈不堪的我,忽然间泪流满面,想起来那个离我远去的背影:“明天见啦!傻妞!”结果此生再也不能见,人生的意外和伤痛就是这样不知埋伏在哪里。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喜欢文字的原因吧。那些小小的铅字后面就是开启你人生的某个阶段的密码。《没有的生活》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貌似不经心的却在心里刻印了人生各个阶段印痕的生活的本身,不刻意追求那种镁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要的是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深深地生活在日子里面的本真,淳朴和自然。
作者写自己的十八岁:“白日像沙漠一样永无止境,永不天黑,要人骆驼一样地驼起自己的十八岁。”深有同感,那些教室里坐着人声鼎沸的人群,自己却似乎孤独得在世界尽头一样的时刻,你有过吗?我至今还难忘那些年积攒起来的无助无奈和伤感,却也庆幸就这样走过了自己的十八岁。
是作者这么多年来成长的记录,是家人给予的点点或温馨或惊恐的回忆,有时候午睡醒来,“分不清究竟是黄昏还是天亮。”言叔夏的文字在散文中显露出忧伤的底色,但这就是青春,琐碎的生活本身中,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忧伤呢?言叔夏用她擅长的文字把控能力将那些记忆中的过往时光细细道来,把我们可能尴尬的亲子关系中不擅长表达的家庭中的关爱和误会在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呈现出来,谁能说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别呢。
我们每一个人也许也是这样吧,像一只蜗牛,背负着重重的外壳,走一路,却也一直在那些回忆中慢慢习惯于什么都没有的生活吧。为了这样的共情的书写,感谢言叔夏写下来这些伤感通透的文字,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到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渴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