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一
前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那时的他正坐在椅子上,隔着窗户,静静地看向远方的草原,见我来了,这才回过神来,对我说道:“加油,记住我教你的操作要点,去吧!”他并没有提及她的事情,我也不好意思去过问,只能默默地离开了。我坐车到了发射基地,起重架已将钻头指向地面,尾部的四个推进器已跃跃欲试。我进入舱体,看到另外两人已稳坐在椅子上。我随即坐了下来,刚系好绑定带,飞船便开始颤动,很快我们进入了地表层。随着科技的发展,震感不是很强烈,我很快便在座椅上入睡了。一觉醒来,我们已深入到地心层,黑色的液体黏在窗上,我不由得有些恶心。
飞船很快潜到了7800千米的地方,红外线探测仪显示察觉到了生命迹象,我们调整航向,朝那里驶去。慢慢的,一个咖啡色的圆柱体映入眼前,上面斑驳的喷漆仍然能辨识出“日落六号”的字样,终于找到她了。我们企图用磁力把它吸过来,但地核的引力远远大于飞船的磁力,没有成功。我们只好切换成手动对接模式,把舱口对准“日落六号”的尾部,铲除附着在外面的地核物质,然后锁定对接口。对接程序完成后,我推开了“日落六号”的舱门,舱内一片漆黑,我打开手电筒,发现文件、生活物品散落一地,舱内寂静无声,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难道她已经……。一刹那,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们还是来晚了,我不由担心如果没能把她带回去,前辈会不会疯掉。这20年里,他除了工作,就是静静的仰望远处的草原,期待着她的出现。
这时,旁边的同伴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睡袋里好像有东西。”我拉开睡袋,发现里面躺着一位熟睡的女士,她被手电筒的强光照醒了,没错,是她,我们终于找到她了,她还活着。很快,我们向她做了自我介绍,她一时惊喜的说不出话来。返回的途中,我们一直不停的聊着,我暗自感叹道:“岁月催人老,20年的时间,一个人独自坚守,太不容易了,她也比照片上苍老了很多呀!”
随着“轰隆”一声,我们返回了地表。当我带着他迈出舱门的那一刻,前辈激动的冲上前来,一把搂住了她,久久没有分开,两人的泪如雨下,这时的泪水已代替了千言万语。
之后,他们组建了家庭,在草原上定居下来,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每天都一起迎接美好的日出。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二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次内心独白,是一次心灵解剖,是一次打开心灵眼睛的梦幻。
小说中的“我”和“小姑娘”都是宇航员,所不同的是“我”在浩瀚的太空工作,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回到地球家园度假,而小姑娘则被围困在地心,永远被封闭。表面看上去,是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则是“我”被围困了。“小姑娘”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内心最隐秘的呼唤,是“我”的灵魂所在之处。与其说“小姑娘”被围困在地心,不如说“我”的内心被时代的浮躁给封闭了,比起肉体被隔离,心灵的封闭要残酷的多。小姑娘几次呼喊,“我怕封闭”,实质上是“我”精神深处的呼喊,想要逃出精神的牢笼,心灵的地狱。
“我”所在的环境是单调乏味的,“这是一个闪电变幻疯狂追逐的时代,像这样的见花落泪的林妹妹真是太少了”,“在这个时代,得到太容易了,所以人们不再珍视什么了”,航天中心的生活是“毫无诗意”的,“我,还有其他的大部分人”不再“珍视这些平凡的东西”。“我”对地球上最平常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无味,“生活把我这方面的感觉都磨钝了。”从小说中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我”的灵魂的麻木,思想的愚钝、平庸。“我”对“小姑娘”的所作所为觉得很异常,认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病态的程度”,最后甚至“十分恼火”。而“主任”给“我”的两天假期,是打开尘封的“地心”,寻找和感受“人心”的旅程。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者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逐渐融为了一体。在“我”回到忙碌的工作中之后,虽然经历很快被淡忘,然而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经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无意识地,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小姑娘”这颗灵魂已经注入到“我”的心灵里。同时,从“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她已经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虽然面对永远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却显示仍然展示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小说的末尾部分――透明的地球,两个主人翁已经交融在了一起,“我”躺在大地上,能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我”真正的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小姑娘”已经变成了“我”的心脏。
整篇小说,可以说反应了当代人们人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然而心灵上却产生了危机感。刘慈欣的这部小说,带着读者在烦躁的、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纯净的极乐世界。刘慈欣的同行,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如此评价他:“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但是,后面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形而上的。也就是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宗教上的意味。刘慈欣总是在悲天悯人,而且是一种大悲大悯,像佛陀。”这篇小说,虽然是科幻小说,有世界的构筑,科学的根据,细节的可信,但刘慈欣没有仅仅满足于对技术的描写,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物质文明繁荣下人类心灵的深切思考。从这篇属于未来时代的世界里,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身影。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一文,指出科幻小说的任务是“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概括起来讲,是宣传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这种“科学人生观”的提出给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幻小说不再仅仅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了社会现实意义。“科学人生观”是一种立足于“剖析人生,反映社会”的创作观。它标志着科幻由科学普及的中心视点转移到人性和现实的中心视点,从重视科学内涵转变到重视艺术内涵。《带上她的眼睛》正是符合这种新思路的科幻小说,虽然是以科幻的形式展现,然而对现实和人性的注重是文章的中心视点,“我”的精神贫乏和“小姑娘”的诗意心灵,“我”的行动的相对自由和“小姑娘”的“永远封闭在地心”,形成两组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文章中充斥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意识,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文学审美品位。
长久以来,我国的科幻小说都充当着“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而理工科背景的刘慈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了科学。可以说,《带上她的眼睛》做到了把“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完美的结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三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次内心独白,是一次心灵解剖,是一次打开心灵眼睛的梦幻。
小说中的“我”和“小姑娘”都是宇航员,所不同的是“我”在浩瀚的太空工作,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回到地球家园度假,而小姑娘则被围困在地心,永远被封闭。表面看上去,是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则是“我”被围困了。“小姑娘”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内心最隐秘的呼唤,是“我”的灵魂所在之处。与其说“小姑娘”被围困在地心,不如说“我”的内心被时代的浮躁给封闭了,比起肉体被隔离,心灵的封闭要残酷的多。小姑娘几次呼喊,“我怕封闭”,实质上是“我”精神深处的呼喊,想要逃出精神的牢笼,心灵的地狱。
“我”所在的环境是单调乏味的,“这是一个闪电变幻疯狂追逐的时代,像这样的见花落泪的林妹妹真是太少了”,“在这个时代,得到太容易了,所以人们不再珍视什么了”,航天中心的生活是“毫无诗意”的,“我,还有其他的大部分人”不再“珍视这些平凡的东西”。“我”对地球上最平常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无味,“生活把我这方面的感觉都磨钝了。”从小说中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我”的灵魂的麻木,思想的愚钝、平庸。“我”对“小姑娘”的所作所为觉得很异常,认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病态的程度”,最后甚至“十分恼火”。而“主任”给“我”的两天假期,是打开尘封的“地心”,寻找和感受“人心”的旅程。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者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又逐渐融为了一体。在“我”回到忙碌的工作中之后,虽然经历很快被淡忘,然而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经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无意识地,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小姑娘”这颗灵魂已经注入到“我”的心灵里。同时,从“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她已经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虽然面对永远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却显示仍然展示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小说的末尾部分——透明的地球,两个主人翁已经交融在了一起,“我”躺在大地上,能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我”真正的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小姑娘”已经变成了“我”的心脏。
整篇小说,可以说反应了当代人们人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然而心灵上却产生了危机感。刘慈欣的这部小说,带着读者在烦躁的、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纯净的极乐世界。刘慈欣的同行,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如此评价他:“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但是,后面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形而上的。也就是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宗教上的意味。刘慈欣总是在悲天悯人,而且是一种大悲大悯,像佛陀。”这篇小说,虽然是科幻小说,有世界的构筑,科学的根据,细节的可信,但刘慈欣没有仅仅满足于对技术的描写,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物质文明繁荣下人类心灵的深切思考。从这篇属于未来时代的世界里,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身影。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一文,指出科幻小说的任务是“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概括起来讲,是宣传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这种“科学人生观”的提出给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幻小说不再仅仅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了社会现实意义。“科学人生观”是一种立足于“剖析人生,反映社会”的创作观。它标志着科幻由科学普及的中心视点转移到人性和现实的中心视点,从重视科学内涵转变到重视艺术内涵。《带上她的眼睛》正是符合这种新思路的科幻小说,虽然是以科幻的形式展现,然而对现实和人性的注重是文章的中心视点,“我”的精神贫乏和“小姑娘”的诗意心灵,“我”的行动的相对自由和“小姑娘”的“永远封闭在地心”,形成两组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文章中充斥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意识,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文学审美品位。
长久以来,我国的科幻小说都充当着“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而理工科背景的刘慈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了科学。可以说,《带上她的眼睛》做到了把“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完美的结合。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四
一粒沙子见世界,一朵花里见生命。生命活着终究是为了什么?短暂的'一瞬间,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我们能做的,只能让生命绽放更多的色彩,填充自己的生命画板。这是我读了刘慈欣著的《带上她的眼睛》后所感受到的。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文中的“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心深处无法回到地面的女地航员的“眼睛”去度假,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度假结束的同时,她也永远留在了地心深处。
虽然她渴望见到日出,但她再也见不到太阳;她渴望小溪的清凉,但她再也喝不到甘泉;她渴望草原上的一花一草,但那永远只能是她的梦……这种种的不幸,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可怕,多么令人绝望。可是她对这不幸的遭遇却毫无怨恨,她坦然接受了这悲惨的命运——永远被困于地心深处,因为在她小小的身躯里有一颗乐观坚强、无私奉献的心。这位小姑娘,愿为痴爱的事业,献出生命。在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中,她是那么镇静,似乎已经离开了那恐怖的地心,回到了美丽的大草原,轻轻哼唱着德彪西的《月光》,那轻柔的旋律陪伴她在地心的所有时光,直到死去。
在她的影响下,我不禁感觉生命如此美好,曾经那个消极厌世的我渐渐发生了变化……
现实生活中,我曾因为生活上的一点不顺心就自暴自弃,整天无事可做悲观厌世。我所经历的这些不顺心比起那位女地航员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她整日面对恐惧、黑暗和孤独,但她依旧坚强地活着,始终不忘对人类做贡献。始终笑迎生活,尽管她的活动范围不足十平方米;始终热爱生命,尽管她的飞船只能支撑50到80年;始终坚信生机,尽管她知道不会有人来救她。她依旧顽强地活着,为人类记录珍贵的科学数据。
鉴于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鲜活的生命呢?这世间有这么多值得留恋的事物,小到一花一草,大到一个国家,我们应让生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人的一生就像白驹过隙,时光不倒流,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既然我们还能自由自在地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下游玩,那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要珍惜看到的,因为珍惜目前看到的,就是幸福!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五
她来到田野,在一丛鹅黄绿的柳树边静静候着。她望着柳絮飘飘洒洒,唱起了《月光曲》,突然周围传来沙沙的声响,可怕的一幕发生了,周围的花草树木逐渐灰飞烟灭,她的神情开始不安定起来,嘴里念着:“不……不……”
梦醒,汗水浸透了她的后背,她喘着粗气,还没有从噩梦的阴影中走出来。“滴滴滴……”工作台传出了一阵阵声响,她立刻走向工作台,双眼注视着屏幕,随即,双手灵活地在键盘上敲打着,不一会儿,屏幕上就显示出“发送中”三字。
几个月前,她承接着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驾驶“落日六号”前往地下工作站进行勘测工作。但飞船进入误区,沉入地心,周围极小的密度和高温的工作环境让她的队友们一个个离她而去。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坚持如此之久,但她仍记得拨通电话的最后几个字:保证完成任务!
日复一日的地心工作,使她渐渐恐惧,夜晚时不时传来阵阵低鸣,仿佛那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正在唤着她下沉。但她始终是个女孩,她没有十分坚强的意志,她却有清醒的大脑,她时刻提醒自己:你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你不能放弃本站!这是你的责任!然而,就是这颗坚决完成任务的心,使她对危险的悄悄降临浑然不知。
舱室内,她紧缩眉头,面对屏幕前的一大串数据显得手无足措。突然,警报器的声音响起,“周围质量加大,周围质量加大,飞船将受到挤压,飞船将受到挤压!”听到这,她顿时紧张起来,神情不安定起来,她望向屏幕,紧攥拳头。她在害怕什么?死亡吗?不是!是那未完成的报告!“咔!”飞船左侧传来了一声巨大的声响,她转过头去,那是一个巨大的凹陷,遭了遭了,要尽快传文件过去!她的手快速在键盘上敲打着,移动着!随着周围一阵阵的声响,她的心上仿佛压着一块又一块的石头。随着键盘发出最后的一声,以及屏幕上的“发送完成!”她松了一口气,坦然地走向休息室,闭上了眼睛。
她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被燃烧,整个舱室很安静。她没有呻吟,她对世界的最后一眼,是那屏幕上的“发送完成!”和文件的最后一句:“报告,我已完成任务!”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六
昨天回味了一下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这篇文章是在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了,但是读起来的那种感觉还是很好,和大刘的其它小说一样让我感到震撼。
小说开头,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我终于有了个假期,出于传统习惯,度假的人一般会带上一副眼镜,在外太空的人可以通过同样的一副眼镜接收看到的景色并且能和地面的人交流。因此我也会带一副,不过主任把眼镜给我的时候表情很严肃,仿佛这是什么重要的任务一样,不过我也没放在心上,就出发度假了。
眼镜后的另一位是个女孩,说话轻声细语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仿佛这些景色她只能再见这一次似的。她傍晚的时候把草地上的几百朵花都命了名,夜里叫醒我几次起来去看月亮,因为不胜其扰,我干脆把眼镜挂在树枝上让她自己慢慢感受。
就这样,两天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我百无聊赖的回去了,也把眼镜交还了回去,主任还是一脸严肃的把眼镜收了起来,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严肃,不过管它呢,该上班还得上班。
几天过后我的脑子突然过了电一样想起,那个女孩和我说话的时候没有延迟,所以她不可能是在外太空,那么她在哪?我找到了主任向他问起这件事,主任把她的一段录像给我看,是她这次旅行的感想,原来她是探索地下世界的地下航行员,因为遇到突发状况,她被困在了地心,而我带她去旅行的两天是她最后能和外界联系的两天!
女航行员在那种处境下仍然能够坚持不放弃也很厉害,那种在地心的压迫感我光是想想就很窒息。
他和她的猫读后感篇七
人生是勇敢者的朝圣,每一条未知的路都有它的神奇。
――题记
在我看过的众多书中,最喜欢的书就属《两个她的奇幻之旅》了。
这本书,是以一条金色手链为主线而写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相伴40载的老伴米莉安突然离世,让亚瑟十分难过,甚至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乐趣。直到有一天,他收拾米莉安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条镶有8颗吊坠的黄金手链:嵌着绿宝石的象轿,栩栩如生的银质老虎,可以翻开的书页,还有顶针和调色盘……一串神秘的电话号码,让亚瑟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寻找妻子前半生的探秘之旅。
亚瑟从未想过,自己竟然对婚前的米莉安一无所知,不知道她曾去过多国旅行,曾有着丰富的冒险经历,甚至还曾计划要嫁给别人!亚瑟困惑了,惶恐了,失望了,他不知道他找寻的到底是米莉安的过往,还是对自己婚姻的全盘否定!
故事的开头是比较平淡的,一个老人过着千篇一律的枯燥的寡居生活,他一直沉浸在丧失爱妻惊涛骇浪般的痛苦之中不愿走出来。他每天都保持着严格的作息时间。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一道保护墙,如同他们家高高的篱笆一样,将其他人和物一概都挡在自己的活动范围之外,以此掩盖失去妻子脆弱的感情及孤独的悲伤。
直到后来,亚瑟一心只想寻找到答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爱情,撇下了妻子留下来的最后一盆蕨类植物,戒掉了之前严格的作息时间,踏上了漫长而又奇妙的寻找妻子前半生的探秘之旅。
有一天,他的女儿送给他了一份礼物,并对他说了一番话:“不管你发现了什么,都无法改变你们在一起时的生活,你们有那么多年的幸福时光。爸爸,你太执迷于过去了,你一门心思去发现的,是你根本没有参与其中的妈妈的人生。你把她的那一段人生想得太伟大、太光明,把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了下去。你看看你的生活,看看妈妈的笑容,你的笑容,你们是天生一对啊,你们的幸福都写在脸上呢。也许你们的生活中没有老虎,没有诗歌,没有去巴黎疯狂购物,没有到世界各地去旅行,但你们的人生完全重合在一起,彼此难舍难分。这样的人生难道不该高兴,不该骄傲吗?”一语点醒梦中人,亚瑟这才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是他自己蒙住了双眼,过去一年他近乎苛刻地对待自己,用一种自虐的方式遮挡了生活的阳光与色彩。他果然是空虚到了极点,所以才抓住一条破旧的`金项链不放。
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对话的时候,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啊,人总是太执迷于寻找过去,而忘记了自己其实是活在当下的,眼睛如果一直看向过去,那又怎么样才能找到前行的道路呢?我想这本书作者想表达给人们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要活在过去,执迷于过去,不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用一种自虐的方式遮挡住美好的生活的阳光与色彩,要去试着去放下过去,活在当下,向前前进。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他在法国巴黎的那段经历。不管是与妻子好友西尔维・布尔丹的那场约会,还是跟女儿和解后的同游,一切都那么的美好,他开始慢慢打破原本对一座城市的刻板印象,而是用眼睛、用舌尖、用双手去感触它最真实的模样。我是如此的为亚瑟高兴,为一个走出自我想象,打破个人局限的老人而感到骄傲!
亚瑟探寻真相的旅途中,他也在不断改变着。开始接触周围的人、事、物,并且也逐渐地热爱上了生活。从前,逛街购物仅仅是米莉安的事情,于他而言,不过是一件毫不在意的事情,直到走遍了她的足迹,他才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的事情,更不必说是你带给我的改变。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书――《两个她的奇幻之旅》!
七年(1)班
诸葛雨烁(8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