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一
数学,一根串着文明历史发展的闪耀金绳,它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努力的结果。
对数学不太敏感的我,拿起这本数学史,一开始是不愿意翻开的,认为它语言生涩,一定有很多的生僻又陌生的专有名词,几乎满篇皆是,所以从收到这本书之后2天内都没有看过。但是为了完成刘老师的作业,我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陌生的书。这本书是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进行编布的。
读 开端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很不一样语言是亲切、严谨的观点是新颖的。作者“从历史开始学数学”的观点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变得愿意与他一起跟随数学的脚步,一页一页翻下去,读下去。在书本中,有许多我认识的老朋友,他们曾经在小学或是初中课本上出现过。像欧几里得、笛卡尔。他们是数学的奠基人,为数学之路铺上卵石。在这本书中也出现过一些我不熟悉的伟大数学家,他们在认真探究,证明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令人心生敬畏。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打破了“数学家都是男性”观念的法国优秀女数学家———索菲.热尔曼!
她在所谓的“启蒙运动”中成长,怀揣着炽热的想成为数学家的愿望,在困难重重克服了社会对女性知识分子的偏见,在弹性理论上取得重要结果。实在令人佩服!
当今社会,数学在多领域工作,在工地、广场、车站、实验室......
我们需要数学,今天需要数学,未来也一样需要数学,因为“数学不是被发现出来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
学好数学就是走好未来的一大步!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二
近日我认真拜读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一书,这本书是们学校发的。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颇有心得。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是王丽杰、吴文信所著,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位我们剖析了新课程这一核心理念。
第二部分“走向生活”,让我们把握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两个基本理念。
第三部分“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介绍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我们明确了这个基本理念。
第五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而讲的。
第六部分“教是为了学”阐明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第八部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还提供了许多教学片段或课例及简明的点评,并总结出课例所蕴含的理念,还为读者总结提供行动策略。
真正是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理念阐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行动策略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做到课例、理念、行动策略的“三点一线”。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旧课程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而新课程观则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2.课程和教材的关系.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里是指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举了很多鲜活的例子来反映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本书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也给我带来了收获。比如以前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我比较盲目,现在我知道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1、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2、让孩子学得有兴趣;
3、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4、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5、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6、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其中“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三
《数学史》把数学几千年的发展浓缩为这本编年史中。从希腊人到哥德尔,数学一直辉煌灿烂,名人辈出,观念的潮涨潮落到处清晰可见。而且,尽管追踪的是欧洲数学的发展,但并没有忽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数学及创造这门学科的数学家们的单卷本历史著作。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数学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又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记数系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中国筹算数码等等。
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最习惯和擅长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的方式呢,难道就是因为老师们一代一代这样教出来的吗?很多人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者根本并未思考过。书里写到:“十进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过是解剖学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个手指、10个脚趾。”经历过扳着手指头数数的过程,可能十进制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自然形成。
通过对书中一些知识的'阅读与思考,可以感觉到许多知识并不是那些先驱者凭空乱想出来的,是根据某种需要而研究出来的规律,而且是一些自然存在的规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正是这些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坐标系”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即使他的数学知识已经“还给老师”很多年了,他也许还知道什么是“经度纬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是因为后者在生活中出现的更多一些,但其实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一个小故事说:“笛卡尔小时候在一次晨思时看见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在爬,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果知道苍蝇和相临两个墙壁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位置与运动路线。”这个故事可能是编造的,但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笛卡尔坐标系”。这样的思想广泛的应用在天文,地理,物理等许多的学科中。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生活,运用于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化,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四
苏步青19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自己铺一个后路。当天晚上,苏步青发奋图强。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苏步青执着的信念驱使着我要努力学习数学,热爱数学,更要把门门学科做得更好,将来才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五
《千万别恨数学》读后感
数学学习也要系统地进行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即使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换来的也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效果。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与不走弯路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本书将这种学习计划按照大家的水平分成了5个阶段,如下:
第一,要具备学好任何学科的品质素质。如自信,坚毅,踏实,勤奋。而这些品质的迁领就是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都好说,,学习的苦与累在学生眼里都是快乐。
第二,注重基础知识。要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连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都不会求,能学会才怪呢。《千》中提出一追本溯源法,看起来费时,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大进步。还建议把低年级的书带在身边。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要多注重学生的理解,不能忙赶进度,而忘了学生知识的吸收。适当的放慢进程,甚至拿出一两节课复习以前的课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都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题的选择。学生有个习惯,总觉得把本单元上所有的'练习题做了才算真正的掌握知识。殊不知,只要能把基础题都做对就能拿到很高的分数。难题上耗费很长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的我用这种方法复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常因为个别题而放慢了复习的进程,而这些题考的可能性很小!为此,学生找一些基础题库,多练练,思考的错误的原因,有针对的练习,远远比题海战术要好得多。对于《千》中的习题集学习法,我是深有体会和赞同。
第四,注重解题的题意的理解。我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做不出题,肯定是题中的条件没有完全利用上,或它的深层次含义没看出来。这一点也正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在解题时,我会和学生花很长时间分析条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书的过程,我从令一个角度体会了学习的方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加以注意。
数学大迷思读后感篇六
在我阅读数学史之前,数学在我的脑子里,就是一个很难很难的学科。数学漂浮在我的脑海里,像一只枯萎的蝴蝶,死板而又无味。
但是在阅读数学史之后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样,或许在数学课上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然后引入课堂。
可能是由于我见识短浅(?)我一直认为中国数学是非常高深,深不可测的那种,认为中国数学在世界有最高的影响力和地位。但其实中数是非常具有影响力(九九乘法表,11的两边一拉中间相加)但希腊数学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在现在的数学之中,希腊数学家的逻辑推理和证明都是摆在数学中心的。数学家或许有许多不同,但他们绝对拥有财力·时间和数学天赋。他们的严谨性和专业精神恐怕是我毕生难以追求的吧。
总的来说,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像龙须酥一样香浓醇厚,万般丝滑,密不可分,是不能够轻易斩断的关系!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我相信在未来,数学史带给我的影响,会影响到我的一生,我也希望中国数学能够源远流长,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呈现出更多的”东方数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