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四合院感想篇一
我去过北京很多次了,那巍峨延绵的长城、碧波荡漾的北海、十里画廊的颐和园、人才备出的清华北大校园……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但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历史悠久、民俗味十足的四合院。
大姨一家住在景山附近的四合院,当地被北京人俗称为“沙滩儿”,从车水马龙的大街走进游人如织的小市场,市场的两侧窄窄的小巷子就散布着许多四合院。这里的四合院真正位于皇城根儿下,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故宫、景山……非常方便,我最喜欢这四合院的主要原因是那里的邻里和睦友好,极其富有生活情趣。
大姨家居住的四合院里,只有三排房屋,每排之间是不连通的。要想到另一排的房间,就要从院子里树下面穿过,可以听着树叶哗啦啦作响。邻居的家门经常大敞着,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出入随意,见面的机会当然也就很多,赶上做饭时几家相遇,还可以互相分享一下自家的拿手菜,其乐融融。不像高楼紧闭的家门,邻居之间很难遇见。
妈妈告诉我:“四合院是很古老的建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想:三千年前的人们建的房子就能让大家共同生活得这样祥和,古人真了不起啊!但我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妈妈似乎看懂了我的疑惑,说:“这种院子由四个方向的房屋合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共用一个院门出入,所以叫四合院。同院而居,邻居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啦!北京的四合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留下来的,分布在众多的小胡同里,现在成了重点保护的民俗建筑,深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喜爱。
我真没想到,四合院还藏着这么多的历史,不由地仔细观察起大姨家居住的四合院来,那些看似破旧的一砖一瓦,正是历史的见证,那围在一起共用一扇大门的人家,似乎因为四合院而又组成了新的大家庭,共享阳光、同纳荫凉。我爱四合院,爱这充满温馨和睦、充满生活气息的大家园。
北京四合院感想篇二
喜欢一座城,是因为城里的某一处景致亦或某一个符号,四合院就是北京独有的景致,也是北京特有的符号。
得知首都博物馆有关于四合院的主题展览,便一个人跑了去,只为了一睹符号背后藏着的那些故事。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有太多太多对四合院的眷恋。
“北平是清净的。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的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颗石榴树,那里的蔬果是新鲜的。……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旷的地方使得每个人都得到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静,街道、狭胡同、运河,这样适当的配合着。……在晨光熹微中,种植着蔬菜,还同时可以望见西山——而离开巨大的百货商店,也不过一箭的远近。”
这是林语堂先生对老北京,对四合院的生活感受,四合院、老胡同,盛放着几代人的深情。它们远离外界的喧嚣,院内自成一方天地,四季更迭,景致变换,花草树荫,虫鸣鸟叫,捧读一本诗书,抚弄一下琴弦,孩童嬉戏,老人对弈,一派田园闲适的情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吧!
对于现在的北京人来说,林先生笔下心心念念的四合院只能是一种遥远的记忆了。
“四合院之神髓,就在一个‘合’字,是独立的合,自我的合,主动的合。是与人无憾,与世无争的‘合’……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这样纯中国式的诗境,其感人之处,是和古老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分不开的。”
这是被誉为“上海红学四老”之一的邓云乡教授笔下的老北京的四合院。老北京城可以说是一座“院城”,不论是紫禁城、王府,还是坛庙、民居基本上都是用院落围合而成,古老的城市外城、内城又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院落,民居四合院其实又是一座缩小版的城。只是,邓老笔下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里的草木虫鱼如旧时风物已渐行渐远,后人只有去大师们的字里行间捕捉那份诗意那份古老的向往。
“那些四合院的房子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很复杂;房子里面还有套房,大院子里面还有小院子,小院的后面还有花园。比较讲究点的院子,里面有假山,有回廊,有奇花异木;再加上几套古色古香的家具,点缀的客厅里特别幽静、古雅,所以谁都说北平最适宜住家。”
这是谢冰莹在《北平之恋》里对北平这位“恋人”的低声絮语。
四合院又分为小四合、中四合和大四合。谢冰莹笔下的应该是有钱人家的大四合院。一般的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围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四合院的布局彰显的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而四合院的宅门更是主人身份的象征,门的式样、规模、色彩等都透露出主人地位的尊卑。
一幢幢老房子、老院子、老胡同承载了老北京太多的过往,历史的年轮记录下的是北京的沧桑,北京的故事。
北京旧城被誉为“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有人说,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北京也就没有生命了。我想,是这一座座四合院,一条条老胡同留住了老北京的记忆。老北京城深厚的文化正是积淀在这一栋栋老屋老宅一条条老街老巷里。
尽管只是走马观花,我却在《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的主题展览中,了解到了北京城与四合院的历史,欣赏到了亮丽的中国颜色、吉祥纹饰以及传统礼仪,感受到了属于四合院的独有的怡然情志,透过四合院,透过这些亮丽的中国颜色,我似乎触摸到了一座城市的灵魂。
“那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住所,院墙上爬满了藤萝。一道月洞门映入眼帘,透过弧形的圆洞门,可以依稀看见院内的格子窗棂。红漆的回纹木框装饰着裱着半透明窗纸的窗棂,斜屋顶的每根椽子末端都刷着鲜绿色的底子,上面刻着涂成金黄色的浮雕,门柱上雕绘着盛开的莲花。”
这是美国女摄影师多萝西.格雷镜头下的老北京四合院。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北京四合院感想篇三
北京四合院是位于中国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由于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城市名片之一。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筑,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说,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北京四合院感想篇四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我的老四合院
虽然我现在住上了楼房,儿时的老四合院已成为残垣断壁的废墟,但它给我的印象和感情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是爷爷奶奶辛苦的结晶,是养育过父辈的摇篮,也是我们小字辈温馨快乐的雏窝。
依稀记得,老四合院是简陋、局促的小家屋。陡斜的亩儿地盘,围了不大规则的长方形,以长为准绳,间隔为三部分,前院、后院、柴井园。
前院北面是一排低矮的土屋。一头是厨房,中间是上房,屋檐吊挂着爷爷笼养的百灵鸟。另一头是驴圈。东面是磨房,也有土坑。听娘说,我就是这屋出生的。抑或她老人家误记了岁月,还说我是怀胎12个月的“缺物”。南墙中间有向东的大门。两开门板的一扇下方被蛀虫啃噬个大洞眼。门边铁链拴着的大黑狗总是万花筒似的从洞眼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异想天开地想逃脱李氏家族的“牢笼”。
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墙根的大榆树。它盘根错枝,粗壮健实,茂密的树冠遮盖了院子的一大半,看不清是哪枝浸出极不情愿滴落的水珠,时钟般地记录着院里的“沉浮”。西边是给驴子用泥土砌的露天料槽和歇卧打滚的空间。后院有二叔三娘住的两单屋、花园、茅厕和猪栏,还有同前院弟兄似的榆树和杏梨树。
老四合院最大的好处是夏季炎热天就像个避暑山庄。树荫下铺上麻袋席子,大家聚坐在一起吃饭乘凉拉家常,还逍遥自在的躺睡。这样微妙的生活细节真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下雨天,由于人畜的迂回践踏,老四合院里稀糊糊的泥点子就会溅满卷高裤管的小腿。泥巴牢牢地干在腿上,让人感到肌肤紧绷绷有点像病床上固着石膏的腿。搓洗了腿上的泥,这会儿,我们小娃子便趴在炕头,眼盯着屋檐连成线的一行行雨珠和击起的水泡,就同声一遍一遍地喊着:“一滴一个泡,三天不脱帽!”我们还别出心裁地一下一下地掩着双耳或轻轻地敲着嘴巴乱声嚎叫,直至大人“扫地出门”。
下雨天,我还爱穿木鞋在泥水里来回地趟,也羡慕放羊人穿戴的草帽草衣和草鞋。更有味的是一等天晴,就叫上小伙伴去米碾上捏泥人,摔泥炮。摔泥炮真有趣,一双双小手比赛着将各自的泥团拍打成大小无所谓的厚饼,再在上面正中用胳膊肘子压个深窝儿。
小伙伴齐个地拿它使奶劲摔了个底儿朝天。倒扣的泥饼在石碾上啪啦声响,雷鸣电驰般冲出一个个大破眼。
泥花飞溅在头顶或脸上,你跳我笑,我嚷他叫,惊扰得远处专注玩棋的老头们不得不抬起头来看我们的闹剧。
北京四合院感想篇五
北京的四合院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传统建筑,在中国住宅历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虽然它们已经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却不可撼动。
要说它是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
四合院积淀了多来深厚的北京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这种建筑形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四合院如一位年长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这个孩子怎样一步步壮大,怎样走向了如今的辉煌。
北京四合院虽不但历史悠久,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它的中心庭院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各有一屋。而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有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它的设计与施工并不复杂,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它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而牢固。如遇地震,多大震级也不怕,起到了很好的防震效果。
全家在合院里居住,便是一种独到的享受。院子是理想的休闲空间,如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将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屋内温暖舒适,宽敞而方便活动,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白天,阳光普照大地,在院中种上花草树木陶冶情操,夜里花香,空气便格外清新。日落,一家人便可以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其乐融融。
北京四合院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我不禁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竟能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住所。我认为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