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杀狗的过程读后感篇一
这是我的第一本推理小说吧印象中,其实整本书给我一种开头结尾挺好,中间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开头就非常的吸引我,让我想要知道一下这个故事将会如何发展,结果中间一段由于故事人物名称的转变让我一下子记忆出现故障从而没办法跟上节奏。
其实如果最后几章他没有问我关于我是否知道事实的两个问题,我给这本小说的评分会更低,但是正是因为那两个问题让我体会到推理小说的乐趣所在。就是带着思考的过程阅读是一种有趣的体验,我能想到如果真的有人在看到破解前就自己想出来作案手法那些是多快乐的一件事情。
这个案件的成果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时侦察方向下很多东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正是这些才造成了占星术杀人案的久久未被破解。还有就是杀人的原因和杀人的心狠手辣就给我感觉emmmmm有点恐怖?就是仇恨那么强大嘛,强大到杀了那么多人心里没点愧疚情感,而还能接着活下去。
真的这个案件下华丽的装饰品太过于精巧,巧合太过于多,导致大家40年才破解。悬疑小说真的可以再mark一下。
杀狗的过程读后感篇二
我看过的推理小说不到十本,按顺序来:早安夏天《推理笔记》、柯林·德克斯特《开往伍德斯托克的列车》、阿加莎《无人生还》《暗藏杀机》、东野圭吾《湖畔》《假面饭店》、陵辻行人《奇面馆事件》、东野圭吾《白夜行》、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
《占星术杀人魔法》,是岛田庄司在1980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岛田庄司也被推为新本格的导师。一场跨越四十年的占星术杀人事件,全篇四分之三的铺垫,利用占星术设置了足够的悬念,最终的真相,有两分出乎我的意料,也却如御手洗所说很简单。
老实说,看本格推理,我完全是跟着作者走,没有办法自己得出任何有用的分析,一方面是智力确实有些跟不上,一方面也是这方面看的极少,缺少认知积累。而我个人也有更喜欢社会推理,所以目前最喜欢的还是《白夜行》。
在看到最后真凶的遗书时,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韩剧《恶之花》,以白熙成的智商,如果不是因为沉睡了十五年,与社会有所脱节,警方破案未必会那么快。占星术事件也同样如此,如果是发生在现在,它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作品又有着它的突破意义。我想我未给的一星,大概也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完全把自己放在它的时间里去看待它,而我始终没法摆脱的一个问题就是,脱离自己生活的时代去看不同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作品,这也让我很难真的理解作品本身。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还是很好看的。
杀狗的过程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一直都是国内要求再版呼声比较高的推理小说,时隔二十多年后,竟然真的得以再版,而本书成书年代距今更是已经将近50年,能够看到此书,实在是幸运。
森村诚一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话说好像最近好几位作者,都是第一次读他们的作品,看来自己之前的阅读面还是太窄了),其代表作“证明三部曲”一直是如雷贯耳,这本《东京空港杀人事件》是森村诚一老师早期的作品,也是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已能从中看到老师对人性强大的刻画能力和社会派大师的风采。
这次由于要准备一项考试,没有集中的时间看书,利用碎片看了将近一周才看完了这本书,故事情节被我整的有点不连贯,甚至一直没反应过来一开始空难的大竹乘务长是后来的大竹义明,以致看到后面还得翻回前面回顾下。不过整本书的实际观感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
开始当生命没有多大威胁的时候,每个人都谦逊美好,其乐融融,当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却又变得自私自利,当大竹乘务长决定舍弃伤者,带领生者突围时,人们一边咒骂着残忍,一边又连结发几十年的妻子都能抛弃,独自逃生。而这起描写的异常生动的空难也是后续各种事件的起源。这部小说中还设计了一个密室,并且还是双重密室,最后的密室解答可以说非常简单,但如果有读者以此来否定这部作品的话,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种种人性和企业间残酷的博弈,是一部社会派佳作,而密室只能算给读者带来的一点惊喜而已。
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大竹义明,人性的复杂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序章的空难发生后,他是魔鬼,剥夺伤者最后生的权利;他是天使,在艰难的条件下,背负孤女并独自将其抚养成人。在这起事件中,我个人是认可他的行为的,他做出了能够保证最多人存活的艰难决定。而在几十年后,他又从地狱走来,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毁灭183条生命;但他又从天堂走来,为了自己的养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掩护其罪行。可能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类吧!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关于飞机机械结构、企业间博弈的细节也进行了较细致的描写,相关领域的读者可能看来会更有趣味性吧,最后也是希望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更多的出现在国人的面前。
杀狗的过程读后感篇四
关于“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这件事,可能一种有效的方式是:看他是否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暗数杀人笔记》的作者明显不是。当然,也可能是作者在提醒自己:千万别“沦落”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种警告是有其背景的——善良的阚桂林,一生不害人,辛勤为养家,他本有一门可以挣钱的手艺——六爻预测法,不说算无遗漏,拿来过上好日子是绰绰有余的。可是他不干,宁愿挣扎在底层的底层里。失手杀人,在狱中为救杀了人的女儿,开始凭手艺搜集暗数,想为女儿赢取一线生机。最终却沦为傀儡,还为此断送了性命。
善良的阚琳琳,一个生来有白化症的无辜女孩,逆来顺受惯了,理解所有人包括父母的处境和为难,却因此被变本加厉地欺负。她唯一的反抗方式,是同归于尽。只是自己没死成,侮辱她的人死了,从此她成了杀人犯。
善良的老蒋,为了领导的人情,十年协警未转正,依旧为工作拼命。只是为生活所迫贪污了一根金项链,致使因公牺牲却没法得到烈士的待遇和名声。
善良的老蒋媳妇,就为一腔正气和原则,谁的怜悯都不要,撑着一身病痛辛苦拉扯儿子出息。可是这儿子却为一个真相,锒铛入狱,母子二人还是要到探监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
出来跟着人偷个东西,都要悄悄归还其中的贵重物品,可是这么个好人,竟又无声无息地替父偿了命,到死都顶着恶名。还有善良的甲乙丙丁……连个正义了一辈子的警察领导徐俊,最后都要还没退休就肺癌,连个安享晚年的机会都没有。反观恶人呢?不说多少个实打实做了坏事的人出了监狱,还能吃香喝辣,连恶得没边儿的毒贩头子黄勇,害了无数家庭,被抓住了还有保护伞,还能一再地立功减刑。
你说:善恶有报吗?
确切地说,这本书里几乎所有的人物,最后其实都善恶有报了。但是这个报应的方式,用书中一个人物(曾为犯人)的话来说:恶人的报应,靠的是天谴。这种事例俯拾皆是,对此,书中又用另外一个人物(是为警察)的话来解释:我从警30年,亲历的国家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都有其特定的语境。
而以上,都是让一个理想主义者所心痛的。好在,虽然维护正义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千百倍于邪恶,但是终究邪不压正,这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愿意为之奋斗不息的信念——有人以身,有人以笔。
《暗数杀人笔记》,推荐你读一读,看看灰色的世界里,有多少人热血抛洒于其中,想一想如果异地而处,你是否能搏一个更好的人生选项。
杀狗的过程读后感篇五
本书是由几个短篇散文组成的,也就注定了有的散文优美,有的琐碎,有的愤世嫉俗,有的痛人心扉,但总的来说,这些散文都围绕着当时的恐怖政治和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压抑的心境这一主题,而我在这些文字中又一次找到了我自己。作者表达了很多次德国文学(非德语文学)中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初看觉得琐碎又小气,但我觉得,我同样这样琐碎又小气,当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委屈和苦痛,轻描带写地漠视我的经历时,我何尝不是用一样的语言诉说过一样的话语。
词语终究是词语,不能完全呈现思维的全貌,有时候你能理解的多于语言,而那些头脑简单的只能理解他们所能理解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和作者不满的那些从未尝过秘密警察和无处不在的恐惧的人一样,我只是用她的文字和我的生活对比——就像书中作者和朋友们做的事情一样——找到了生活中应然的美好,和作者一样感受到的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恐怖。
自然,对生长在乡村的女孩,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论在自由的天空下(freierhimmel)还是开放的天空下(offenerhimmel),它的永恒透露着一种冷漠,也就带来一种残忍,我们终究要归属于自然——庄家啃食野草,野草啃食人的肉体。为何一个女孩如此急于扑向死亡,还是在寻找生的希望?我想我对自然的热爱来自于对自然自以为是的控制,而作者深刻地察觉到,我们注定被要自然侵吞,她尝试在儿童身上找回人性的希望,然而恐惧渗透到了幼儿园,孩童居然不知道自然之美,她逃离乡村,逃离无知,又逃离秘密警察的体制,然而在通往匈牙利的火车上,秘密警察对她进行最后的威胁——无论你走到哪里,我们都找得到你。
她说,对他尤其要上心,他听不得反面意见,即使挑事也得偏向他一些。......”);工作中,看尽了恃强凌弱的嘴脸(书中原文:“......唯一的办法就是巴结权势,否定自我,委曲求全,惟其如此才有机会。无需逃避的自我意识,不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我们唱颂歌,写毫无内容的文章(书中原文:“......在独裁统治下的社会里,它在孩子们的教育中被阻隔。在成人的世界,它在记忆中被清除。”);互相监督打小报告迫害别人的压力(书中原文:“...他怎么会知道这件事呢?......”)等等,红卫兵从来都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他们只不过“和那些被驱赶出疆土的国家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了。”一旦体制允许,这些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秘密警察,以折磨人为工作,为乐。我想我唯一不能完全体会的,就是“天堂的钥匙”,我知道天主教对人思想的枷锁有多牢固,但是我没想到人的思想居然会因为小小的一块木头而禁锢,天堂的钥匙是酒鬼的胡言乱语,也许禁锢人的并非别人,正是自己。人在上帝的监督下自我约束,人也在迷信的小圈子里失去了许多对美好的事物的接触。谢天谢地,人可以通过读书改变。
在《独裁者手册》中写到,独裁者并不会对发动战争迟疑,作者的人生就在独裁者每一个自私的决策中聚变,当你提出非议,就会招致杀身之祸。这种恐惧会一直持续到你逃离到自由的国度,你的现实和你的回忆纠缠在一起,你再也不能用自由人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也不能很好地交流,恐惧留下的痕迹会持续很久,你解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词语,就好像在秘密警察的审问下为自己辩护一样。未被伤害的人会以为你是因为这样才被审讯,这种理解的隔阂,我感同身受。
终有一天,我也会逃离,衣装革履,就像作者那样——体面、有尊严、带着从容的目光。
本书翻译得极好,行文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如果译文都如此让我沉醉,我在想作者本人的德语造诣要多高。虽然里面对自然和心理的描写很多,但我却觉得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恶心的、仅仅是为了满足作者本人虚荣心的做作空洞的文字,在这些真诚,将自己从皮肤里剥出的散文里,一丁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