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适合初中学生读后感的书籍篇一
前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深有感受。
《复活》一开始,便展开了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的猛烈揭露和无情彻底的批判,认为俄国已是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已经完全腐朽的社会。《复活》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十分纯洁的青年”他一心追求人生的完美,认为“为道德要求所做的牺牲是最高的精神快乐”。他身为贵族地主,却因为自已是一个用土地为手段剥削穷人的人而惭愧。初次和卡秋莎见面,他爱慕她的天真美丽,心中产生了青年男女间自然而健康的感情,对她念念不忘。但是他的阶级地位为他所规定的社会环境和教养使他逐渐堕落……直到复活的故事。聂赫留朵夫在他的领地上所见到的每一个农民,都是挣扎在死亡在线,他们过着猪狗一样的肮脏生活。
卡秋莎,玛丝洛娃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到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妓女的堕落过程,就是对这个吃人的黑暗社会的极其有力的'揭露。
适合初中学生读后感的书籍篇二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的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生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结。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就是这么讲的。
《荆棘鸟》的常销不衰证明了它的却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说。这魅力首先来自它的主题:爱和命运。有人认为考琳·麦卡洛“将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都浓缩进了一部杰出的书里。”她试图通过克里利家的沧桑和感情经历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小说富有个性的叙述结构也增添了作品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荆棘鸟》在结构上分为七部,每部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而将这七个部分贯穿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为全书定下基调的,是作为题记的那个凄婉的传说,全书以荆棘鸟那凄婉的歌声开始,又在那凄婉的歌声中结束。这种叙述结构具有复线结构的性质,避免了单线结构叙述的单调;而有了那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和那笼罩全文的基调,又避免了松散和凌乱。各部之间相互依存,故事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作者埋伏笔、多侧面揭示人物和主题提供了方便,使得故事的叙述自然、可信。难怪一位美国读者称《荆棘鸟》的“爱情事件奇特,且随着阅读的展开而改变你。”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进胸膛。
适合初中学生读后感的书籍篇三
在法院她遇到当初诱-她的偌维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现在法庭,十年后他以陪审员身份出现在法庭审理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后来认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诱-的后抛弃的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责。为了给他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波为她减刑,当所有的付出都无效时马斯洛娃已经被押送到西伯利亚,这时涅赫柳多夫也与她同行,在途中收到减刑通知,苦设改为流放,这时马斯洛娃还有点爱他,但为了他的前途他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两个主人翁的经历可以表现出他们在道德精神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色贪桩法官,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和贵族中的贪色无责的行为。
适合初中学生读后感的书籍篇四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奸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淫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适合初中学生读后感的书籍篇五
前些日子无意间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这段话颇为有名,我突然心血来潮重读了《红楼梦》。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人们甚至成立了一门“红学”,专门研究它的意义。我的初中老师恰巧也是红学成员之一。
初中时读这本书,只是觉得一些场景华丽好玩,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那时《红楼梦》并不是我最喜爱的必读书。相比较更喜欢《西游记》那些奇幻的剧情。等到了高中,竟更喜欢《红楼梦》的剧情。看这本书,总是一时愁眉苦脸,一时又破涕而笑。
每每看《红楼梦》,都喜欢安静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走进大观园里一探究竟。以前总觉得林黛玉太过矫情,总是莫名其妙就生气了。但现在读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之后心中只觉得悲哀。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给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古代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奴隶妻妾制度带来的苦难。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结局太过悲惨。以至于想到他们,我便庆幸我们遗弃了这些封建的糟粕。
再就是十二金钗里最为野蛮的女子王熙凤了。关于她有名的描写也很多。她曾经是我在书中最讨厌的人物之一。但现在反而又同情又佩服她。在贾府这个水深火热的地方,一个女子,没有魄力和威慑怎么震得住场面。能让下人们都服从她不仅需要很强的内心也需要一个女人对自己的极大自信与肯定。而在古代,女人大多是男人的附属品。王熙凤就跟她们不一样。也许就是太不一样,造化弄人,结局也比别人惨上几分。
反正我就是特喜欢她的泼辣豪爽,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直说便是。不似迎春,拒绝别人都不知如何开口;也不似赵姨娘那些个背后搞小动作的。
身为女中豪杰的她,我佩服她又替她惋惜。如果她是个男儿身,又或者不生在古代,活得能比前半生风光出色的多。这是一叹。再一叹,她读书太少,影响了她的远见。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凤姐。从贾母初见黛玉时的`对话便知贾母是不鼓励姑娘们读书,只需认几个字就行,古代又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再者贾府又是军功出身,凤姐儿时又是当男孩儿来养,这种性格就算送她上学,可能也学不到什么。就是这般文化水平低,不懂琴棋书画中的乐趣,更没有拥有领袖人物的智慧,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对下人又太狠,树敌无数,更是让自己雪上加霜,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从凤姐身上我能深刻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仅能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还能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从我身边而言,只要一个人爱读书求上进,都拥有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活得出色。
我对《红楼梦》的认知也只是表面罢了。只有认真品读后才明白为何会有人专门研究它,它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碍于才学疏浅、阅历浅薄,就此停笔。(指导老师:韩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