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别了童年半命题篇一
无尽的硝烟污浊了本就昏暗的空气,隆隆的炮响震彻了栖息着鸟儿的古树。不分胜负的昼夜,却可笑的拉锯着,谁也不先结束这杀人的游戏。战争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一群野心家们的权欲膨胀,攻城略地的代价是累累白骨,可他们在乎的却是土地的归属,人民的屈从。战争的毒烟摧残的不止是士兵的.那岌岌可危的脆弱的生命,更甚者是那精神的崩溃恐惧。当一切暗无天日,当一切了无希望,绝望使他们变成了可笑的屠夫,子弹奔向的不是敌人,而是友军。
撤退的逃避成了罪无可恕的恶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荒唐地支撑着战争的继续。战争中幸福的温存仿佛如一场甘霖,给予了处在贫瘠心境中的我一点希望,在爱情的陪伴下,战争似乎离我远去,那些前线的战事变得遥不可及,可最后爱人和孩子的死亡如是一道诅咒般,好似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我们都是局中人。命运总是锤击着那些打不垮的人,当一次次不幸的灾祸降临,受难者劫后余生的可贵伴随着战胜命运的勇气。可魔鬼的暴戾总是不经意地夺走着打不垮的人的生命,给一切盖上死亡的印章。可怖的命运背后暴露着战争的嗜血,自私和逆天命。
别了童年半命题篇二
这本书我反复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得昏昏欲睡,第二次才算认真地啃完。
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战争为背景,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战争伊始亨利身为救护队的一员在后方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和凯瑟琳的第一次见面。但亨利与凯瑟琳初见时相并没有萌生出爱意。第二部分描写了亨利和凯瑟琳在米兰的恋爱历程。因膝盖受伤被送往米兰医院的亨利,与凯瑟琳重逢后,迅速陷入爱河,两人在米兰度过了一段悠闲自在的时光。第三部分描写了亨利康复后重返战场,却因为大撤退、意大利战线的失利被迫当逃兵的经历。第四部分写了亨利和凯瑟琳逃亡瑞士后的生活,以及最后两人的爱情悲剧。
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的有几点。
关于军人的荣耀和使命感,作者用一段话揭示了它的本质——“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但是到了现在,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到末了,只有地名还保持着尊严。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这一些和地名你讲起来才有意义。”
每个心中有英雄梦的人,一开始都会对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他们只看到成为军人光荣的一面,却没看见战争露出的冰冷爪牙。只有当上级做出了错误命令而自己必须服从时,当己方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而对扭转战局深感无力时,当身旁战友被不知从敌方还是己方飞出的流弹击中时,才会明白一切荣耀都是虚妄。
凯瑟琳在初遇亨利提到自己已死的前未婚夫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当时有一个很愚蠢的想法,我想他可能会被送到医院来,我就在那里等着他。我设想他可能被刀砍伤,我想,头上可能要绑绷带。也可能是被枪打中肩膀。这都是幻想,简直美如画。”
是啊,只有经历了亲人故去或老友离世,才明白战争的残酷性。
主角亨利,他一直是对战争和自己的定位迷惘的。他从美国报名来意大利当了志愿军,却从一开始的满腔热血到最后被渐渐消磨,步入了一复一日的喝酒谈天、找妓女的消沉生活当中。他有一段心理活动写得恰如其分:“但是,有时候早上醒来却突然很在意,感觉自己很堕落,觉得失去了宝贵的东西,心里感到很痛,像针在扎。”
也许就这样当一名浑浑噩噩的兵,在战场上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也没什么不好。但当他第二次重返战场,经历了大撤退——敌机就在上方盘旋,提心吊胆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到自己头上,经历了最喜欢的下属被殿后的意军放冷枪打死,经历了意大利宪兵枪击己方军官后,他终于醒悟了,毅然决然逃离了这场以千万士兵生命为赌注的“骗局”。
亨利和凯瑟琳不是一见钟情。他一开始只想玩玩而已,就连凯莉第一次约会时也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总算尽力演了,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的这场戏已经演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但当亨利膝盖受伤被送进医院,或许是受到创伤的心灵需要被抚慰,或许是第一次看到战友血淋淋地倒下,又或许是独在异乡的孤独……反正两个人在第二次重逢那电光火石的刹那,双双坠入了爱河。
其实我很喜欢两人的爱情,就算再艰难,他们只要有彼此在身边,就永远是积极乐观的。就拿亨利与凯瑟琳夜半划船逃离意大利这段情节说,只见风暴吹起湖面的波涛,吹变形的乘风御浪的大伞,但小两口仍有说有笑把酒言欢,不管惊涛骇浪,不问路在何方。
当男主当了逃兵回来与凯瑟琳重逢,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凯瑟琳身边,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那天晚上,我们住在我的饭店里,我们的房间外面是很长的走廊,外面的鞋子脱在门外面,房间地板上铺着很厚的地毯。窗外雨还在下,房间里灯光明亮,很舒服,很开心,然后灯光熄灭,床单很光滑,床躺着很舒服。我们感觉像回到了家,孤单寂寞的感觉一扫而光,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对方还在,没有不辞而别,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在主人公的内心,家不是自己的.故乡,不是自己的房子,而是只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此心安处即吾乡”,大概就是这个理把。
这本书,语言简洁干练,叙事平铺直述,第一次读简直如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还有成篇成篇的对话,读到后面谁在说话就混淆了,又得往前翻看回顾。而且全篇也只有凯瑟琳难产时对主人公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其他时候其实都是站在亨利的视角叙事。
老实说,这种写作风格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但看第二遍我竟然慢慢接受了。
还有海明威的冰山原理,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七分之八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让读者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其实依照亨利在战场后方做救护员的工作性质,他很难正面接触战争的,而文章也确实没有大篇幅地去描写正面战场的惨烈,作者更多的是依靠士兵之间的闲谈对话,战友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不经意地穿插一下战况,来侧面讽刺战争,体现战争的残酷。
比如里纳尔迪与亨利的对话:“你离开以后,我们就没多少事可干了,只有一些冻伤、黄疸和肺炎患者,有一些人自残,还有些人得了性病。每个星期都有个把人被碎石片击伤,也有几个真正挂彩的。”
再比如凯瑟琳聊起前未婚夫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我以前没想到那么多,他本该拥有我的一切。要是我能料到是这个结果,他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他。我会嫁给他,或者怎么都行。我现在想通了。但是,当时他想去参军,我没想到他会落到这个下场。”
其实我觉得整本书的基调都带着点《俄狄浦斯王》的味道,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主人公无论怎么挣扎和抗争,最终都逃不脱命运的掌控。亨利刚有一点当兵的感觉,就被炮弹炸了膝盖。他和凯瑟琳才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又被迫上了战场。在大撤退时,明明已经快到乌迪内了,却突然被自己人放了冷枪,后又被宪兵捉住准备执行枪决。当他好不容易和凯瑟琳摆脱了战争在瑞士准备开启幸福生活时,凯瑟琳却难产而死,只留亨利一个人孤独地奔向雨夜。
记得亨利讲述了一件小时候的事情:“有一次去野营,我往火上添了一根木柴,这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拥出来,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再掉头朝木柴尾部跑。等尾部挤不下了,就纷纷坠入火中。有几只逃出来了,身体却被烧得又焦又扁,东奔西突地不知该往哪儿爬。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部爬去,挤在没有着火的那一端,最后全都跌入火中。”人就像这群蚂蚁,而命运就是这根着火的木柴,人的一生就在木柴上爬呀爬地找出路,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杀掉的悲惨命运。
别了童年半命题篇三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书中贯穿了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及态度,并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战争所带给人的深深的伤害。
刚开始读这部小说我并无太多感触,只觉得平平淡淡,即使是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乌烟瘴气的环境也不能使我触动,毕竟战争离我太远了,我对他的隐形仅仅是从电影或书本中得到的。但是当里面的一些人因战争而死时,我才忽然意识到它的残酷。主人公因战争饱受煎熬有过一段短暂幸福的日子,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难产而死,仅剩他一人继续颠沛流离。小说最后以悲剧收场,令人无限感慨。
精选范文
别了童年半命题篇四
最近再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感觉理解更加深刻,我觉得一个有阅历的人写的东西更具有感染力和质感,而海明威正是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由于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在军队中有很好的声望,或许这正是悲惨的开始吧。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女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在战火之下开始了一段充满悲情的爱情故事。
在文章的前部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本来让人感觉着生活是那么美好的。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无论胜利还是战败,人民总是要承受最多、最沉重的的痛苦。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曾经他在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的下参加了一战。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又被恶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因此这部小说也是富有强烈的的反战情绪。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这两部分都批判了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
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已经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逃到了瑞士,准备享受着世外桃源的幸福生活,但是作者认为“世界杀害了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文章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丑陋的对立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矮小国王,接着有报道部队里传瘟疫,还讽刺的说了:“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在小说里,作者还借用各类士兵以及他人的思想来反对这样的战争。
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寻找食物、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暂时到此为止。
别了童年半命题篇五
阅读了小说《永别了,武器》,我的心中激起了很多感受,并且对于生命与人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作品,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经历,讲述了弗瑞德里克从参战到受伤再到撤退过程当中经历种种的残酷,再到最后感伤自己深爱的人的难产死亡的故事。海明威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恰恰是根据他自身真实的参战经历,并且以战争与爱情作为写作主线,演绎了一篇动容的文学作品。
我在阅读《永别了,武器》以后,深深地受到了感动。也明白了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人这个生命在战争当中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与脆弱。而人最宝贵的恰恰是生命,面对生命的逝去,我们不得不为之感伤与难过。
而《永别了,武器》这小说的名称也很有意思,一个放弃武器的人,不应该是战俘,而应该是爱的俘虏。战争是不会让人放弃武器的,只有一颗美好的关爱的心才会让人真正的放弃武器、永别武器。
总的来说,《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真的给我很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