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逃离读后感篇一
书的简介是这么写的,恶童自白,百无禁忌。的确是很吸引人的简介。
故事的主要核心大概就是一个小男孩从小到大和难民偷渡之间的故事。看得我很压抑,不是很喜欢这部书的描写和题材,其中有些关于心理的长篇大论,实在是让人想跳过。
但是在几次想要放弃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他的故事情节转折又吸引了我,比如加萨性侵了那个难民女孩,比如他们出了车祸,他的父亲死了,然而他还活着却只能在死人堆下面独自待了不知道多久,比如他后来去了孤儿院努力学习,引来转机,可以去英国读书,却因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理问题而突发疾病。
比如,这个其实真的聪明,如果被好好培养真的会有很大作为的男孩子,最后还是回到了那个储水池,而且他这次只想永远的把自己关进去。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在尘土街的那条街道上,在一棵树下,挖到了父亲留下的难民偷渡得来的巨款以及几具尸首,其中就有他母亲,天知道这对当时精神已经就很脆弱的他是多大的打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实那个像恶魔一样的父亲,其实也是个可恨而又可怜的人,因为他如果真的用难民走私的那些钱去生活,可以过得很好,但他全部没动,就这样埋在地下,谁也没有告诉,说明他其实根本不想用这些钱,自己内心也对这些非法收入感到厌恶,但无可奈何已经在的事实,只好把钱埋了。欺骗自己没有做过这些违背人性的事,就像中国成语的掩耳盗铃一样。
这本书,有我不喜欢的地方,也有我觉得可圈可点之处,可能男生或许更偏向于看这本书吧。
我也在想,这个作者是经历了什么,或者是他看到了什么,才会写出这样题材的一种小说,听黑暗压抑的,不是常人可以去接触到的东西。
不是一本我想再看第二次的小说,太压抑,但值得没有阅读过的朋友试试。
逃离读后感篇二
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要是我的理解力偏差不是太大的话,小说内容概况就是这样。
其实,这算得上是个好故事,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精致,例如:卡拉杜撰性骚扰事件取悦丈夫,卡拉突然而起又突然熄灭的逃跑念头,克拉克去邻居那里兴师问罪时山羊突然出现造成的效果。这些看似非正常的情节在正常世界里既合理又微妙地流转着,而且那么顺畅,顺畅中带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
作者大概想说的是生活对人的磨损吧?人们在诸多不如意中消磨理想,消磨个性,消磨对事物的敏锐感受。任何逃离都是暂时的,到哪里都是一张疏而不漏的网。
写到这里觉得这主题有点面熟,我们的钱钟书老先生好几十年前就写过类似的人生无奈,只不过东西方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是被挤得别无选择,里外不是,他们是空荡得没着没落,无路可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逃离读后感篇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
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有一天,她最终因为覆架在她个体身上的时代与性别枷锁,不说一句离开家庭,走向远方,不见踪影。我觉得她寻求的生命激情和真实是无法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并理解的。她正一步一步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外壳一件一件卸去。而事实是,更多时候,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继续一段未知和全新的生活的。
我可能无法过多知道尼尔遇到具体什么事。但我觉得尼尔能看懂格雷斯心理似的,感受到格雷斯内心那如火般燃烧的欲望和激情。平静的生活,疯狂显得真实。尼尔不寻常的无望的真实勾起格雷斯内心无比的火热和情感。是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离真实有这么近的距离,她,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活着,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过活。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的生活如果平淡无常寡淡如水,也许就会不自觉地就把生活当戏,疯狂一把,这样大概是对生活的抗争或是对自己活着的释放吧。
逃离读后感篇四
每个出身农村的人虽然家庭状况有所不同,但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一般无二:出人头地,离开农村。这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中。而读书考上大学是当时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也是很长时间以来的捷径。
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打翻了五味瓶,对学生的怜惜、对同事的愤恨、对体制的无奈,也悲叹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现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家庭有农用车、摩托车,农田劳作机械化程度很高,上山几乎不用步行,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就业机会很多。
随着读书费用的增多,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耗尽家财,毕业后因物质条件较差,即便挤进大城市也买不起房子,其择偶机会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并小有收入的绩差同学。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多而又没能走出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在乡村社会的生存能力还比不上那些读书少的同龄人,这也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不少乡村社会抬头的重要原因”。
而农村教师再用过去的思想观念来教导如今衣食无忧、贪图享受的学生,再用题海战术来简单地训练已经厌学、缺乏志向的孩子们,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升级。教师恨铁不成钢式的挖苦、体罚,导致家长向学校、教师的发难也屡见不鲜。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很多学生无中生有,即便犯了很大的错误,教师也是投鼠忌器,不愿招惹是非。
面对恶劣的学生,很多教师心灰意冷,明哲保身。学校想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苦于没有师资,很多农村学校多年未招聘音乐和美术老师,现有的不仅专业素质薄弱,且很多也都转行教文化课了。
书中介绍了一部反映农村教育题材的儿童电影《草房子》。我迫不及待的到网上下载和观看,剧中桑桑的故事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网知了、钻废窑、打陀螺…秋天的时候,学校还经常组织小学生摘松球、采药才,给生产队复收花生和地瓜。常常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跟在生产队的拖拉机后边捡被草刮掉的花生,有时还趁着押车的人不注意,从车上拽一把下来。
学校永远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既能获取知识,又能结识很多伙伴。如今,厌学已经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当然幼儿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更多的还是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在很多家庭中几乎成了皇帝,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在幼小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已经不能容忍被冷落和斥责,这或许才是主要原因。
剧中陆鹤的故事令人深思。他属于现代学校里典型的差生,学习成绩差,头上天生没长一根毛,同学们都嘲笑他,都叫他秃鹤,经常摸他的脑袋取笑。在学校会操比赛中,他的报复性搞笑,导致学校丢了这一传统的“金牌”,可是文艺汇演,正是他天生的滑稽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喝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找回了自尊,为此陆鹤号啕大哭。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学习很差,但体育很好。每天都盼着下午最后一节的训练,每年都盼着运动会的来临,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找回自信和自尊。甚至毕业多年,每逢学校举行运动会,还来看看是否有人破了他保持的纪录。而有的学校多年不召开一次运动会,其他的活动也没有连续性,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为了应付上级的的工作检查,只是印发一个活动通知。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天赋,如果学校不能够提供若干个可供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和发展的平台,没有一个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那些长期因为学习不好而得不到老师关爱的孩子们,也只好“搞怪”、“破罐子破摔”了。
逃离读后感篇五
今年寒假读了沈石溪主编的动物故事《逃离马戏团的熊》,这个故事直接和动物的心灵进行对话,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动物的内心世界。
这个故事的中心就如卢梭所说的一句话:“动物生为自由”,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特迪是动物园里的一个老演员,他是一头棕熊,从小学会了表演,它会骑车,敲鼓,学会了取悦观众,因为这样可以填饱肚子。虽然它有时候也想发脾气,但它知道那都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放弃了挣扎,特迪在动物园里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因为衣食无()忧,但是人们在自以为善意与它们相处的同时,忘记了它们最渴望的是自由。
有一天马戏团出去演出的时候,在喂食的途中,管理员忘记锁笼子的门,在特迪走出笼子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一次一次的`人类枪下逃生,在森林里,特迪缺少野外生存技能,可能饥饿就是最好的老师吧,特迪一次一次的学习如何捕食。最惨的时候它的脚被枪打伤了,在那一片最熟悉的领地被一只比它大的熊驱逐了,还有在驯鹿生活的地带,数次被公鹿挑衅。可特迪是一只成年的熊,野性的呼唤让它不断地找回自己,它在不断的让自己变得强大。最后它打败了公鹿,那一片领地变成了它真正的家,它成了那一片领地真正的王,冬天来了,特迪开始享受它在城市里没有的冬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