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韩信读后感篇一
利用周末时间,我读了一本《战神韩信》的书,这本书是我们学校亲爱的陈校长、濮校长等老师编写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里有两个故事对我有很大影响。
第一个故事是“胯下之辱”。有一天,韩信被一个屠中少年挡住了去路,这个屠中少年让韩信把他祖上留给他的一把宝剑送给他,或者用宝剑刺死他,再或者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怎么办呢?韩信思考了很久,最终忍受了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告诉我――遇事冷静,不呈匹夫之勇。
第二个故事是“一饭千金”。韩信做了大将军,回到了码头,来寻找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漂母,赠给漂母很多钱。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懂得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加倍回报。同时,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向韩信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韩信读后感篇二
碰到流氓挑衅怎么办?像韩信钻胯那样忍辱负重,还是像张飞挥鞭那样愤而击之?前两天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一本讲韩信的书《千古一战神:韩信》,作者姜狼。这两天翻了前面几章,写得很一般,文笔并不优美,比起易中天《品三国》的口语化写作,也差了不少。
书中多有演义,不少情节未经考证,比如刘备西进伐秦而项羽北上救赵一节,书中说完全是楚王熊心之意,即使项羽心有不甘,也只能领命。
其实北上救赵,项羽多半主动请缨,乃其在弑杀本性之下,欲为父辈报仇。项羽叔父项梁为秦将章邯所杀,祖父项燕为秦将王翦所灭。围赵秦兵由章邯统帅,秦军先头部队领兵将领王离,正是王翦嫡孙。
这书归为“人物传记”,实则更像小说。
韩信受胯下之辱一节,写得不够精彩。原本看下去,是希望能看到些野史,即使不可信,但总比正史曲折离奇,更有趣味。但看得出,作者也没找到什么野史,不过是在正史基础上做些想象,凭自己的理解,还原当时的情景,偏偏想象力不够丰富,笔力也不够,所以写得稀松平常,并不十分引人。
话虽这么说,对能写完一本书的人,我总是心存十二分敬佩的。哪怕没有考证,仅是把各种途径搜集来的资料,重新整理成书,也是一项浩大工程。不管文笔如何,至少对这段历史或者这个人物,会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成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做笔记与不做笔记,效果差别巨大。
说回本书,刚看完前十章,刚刚讲到韩信追随项梁,在项梁死后,项羽封了韩信个小官执戟郎,相当于首长警卫,负责项羽帐前的安保工作。看起来离核心近了一些,但手里没权,手下没兵,可叹英雄胸中纵有万丈长河,只能屈身被人呼来唤去任意支配。
想起入营之前,在淮阴落魄之时,韩信食不果腹,靠人施舍度日,整天看人脸色,甚至甘受胯下之辱,都是因为相信自己终非池中之物,自绝于世俗之外,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古代圣贤神交,钻研兵法,凭这一信念,苦苦支撑。
“加入组织”半年多,终究没能觅得用武之地,不得重用,这时最怕的,就是之前的这股信念被慢慢消耗,越来越弱,直至最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心气一散,动力就没了;动力一没,坚持就难了;坚持一松,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古人的问题,今人同样逃不过。
就像我这百日千字,坚持太难,这才十日,已经落后两篇。看到韩信这段,我想了一下,我这百日千字,还是因为原始的信念不够明确,也不够强烈。原本只是想每天坚持写几个字,就此养成个写作习惯,却并没有给写这件事设置一个清晰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指写多少天,每天写多少字,也不是简单地说要养成个写作习惯,而是一个值得坚持和付出的终极目标,比如说一百天写出本小说,或者公众号积累多少订阅用户,或者写出多少篇十万加百万加。没有了目标压力,执行过程中就少了动力,信念不坚定,放弃就变得顺理成章,当然,我还能给这样的放弃找出无数个理由。
今日总算凑满一千字。再坚持一下!也许一百天后,写字真会成为习惯,就像每天跑步锻炼的人一样,一天不动就浑身难受。
韩信读后感篇三
在周五的阅读课,濮校长带我们看了《战神韩信》这本书。我兴致勃勃地读着。
这本书是一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最关键是:这本书是由是我们淮阴实验小学陈校长和濮校长等优秀老师编写的。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两千多年来,韩信杰出的军事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而他的成长经历和那些动人的`传奇故事,也早已成为后人励志教育的经典案例。战神韩信诚信友善、志存高远、忍辱负重、勤学苦练、知恩图报,胸怀宽广的高尚品质和知己知彼、足智多谋、百战百胜、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智慧!我觉得值得大家去学习!
韩信读后感篇四
我在这一周的时间里,看一本名叫《战神韩信》的书。这一本书的主编是陈松胜,他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副主编是濮坤,徐业龙,濮坤现在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还是我们的阅读课的老师。
这一本书主要讲了韩信的一生。韩信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有一次强大的项羽被韩信打败了,还有一次章邯带领着三万铁骑向陈仓而去,刚好韩信白日修栈道,度过了陈仓,没想到最后韩信反击胜利了。
在这一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爬坡将军》《明修栈道》着两个故事。我首先给大家讲第一个故事《爬坡将军》,韩信的母亲去世后,韩信靠着讨饭为生。在那个时候,天气炎热,韩信讨完饭后就会经常到村口大槐树下吃饭,大槐树前有一片空地,中央有一个六丈高的土堆堆,谁爬上去的次数越多,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王位”。直到有一天,一群孩子们来到高坡,有的鼻青脸肿,满脸鲜血……应该是富家小弟打的。一个小孩说“我们该怎么办?”韩信说:“我们一根筷子能折断,一整捆筷子折不断,意思是我们团结一心,没有人能欺负我们。”
《明修栈道》这个故事的意思是韩信带领着一万士兵用一个月的时间重修栈道,一个月后,韩信到达了陈仓,把那里所有的敌军杀死了,度过陈仓。
这两个故事主要讲了韩信是个机智过人,随机应变有主见的人。
韩信读后感篇五
韩信是我们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曾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后被贬为淮阴侯。他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兵法艺术却一直为后人所尊崇。
书中写到《偷学被打》韩信6岁的时候十分想读书,可是家里很穷,韩信帮过李先生干过活,他十分喜欢韩信,就答应了他,教他读书。第二天韩信来到张财主家,踮起脚尖,认真地听李先生讲课,韩信每天都来。有一天被凶神恶煞的张财主发现了,被张财主打了。
韩信年轻时为平民,性格放纵懒散,一度不能自食其力,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遇到漂母后,漂母非常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听后深感惭愧。从此刻苦学习,尤其酷爱兵法和剑术的研究。这也为他成为一代大将军做了准备。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的明修栈道、十面埋伏、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奇功战绩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兵打下了关中,平定了诸侯,打败了项羽,刘邦从而得到了天下。
虽然韩信从小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不怕困难,从未放弃学习,勇敢向前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