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欧洲史读后感篇一
这原来是澳大利亚历史老师的讲义啊!当初我历史老师要是这么给我讲历史,我现在也不用到处找着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了!
印象中中学老师讲欧洲历史都是分模块的讲,于是我脑海里的欧洲就是那个几个关键词,永远串不到一块去。这本书真的是我的救星啊,让我对古欧洲文明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不过觉得读过一遍印象并不是太深刻,有时间还会二刷的!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在“推荐序”里说:“处在新一波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日,回头看欧洲历史,似乎比回顾中国历史更有启发性。”刚看到这句时,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说欧洲历史比中国历史对现在社会更具有启发性啊?直到看到下面一段,觉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中国文明由于没有像欧洲文明那样,被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潮、运动,所分裂、撕扯、困惑过,所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没有中断。
期间虽然被异族统治过,但都是异族被中华文明同化,这虽然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强大,但也因此丧失了反思的机会,也就没有类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那种再生的动力。”中国绵延几千年不断的文明史确实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西方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文明,也正是由于这个不足,激励他们去反思,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看来,确实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文明更先进,那些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文明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对这些文明的研究都会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欧洲史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xx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文档为doc格式
欧洲史读后感篇三
近日,我通过阅读《极简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
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
欧洲史读后感篇四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欧洲的文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 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基督教: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基督教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基督教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基督教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基督教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基督教,自己变成了基督教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基督教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希腊是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心。
得益于希腊的几何美,初三的`几何全是满分,并且善于实现多种方法的证明;高中的立体几何亦如此。希腊人重在几何的应用,我也纠结于《亮剑》中“李云龙”用大拇指丈量鬼子机枪手的距离。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答案都具有简单。
日耳曼通过野蛮的战争取代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像蒙古取代辉煌的宋朝灿烂文明,历史惊人的相似。
罗马帝国灭亡后,预期平起平坐的教会保存了异教徒具有的希腊和罗马的智识。
贵族将土地和军队私有化之后,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国王的权利没能得以演变为专制。奠定了欧洲政府“私有财产、人权概念”的思维基石,这也是西方价值的核心。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战士变成骑士以后,开始教会所谓的正义的十字军东征以及保护女士,后来演变为绅士风度。
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对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钳制,追寻古希腊和罗马的无与伦比的古典。新教带来的宗教改革颠覆天主教的神学和唯一,旨在重塑罗马之前的基督教会。
17世纪的科学思维采用希腊的数学方法--“世界是简单的”。
科技革命的理性思维推动18世纪的智识启蒙运动,撇开“迷信的宗教,”实现了理性、科学、进步。德意志日耳曼民族鄙视法国大革命中对理性的高度期望和空谈,急需寻找落脚点。崇尚感受、情绪等情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蔓延,并催生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古希腊的理性。
历史是包含史实、地理、经济、政治的复合学科。
对共和之制的推崇促使法国大革命。
战争带来语言的迁徙和融合。现在的英语确实由日耳曼语和法语叠加而来。
城镇化的道路是必须的,关键路子怎么走。
英国的农业革命采用的多田分类轮种,代替中世纪北欧的分季轮耕;对于果树种植,可以考虑在有效面积种植互补的经济作物。
欧洲的国王运转机制的不稳定性,促使殖民扩张和私有保护、国会的制度。教会的连绵保证了欧洲文明的完整性;而政权的四分五裂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基督教来减缓自己的衰落,基督教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基督教,相反还挺支持。
5、基督教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欧洲史读后感篇五
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的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等,这些都书写着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一个个国家的建立、一个个英雄的涌现推动着历史、种族、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既是坚固的城堡和辉煌王宫的建造者,也是普通的水手和工商业者。爱琴海在这些人勤劳和智慧的经营下,变成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屠杀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社会提了个醒,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但是,古希腊为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创造了好几门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