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国学的天空作者篇一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国学的天空作者篇二
初识傅佩荣先生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傅先生主讲的《孟子的智慧》语言生动幽默,道理深入浅出且富有哲理,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开始关注先生的书,《国学的天空》就是傅先生著作中的一部。
初提到国学总有一种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敬畏之情,觉得没有一定的古文底蕴,都不敢与人谈及。也许它承载着太多古代先贤与智者的结晶,使思想浅薄者无从下手,从而更显其博大、精深。但当我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真正领会到国学的内涵,在聆听古代先贤们思想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价值观。
儒家讲“出世”,道家讲“避世”,且二者颇有渊源。孔子曾问礼与老子,受过老子的点拨,这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所表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说有人用我就做事,没有人用我就隐居起来。说明孔子也知道避世的方法。但孔子还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意思是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政治若是走上正轨,我就不会带你们去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儒家的“出世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所以,儒家的智慧并不表现在解脱上,而表现于: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关于读书人的使命,早在千年前,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就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号。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无法心安!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更需要国学的思想来使浮躁的心绪归于宁静。我们有时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总是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又有谁想到是否机会来了,是因为自身修养还未达到而错过了呢!这样的困惑孔子的学生子路也遇到过。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毫不犹豫的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遇到穷困的时候,还能保持本色,小人就胡作为非了。
穷,则独善其身!在尚未实现个人理想时,要运用道家的“避世”哲学。以“清净、无为”来排除干扰、诱惑等杂念。加强自身修为,蓄势待发!达,则兼济天下!等到实现理想时,则要采用儒家的“出世”思想。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去造福一方。
如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风云瞬息万变、充满诱惑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书,读好书,在借鉴古代先贤们智慧同时,本着做事先做人原则,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完善自身的品格,成就人生!
国学的天空作者篇三
古诗词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望昔日那厚重的历史,不禁使人感怀,冰清玉洁之中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蕴含着一种高尚的节操。
读着诗里的内容,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不愿迎合权贵,始终不得志,于是浪迹天涯,纵酒赋诗,以寄托自己的满腔情怀。他的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诗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活动。读古代诗词,可以与同时代的人做精神上的沟通;可以传承古圣贤的精神文化;可以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因为读诗,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宽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变成一个庞大的心灵宇宙。
点评:从文章可以看出你对这本书已经很了解,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而且文章语言连贯严谨,但是如果再活跃一点就更好了。加油!
国学的天空作者篇四
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读完本书后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哪一节呢,我的头脑中立刻出现孝敬父母这一章,孔子认为,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利脸色。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
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凡此种种,值得优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
在此,我想结合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来谈一下我的思考。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
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
"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
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
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
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小时候知道孔子,好像是在批林批孔和打倒孔家店开始的。
那个时候才刚刚记事,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
我是在大字报和标语中知道了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作为维护封建皇权和伦理的理论基础,是大毒草,是被革命的对象。
对孔子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封建旧制度的代言人,是一个蒙蔽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伪君子、大坏蛋。
那个时候,我们把他叫做孔老二,对他只有蔑视和憎恶,没有尊重,没有一点点好感。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国家对传统经典教育的恢复,慢慢对孔孟之道的了解多起来,孔孟之道不再是大毒草,孔子也不再被人们鄙夷的称作孔老二。
后来,自己买了《论语》,也就是为了看《论语》而看,好似在学习古文,在记忆其中的经典名句,对孔子学说的认识并不深刻,也不系统,也没有多少体会和感受。
真正的对孔孟之道精髓的理解,是看了《国学的天空》这一本书。
应该说,我们对于孔子学说的学习和教育还是确实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
傅佩荣老师对于孔子学说的'演绎,深入浅出,他总结了孔子学问的三个特点。
即学习传统、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学习传统,在孔子时代指的是学习五经六艺。
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技能。
所以他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现在需要学习的传统,就应该包括我国自古至今所有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应该包括其他文明的经典之作。
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仅仅知道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和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一,难免导致混乱。
在这一点上,就要按照哲学中的“扬弃处理,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既要有发扬、保留和继承的“扬的过程,也要有抛弃、克服的“弃的过程。
既要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华,要有批判,也要有继承。
学行并重,是要注重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社会实践。
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的欲望,还要在言行上磨练自己,然后在向良师请教的基础上使自己走上正途。
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胜任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
老人粘蝉一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有限的生命区间里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本领,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就一份事业。
成就一番事业,还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研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在学习中了解过去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经典学习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主动把握自身走向人生正途的同时引领大家一起造福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这也就是学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
实际工作生活中对照自己的责任,每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在创先争优实践中自觉地修改不足,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
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
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
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
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
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
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
这就找到道家之学。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
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作者篇五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1、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2、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4、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