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宴读后感篇一
如果涉及情爱,务必会衍生出痛苦、怨怼、失落、不足种种人性之负面。但若没有热爱和占有,没有纠缠和交战,情感也不过是形同虚设,无法抵达边界。这是矛盾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没有黑暗就没有光。
理性即使清醒自知,抵不过内心对这段关系进行实践的意志。
春宴读后感篇二
此文是去年520写的一篇以征稿发起的读后感,也是此文让我有间歇性码字的冲动。今年的520也正值周末,想到去年此时陪伴我的人依旧,心里是欣慰的。
初夏的杭州,还未步入黄梅雨季的节奏,清冽的空气,以及春所遗留下来的花絮时而叨扰,让人恍如旧时光。那时不需要空调也依旧度夏,条件优越的拿满盘的冰来降温,寻常人家不过是一把蒲扇也喜乐融融。这样的旧时光,让我不惊想到以织布为生的贞谅,她也是如此慢条斯理。
看到征稿是在5月20日,一个形式上充满爱的日子。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制造节日,商家们也自然拍手叫好。我想,爱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礼物,什么烛光晚餐,也许它只是在再平凡不过的日子里,为心爱的人做一顿饭。是的,如果爱一个人,就一定会想做东西给他吃,这是最质朴也最真实的表达。庆长与清池在最后的那段,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以柴米油盐相对。清池一边抓着庆长不放,在精神上需要她,一边又不能全全舍弃家室还有中断金屋藏娇,这注定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落空的幻梦。但,从清池跨越千里的寒冷相拥开始,庆长动摇了,决定随心而活,哪怕知道他有家室,哪怕这场宴席聚少离多,只因为她爱他。
其实今年的520,我约了友人造访烟霞三洞,听洞壁水声,看佛像。发了朋友圈:它们也知道我对你的情愫吗?我想,能够一起礼佛的人,前世一定有渊源。是的,我宁愿相信有前世也有来生,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显得珍重。在山中支教的信得说,有时无牵无挂,也是一种福报。是的,自贞谅去世,或者从贞谅收养她那一刻,她一直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春宴》,三个女人一台戏。它现在不是我的枕边书,写这篇文也仅靠回忆,不想重新翻动,但知晓自己会与它重逢,却不是由征稿唤起。所以有出入的地方,请海涵。
庆长与清池的纠缠不清,所求不融的最终分离。对每一份感情的真心,是庆长对这世间最好的馈赠。在国外的下半生,清池不过是过往真心中的一份,即使是最耀眼的一份,也难敌未来每一个平凡以沫的小时光。
一直在路上的信得,你找到答案了吗?也许生不需要答案,它只是自己会长出来。那死亡呢?没有人知道。所以每一秒活出自我吧。对人也不要太苛刻,当下真实,彼此感情又纯粹,这一刻也就够了。
一如贞谅、庆长、信得,我们柔软的部分那是因为爱。不要轻易言爱,因为它是永不止息。不要害怕去爱,因为它让你接近真理。跳出世俗标准的框架,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可以为工作制定一个计划或者为旅行制定一个方案,但我们却不能规划爱的轨迹。闭上双眼,聆听内心,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论是贞谅的生死两茫茫,不论是庆长的劫后余生,不论是信得的漂浮不定,总归有你的路。
春宴读后感篇三
最近,趁着闲暇之余,我读完了安妮宝贝的《春宴》,本来愉快的心情,却因为《春宴》而变得非常的沉重。
《春宴》书中的两个女孩:庆长和信得。她们的寂寞,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婚姻,她们的缺失,她们的童年,她们的执着,她们的厌世……种种种种,像一只孤寂的飞鸟,划过我的心房,留下不深不浅的痕迹。
现实的虚华是实实在在的,信仰的追溯却是忐忑崎岖的。这就是爱情总是败给现实的原因吧;这就是信仰缺失的原因吧;这就是人们随波逐流的原因吧。
《春宴》是残酷的。她把现实的畸形呈现在我们面前,更残酷的是她把人们对现实的无能为力道破。
所幸的是残酷过后,她让我反省。反省爱的难能可贵,反省家庭的重要性。庆长和信得都是没有家的孩子,她们缺爱的童年让她们失去对自己的爱惜。她们如此的寂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停留。与她们相比,我是幸福的。我有家,有爸爸妈妈。当我累了,我有故乡可以返回,有家人可以依靠。现在开始,我会更爱我的家。
读《春宴》的意外收获是她让我原谅了一个曾经伤害过我的男生。书中的每个男人都有他的影子。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也许世上每个男子都是一样。他们自私,贪婪,软弱,现实同时又可爱,神秘,充满魅力。那个伤害过我的男孩只不过是这些凡夫俗子中的一员。他终究会站在现实的那边。也许他当初的选择,对我们都好。我受伤是因为我看透的太晚。有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他说的长痛不如短痛。我只能欣然接受这没完没了的伤心。
读者《春宴》,我感受安妮宝贝蚊文字带给我的优美,反复我就置身在文字中,心情跟着波动,非常的奇妙。
春宴读后感篇四
命定的秩序,从不给予怜悯、顾惜、宽恕。它只给予命令、指示、结果。但因为他出现,她的生活注定将会不同。他打开的天地,不仅仅是她对这个世间的体会和认知,对情感与欲望的深入和探索,对人性的质疑和清洁,更重要的是,她经由他,再次面临一条通往内心的孤长隧道。她需要鼓起勇气进入、行进、抵达、超越。
如果她注定要在这段关系里经历苦痛沉沦,那么,它是她的任务,用以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无可置疑。相爱,是命运给予的使命。
文档为doc格式
春宴读后感篇五
看安妮宝贝的《春宴》,连着两个晚上都看到凌晨一点多,先是断断续续跳跃着看,后来又倒回去看,把她要讲的故事连缀起来。
《春宴》封面是低着头的她,书名是春宴,字面解释是春天万物复苏时的盛宴。安妮解释说,是人的欲望,萌动的春念。写在《春宴》书封上的一句话——“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依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
尽管安妮一再强调不要把书中的女主角联想至她,但这部小说中,其实处处有她的影子,这个影子也许只是精神层面的,但绝不能彻底剥离,安妮的内心依旧是冲突的,欲寻一个突破口。安妮对婚姻有一番自己的论述:“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动荡起伏的同时,也剔除好奇。一对男女,生下儿女,日夜相对,渐渐失去对彼此的兴趣和探索。”这样一句平时的话语,看的人心生凉意,不知在安妮宝贝的理解中,婚姻还剩下什么?如何能更好的维系它?对于已为人母的安妮来说,她眼中的婚姻,感情的成分又该怎样来权衡?安妮在采访中,对现在的家庭生活绝口不提,不透露丝毫信息。难免让人在她新发行的这本书中,作一些联想式的好奇的猜测。
我不是安妮迷,一直都不是。认真看过她的第一本书,是前几年她写的《素年锦时》,那时,她已为人妻和人母,文字中渐有了暖意,也有了成熟后的思考,虽然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写出来,让人有不舒服的抗拒。文字清淡,简单,虽然也有困惑,黑暗,但已呈现柳暗花明,懂得与生活相安。
安妮本人有多次声明,说《春宴》是一本容易被误读的书。但是我个人认为,书并不存在误读的状况,如同名言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样,自然存在千差万别的观点。在其宣传语录上说,这是一本构架恢弘的哲理小说,探索人类边缘性行为以及黑暗的一面。比起这本书,这种宣传更容易让人误读。
安妮这个长篇,依旧是散文形式的。你说它是长篇小说,但是没有看到清楚明晰的故事情节路线,你说它是小说,但你看到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的,并没本质的不同。书中女主角沿袭一贯的风格,千回百折,尝尽世间颠沛之苦,跋山涉水辗转流离之后,末尾出现一个性情得当的人,原谅和宽悯取代一切,终于得到完满。而她书中的女主角,白描一下,永远是这样一类人:她们无一例外,不用手机,不读报纸也不看电视。她们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讨厌这个快速发展的繁华世界,并一味地让自己倒退或者停滞不前,觉得这是一种品质……安妮笔下的男主角,也基本是一个模式,成功的海归人士,有相当不错的事业和经济收入,以及清朗英俊的外貌。
安妮为她笔下的人物取名有她特殊的偏爱,她有一种文字洁癖,大概,她只是将干净的词,一个不可能用在世俗中的人名,赋予她小说里的人物,让他们有一种干干净净的气质。女主角的凛冽、破碎、不动声色的倔强,是我喜欢的。她用执着的笔调强调残缺之爱的宿命性和必要性,用略带悲观的情绪冷静描述完善之爱的可能性。在审美的意义上,安妮似乎非常留恋残缺之爱。安妮说:“爱最终是一种洞悉和原谅。”洞悉指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坑洞有所认识,原谅指的是完全地接纳自我以及他人的弱点。对于安妮宝贝来说,充满缺陷的情感之所以被珍视,乃是因为这是她洞悉自我内心的重要途径。她认为经历残缺是获得完满的必经之路。男人和女人最深刻的人格缺陷只有在极其亲密的爱情关系中才最易被清楚洞察。《春宴》中许清池在婚姻、情人中间来回打点,在对安妮作的一个访谈中,她的观点是“婚姻需要较高级别的人性来加以掌控。需要妥协,忍耐,原谅,理解,宽容,慈悲……它需要一切善良和坚强的要素,才能得以维持。”
最终,我觉得安妮依旧是困惑的。在“真爱”这个命题上,如何确立。在失爱后,如何找寻真正的自我,是否貌似强大的“独立”,只是另一种更深的掩饰和逃避?这不仅是她,是很多人都面临的困境。似乎也是她说的一句话吧:“最为纯粹的爱,是一场不敢再触及的燎原之痛”。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