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子读后感篇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阴至柔,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便已用浅显的语言解析:“水没有骨头的,如果把它挡住,它只有转弯过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则一声不响慢慢等,等到水涨满了,又从堤防上满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净至刚,水性至洁,虽能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却是水净沙明,不为外界所污染。
我喜欢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纯洁,只要它能做的,它都会以污染自己为代价,毫不吝啬的帮助人类。人应该大度的像水一样,如是书中所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欢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处在众人厌恶之处。贡献虽大,但并不张扬,所处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却依旧保持着善的本性。这种品质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说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领悟,老子便给出了水这一个参照物。水可以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所以“故几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张的一样,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欢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人……”。水的一切优点,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便永远安然处顺。同时具备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学会其中的一个,才能会处事。
我喜欢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滴石穿,无论多坚强的人也对谁无可奈何,石头都可以软化。水平常默默无闻,但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便有了大作为,并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喜欢水,无有入无闲。水可以穿越缝隙,前面挡住了路,便会自己找路,发挥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难处,越想走捷径,找突破,可能离出口越远,还不如冷静下来,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或许是最大的作为。
我喜欢水,汪洋大海,幻化为雨为雪,抑或变为苍茫之雾,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为水的本性,依然洁净。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静,或波动,或惊骇,至阴至柔,抑或至阳至刚,无论怎样变化,无论身处何地,它,不曾改变。若都能像水一样保持本心,便可以不为世事变幻所动摇了。
我喜欢水,水不仅具有博大的胸怀,亦有可以毁灭世界的能量,这便要看人类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当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给它通路,便有变回祥和的神态。
水,以至柔驰骋至刚,以无为治理有为。从某种程度上,水即为“道”。老子崇尚的清净无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当手指尖触碰到水,清静通彻心底。
回味,净水……
老子读后感篇二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篇三
今研读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颇多感触,现抄录如下,以加强记忆,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南怀瑾是我敬仰的大师,在我内心中早已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虽无缘谋面,但老师的着作常常启迪着我寻找内心中的净土。世界太纷繁,我追求空灵的自我,游荡与翠雨青竹之间,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华,容许自己随思绪飘远,穿越时空,到达飘渺的世界,与松为伴,与鹤为友,卧看山色,醉看花。问一声我如何能够如此的逍遥。
再回到现实,回头看走过的路,环境再怎么恶劣,我只当作是在历练自己。虽然也曾报怨,但内心中却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将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变环境,我将寻找内心的清静。向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读后感篇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这几天又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与前一段时间读的《论语别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论语别裁》教会了我怎样“入世”,怎样“做人”,那么《老子他说》就同时教会了我怎样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平衡。
我认为贯穿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其实在我们所有的做法中的两个极端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无所不为(做的太过火),而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导致好的结果。老子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令人惊叹。无为是一种禁欲,“无所不为”是一种纵欲,什么时候会禁欲,什么时候会纵欲,也算是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一种交替。所以最难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处在中间的位臵,称之为顺其自然。让众生服从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矩,不要戒条,任其自然发展。我们做一切事,都应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国若烹小鲜,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
那么怎样做才是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无所求。人的修养就应该无所求,无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应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现实就是最好的解脱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太过贪图名和利只会招致灾祸。凡人活在世上,就会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堕落,也就使得思想越来越腐败,这就是为什么愈趋繁多的伪君子打着“口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猖女盗”的幌子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过这种理念也很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毕竟老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我们现在的生活庸庸碌碌,总是太过浮躁,太过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的心绪,人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的问题,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曲则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相安无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扰心的宁静。我们的心就应如“长空”、“寒水”一般,不让外界留下一丝痕迹,守住心这一片净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为什么水能给人静谧的感觉呢?是因为万物都受益于它,但水从不不与万物争,自处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纳百川。水本晶莹剔透,虽能藏污纳垢,却从不为外界污染。(不过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们水污染之严重,不知是否还能讲出这番言论)要拥有像水一样至柔而又无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要树立一个人生观总是要先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对。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一杆标杆,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书本快结束时给当代年轻人提出四个“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只有正确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对某件事的贡献极大,也不居功,好处都是别人的,以平稳的心绪,谦虚地看待自己的功劳,这样,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个功劳。“不自矜故长”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装清高。有时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羡慕起老子。他就如一个世外仙人,飘飘然在世间独立。但他其实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传后世,已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人学会处变不惊,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子读后感篇五
单位里发了几本书让充实职工书屋,在其中发现了这本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觉得应该不错,就先睹为快吧。
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从读者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南师的隽永文章,但对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几个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过这本《老子他说》,通过南怀瑾对《道德经》的解读给自己补补课,但一读才知,书选的高了,好比是小学生选了一本高数——对于自己这种文史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南老先生所列举的好多的历史典故和内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导致看起来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几次都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对加入家长读书群有个负责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还是要读上几页的《老子他说》,就这样坚持着,把书看完了。就是读完了,也是浅尝辄止,仅仅看了点点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远没有参透。就连这本书的名字《老子他说》,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说”就是关于老子的其他的说法。但孩子一看到这本书名就脱口而出“老子他——说”,那就是老子说的了?到底该怎样断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应该请教一下刘老师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说《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南怀瑾先生通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现并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时期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对内的领导思想是黄帝、老子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对外则标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学说。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不变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们都有一贯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浅薄的历史知识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这样完全做到了这个“天之道”,得以收获不错的下场和结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没有及时“身退”者,多数没有美满的结局。
南怀瑾先生说起这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的历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引经据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缭乱,如坠雾里,当真验证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实南怀瑾先生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老子关于做人处事的态度,相对来说较为通俗易懂,读后也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有了些释然。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当初孩子练习乒乓球,教练一开始就说过孩子协调能力不是特别好,自己也就是本着让孩子强身健体的目的,所有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比赛成绩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队内比赛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孩子非常高兴,我自己也高兴的跳起来!我想这就是“洼则盈”吧。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人生或许会过得更加恬静舒适从容。而“曲则全”,南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是汉武帝的奶妈犯了错误,汉武帝准备把他“法办”,奶妈求救于东方朔,谙熟黄老之道的东方朔告诉奶妈“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妈治罪时,奶妈按照东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一句话也不说。东方朔在一旁推波助澜:这个老太婆还不快滚,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汉武帝听了反倒觉得很难过,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奶妈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试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泪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妈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长大的啊,等等,反而会惹怒皇帝,招来更大的麻烦。这是“曲则全”的小故事,小应用,同样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磕磕绊绊的把书读完,想想人家南怀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啊,说起这些道、这些历史就和我们说起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信手拈来,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下月个选书,还是选一本入门级的啊。
老子读后感篇六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